-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27
- 2018年
- 目的调查多发性骨髓瘤(MM)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CRF)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34例MM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完成一般资料、癌症疲乏量表(CF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调查。结果 134例MM化疗患者,情感疲乏得分为(5.91±1.79)分,躯体疲乏得分为(13.24±3.11)分,认知疲乏得分为(5.42±1.72)分,疲乏总得分为(24.41±6.58)分;CRF发生率为97.01%(130/134),以中度疲乏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居住地、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治疗方式、是否达到完全缓解、有无重度贫血的MM化疗患者CRF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M化疗患者CRF得分与疼痛、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524、0.503,P<0.05),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评分均呈负相关(r=-0.512、-0.587,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重度贫血、疼痛、抑郁、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等均是MM化疗患者CR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重度贫血、疼痛、抑郁、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等均是MM化疗患者CRF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可根据相关因素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以预防或缓解CRF发生。
- 王莉田静熊冬梅杜凌艳谢晓燕刘琴曾吉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化疗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
-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例被引量:1
- 2004年
- 田静徐才刚刘霆陈心传
- 关键词: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PPO
- 胃癌根治术后静脉化疗效果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评价胃癌根治术后接受不同药物、剂量(经静脉)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研究文献中关于胃癌根治术后接受不同药物、剂量(经静脉)化疗组与单纯根治手术组疗效比较的随机和半随机试验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17个试验包括2915例病人,经异质性检验,χ2=37.58,P=0.0017,17个试验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D鄄L)法进行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OR=0.66,95%可信区间为0.51~0.85,经u检验,P=0.002,说明胃癌根治术后接受不同药物、剂量(经静脉)化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纯根治手术组。17篇文章中有9篇对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按WHO分度标准进行描述,副作用主要有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血液毒性等,5例病人死于化疗相关毒性事件。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接受化疗可能有一定效果,毒性事件发生率较低;在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全身静脉化疗对提高胃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 陈志新胡建昆周总光王莉张波田静陈佳平王朝华陈红艳
- 关键词:胃癌静脉化疗药物疗法
- rhG-CSF联合基础治疗对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KPS、NRS评分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8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 GCSF)联合基础治疗对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卡氏评分(KP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科收诊的80例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轻度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和利多卡因进行基础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rh G-CSF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KPS、NRS评分和炎症因子TNF-α、IL-6、IL-8的影响。结果:放疗后两组患者KPS均明显下降,且对照组患者KPS明显低于试验组患者[(36.96±5.30)分vs(47.81±4.01)分,P<0.01];放疗后两组患者NRS评分均明显上升,且对照组患者NRS评分明显高于试验组患者[(5.70±1.08)分vs(3.71±0.69)分,P<0.01];放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6及IL-8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对照组患者TNF-α、IL-6及IL-8水平明显高于试验组[(29.42±2.71)ng·L^(-1)vs(21.35±2.01)ng·L^(-1);(30.63±2.88)ng·L^(-1)vs(21.90±2.05)ng·L^(-1);(4.79±0.52)ng·L^(-1)vs(3.62±0.40)ng·L^(-1),P<0.01]。结论:rhG-CSF能够降低急性放射性黏膜炎患者炎症反应,缓解患者口腔疼痛感,有效改善患者体力状况。
- 田静
-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卡氏评分炎症因子
- 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联合护理干预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规律进行相关探讨,同时探究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600例PICC置管术后患者DVT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观察期间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使用LMWH并进行护理干预后深静脉血栓复发情况,将同期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LMWH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PICC置管术后DVT发生率为7.00%,其与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感染、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有明显的关系;应用LMWH后,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过LMWH的患者DVT发生率为7.00%,差异显著(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DVT概率较高,其与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感染、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有明显的关系;通过LMWH的使用以及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对DVT的发生率进行显著的减少,同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 王莉田静熊冬梅杜凌艳谢晓燕
-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护理
-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心理问题与社会支持度调查分析和护理干预
-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并趋于年轻化,显著降低了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会面临乳房缺失、形体改变和上肢功能障碍等问题,将对患者形体造成较大的破坏,使患...
- 王莉田静
- 文献传递
- 循环肿瘤细胞对转移性乳腺癌化疗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
- 2023年
- 分析循环肿瘤细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水平与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探讨CTC计数对MBC化疗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2018年5月—2019年11月诊治的29例MBC患者。分别抽取29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前、接受药物治疗第3-4周期后、接受药物治疗12-14周后的静脉血5mL,采用Cell Search方法检测外周血CTC计数。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分析;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29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中,ER和HER2表达量越高,CTC总数和混合型CTC数量越多,PR表达量越高,CTC总数越高;PD-L1在CTC亚型中,更倾向于在混合型CTC中表达;在CTC分组中,CTC阴性组患者的生存时间优于阳性组。结论 CTC与乳腺癌发生转移、分子分型有关,较低的CTC提示MBC患者将从化疗中获益.
- 卢小娟吕兴星陈娟卢红田静
- 关键词:CTC晚期乳腺癌化疗PD-L1
-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 癌症疼痛是是晚期癌症病人的一个主要且重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癌痛是改善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芬太尼透皮贴剂是一种新型强效阿片类镇痛剂,其镇痛作用强,副作用小,疗效持续时间长,应用方便,在我国上市以来,...
- 王莉杜凌艳田静
- 文献传递
- CIK细胞治疗放化疗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
- 2009年
- 目的:观察放化疗后的肿瘤患者回输CIK细胞后生活质量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探讨CIK细胞回输对放化疗后的肿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放化疗治疗后的肿瘤患者31例,分别抽取CIK细胞回输治疗,检测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正常人14例作对照,并比较CIK细胞回输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放化疗后的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率下降,CD8^+细胞百分率上升;CD4^+/CD8^+比值下调,CD16^+CD56^+细胞减少,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K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CIK细胞回输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放化疗后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而CIK细胞回输治疗安全可靠,可以改善放化疗后肿瘤患者近期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可作为放化疗后肿瘤患者辅助治疗的一种选择。
- 田静卢红宿向东王莉郭鹏
- 关键词:CIK免疫功能肿瘤放化疗
- 不同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5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高剂量硼替佐米组(采用硼替佐米1.6 mg/m^(2)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治疗,39例)和低剂量硼替佐米组(采用硼替佐米1.3 mg/m^(2)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治疗,4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β_(2)-微球蛋白和血肌酐水平及生存预后。结果高剂量硼替佐米组男性29例,女性10例,年龄(59±5)岁;低剂量硼替佐米组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59±6)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硼替佐米组与低剂量硼替佐米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2%(34/39)、80.9%(3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P=0.446);高剂量硼替佐米组与低剂量硼替佐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8%(12/39)、19.0%(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9,P=0.222);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β_(2)-微球蛋白及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高剂量硼替佐米组与低剂量硼替佐米组的C反应蛋白[(23.6±2.2)g/L比(31.5±3.6)g/L]、β_(2)-微球蛋白[(2317±63)μg/L比(4212±114)μg/L]及血肌酐[(70±5)μmol/L比(79±7)μmol/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8、18.29、4.00,均P<0.05),且两组治疗后3项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低(均P<0.05)。治疗后随访1年,高剂量硼替佐米组与低剂量硼替佐米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0.3%(4/39)、14.3%(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P=0.582)。结论高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MM疗效及安全性与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化疗相当,但可有效改善MM患者的肾功能及炎症状态。
- 高媛董鹏易亭伍林欢刘乐佳王妍宇王爱鑫黄丹田静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