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友华

作品数:17 被引量:11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动过速
  • 4篇心肌
  • 3篇起搏
  • 3篇起搏器
  • 3篇静脉注射
  • 3篇复律
  • 3篇胺碘酮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脏
  • 2篇心脏起搏
  • 2篇心脏起搏器
  • 2篇药物疗法
  • 2篇室性
  • 2篇衰竭
  • 2篇索他洛尔
  • 2篇自动复律
  • 2篇自动复律除颤...
  • 2篇小儿
  • 2篇疗法

机构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解放军第26...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章友华
  • 14篇朱俊
  • 13篇宋有城
  • 10篇袁贤奇
  • 8篇李建冬
  • 6篇章晏
  • 5篇杨艳敏
  • 4篇康连鸣
  • 3篇谭慧琼
  • 3篇贺丽霞
  • 2篇王国干
  • 2篇于丽天
  • 2篇李萍
  • 1篇曹辉
  • 1篇黄洁
  • 1篇徐守春
  • 1篇阿丽娅
  • 1篇贺丽霞
  • 1篇白东峰
  • 1篇王勇

传媒

  • 6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年份

  • 3篇2000
  • 4篇1999
  • 6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扩张型心肌病的自然病史及预后(附50例死亡病例分析)被引量:12
1998年
目的:了解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1990年以来死亡的5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50例患者男性42例(84%),女性8例(16%),平均发病年龄40±14.6岁。生前均接受过地高辛及利尿剂治疗;37例(74%)接受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发病后存活期为2个月至22年,平均4±4.6年。49例(98%)死于心功能恶化和(或)心律失常,1例(2%)死于肺栓塞。发病后1、2、3、5和10年病死率分别为24%、38%、60%、80%和92%。结论:DCM患者尽管接受目前常规药物治疗,其病死率仍很高。
章友华王宏宇章晏朱俊宋有城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预后
VDD型起搏器治疗小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报告
2000年
袁贤奇朱俊章友华宋有城李建冬
关键词: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静脉注射索他洛尔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作用观察被引量:2
2000年
于丽天朱俊袁贤奇李建冬李萍章友华章晏宋有城
关键词: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疗法索他洛尔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成功一例
1998年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成功一例梁岩章友华黄红袁贤奇朱俊宋有城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7岁,因急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于1997年5月1日急诊入院。既往有陈旧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入院后仍反复发作心绞痛。于入...
梁岩章友华黄红袁贤奇朱俊宋有城
关键词:心肌梗塞合并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救
大剂量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79
1998年
目的:评价静脉用胺碘酮(amiodarone)对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心室颤动(V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SVT和(或)VF患者,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2±12.4岁;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心肌病7例,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10分钟内注入,继之以1.0~1.5mg/min维持静脉滴注,第1个24小时总量平均2165.0±385.4mg(包括口服量),以后依病情渐减,维持静脉滴注平均4.2±2.5天。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胺碘酮600~1200mg/d。第1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可每隔15~30分钟再给1.5~3.0mg/kg的追加负荷量。疗效判断以SVT和(或)VF消失为有效。结果:总有效率83.3%。2例静脉用胺碘酮期间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一过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减量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大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杨艳敏宋有城朱俊袁贤奇谭慧琼贺丽霞章友华章晏李建东曹辉
关键词: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胺碘酮
大鼠肥厚心脏离体心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心肌血管紧张素II的关系被引量:2
1995年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应用大鼠离体工作心脏灌流技术,观察大鼠心肌肥厚时离体心功能及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II(ATII)含量的改变。结果表明,心肌肥厚时单位心肌组织冠脉流量(CF)下降,左心室舒张速率(-dp/dt)降低,心肌组织ATII含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F和-dp/dt均与心肌组织ATII负相关(r分别为-0.8097和-0.5463,P均<0.01)。提示肥厚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加可能是其舒张功能下降及冠脉贮备功能降低的原因之一。
章友华刘力生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心肌动物实验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的术后随访
1999年
目的:总结8例患者安装新一代非开胸经静脉置入体内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随访经验。  方法:8例患有药物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安装了ICD,术前均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在出院前及第1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9.0±7.7个月(1~23个月)。  结果:6例有心律失常发作并经ICD治疗。在555 次VT发作中,94.6% (525/555)由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低能量电转复成功率55.6% 。高能量电转复成功率91.7% 。5例需更改治疗参数,1例术后3 个月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安装ICD后,尚无心律失常发作,ICD尚无工作。  结论:心内电生理检查对于指导ICD工作程序设定具有重要意义。
杨艳敏朱俊宋有城任自文袁贤奇谭慧琼章友华贺丽霞王国干康连鸣李建冬章晏
关键词: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除颤器术后随访
2岁小儿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2例报告被引量:2
1998年
本文报告2例不足2岁小儿,心脏手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地安装了永久起搏器,早期随访,效果良好。1临床资料例1女,1岁10个月,于1岁时患呼吸道感染,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心脏杂音。1994年8月来我院门诊检查,心...
袁贤奇朱俊章友华宋有城李建冬
关键词:小儿心脏起搏器永久性起搏器
卡托普利对大鼠肥厚心肌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5
1996年
腹主动脉缩窄致大鼠心肌肥厚模型作离体工作心脏灌流,观察卡托普利对大鼠肥厚心肌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心脏停跳液及再灌注K-H液中加入卡托普利(23.0μmol/L)可明显改善肥厚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组织乳酸、Na+、Ca2+及MDA的含量,并使心肌组织CK酶峰前移;而AngⅡ(10nmol/L)可减弱卡托普利对肥厚心肌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我们认为,卡托普利对肥厚心肌受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章友华徐守春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卡托普利心肌缺血
第四代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1998年
2例冠心病,陈旧心肌梗塞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服用2~3种抗心律失常药无效而考虑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术前电生理检查均诱发了持续室速,并了解了诱发和终止条件.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装了第四代ICD.术后随访7~12个月中,2例均有室速发作而正确放电,但1例有窦性心动过速被误感知现象,经程序调整而消失.本文强调了适应症选择,术前电生理检查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性.
朱俊杨艳敏宋有诚袁贤奇贺丽霞章友华李建冬章晏任自文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自动复律除颤器除颤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