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英华
- 作品数:6 被引量:46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针刺对慢性疲劳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肾俞"和"后三里"穴对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人参皂甙组,采用束缚和冷水游泳制备慢性疲劳大鼠模型,针刺"百会"、"肾俞"和"后三里"穴,观察针刺对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水平运动次数和垂直运动次数均明显减少;鼠尾悬挂实验不动时间明显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后大鼠旷场活动次数均明显增加而鼠尾悬挂实验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针刺对慢性疲劳大鼠行为学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 曾永红罗英华唐纯志杨君军冼志红
-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下丘脑垂体
- 肺孤立性小结节的良恶性判别相关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对直径≤3cm肺孤立性结节的良恶性判别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方法:根据良恶性两类病例的年龄、性别及其螺旋CT或HRCT征象等14种因素,进行χ2检验,在计算χ2值的基础上计算Pearson列联系数r(又称相关系数)。结果:各种因素中年龄、形态、边缘、分叶、棘状突起、毛刺、血管集束、空泡征及钙化在良、恶性SPN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年龄、边缘、分叶、棘状突起、毛刺、及空泡征的列联系数>0.5,其中毛刺征的列联系数最大,r值为0.677,关系最密切;性别、SPN位置、胸膜凹陷征、空洞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列联系数<0.5,尤其性别的列联系数最小,r值为0.015,与良恶性判别几乎关系。结论:χ2检验只能说明各种因素间有无相关关系,列联系数r说明各种因素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在良恶性SPN组间作相关判别,列联系数比χ2检验更具有统计学意义,对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 何俊诗许向东罗英华郭桂明黎健樟
-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统计学
- 艾灸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炎性应激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炎性应激机制及艾灸背俞穴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药物组各10只;运用束缚-游泳复合刺激造模,观察艾灸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RP、IL-1β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CRP、IL-1β、TNF-α含量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艾灸背俞穴通过抑制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细胞的炎性应激,拮抗免疫功能的损伤,能有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 罗英华唐纯志罗伟君
-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艾灸背俞IL-1Β
- 肺孤立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计算机应用软件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检验直径≤3 cm肺孤立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应用软件的准确性。方法:建立211例SPN数据库,划分判别区间,开发应用软件。对48例前瞻性分析,检验该软件准确性。结果:据数据库设定得分≤3分为良性,≥5分为恶性,3.1~4.9分为介乎值。前瞻性病例良、恶性诊断符合率分别是92.86%、85.0%。结论:本文认为该软件对SPN良恶性判别准确性较高,且简单、方便、实用,值得推广。
- 何俊诗罗英华郭桂明黎健樟梁鹏
- 关键词:结节病
- 针刺对慢性疲劳大鼠血清IL-2及TNF-α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6年
-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疲劳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束缚和冷水游泳制备慢性疲劳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和人参皂苷组。针刺组选百会、肾俞、后三里穴,针刺1次/d。人参皂苷组给予人参皂苷水溶液[70mg/(kg·d)]灌胃治疗,1次/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进行与针刺组和人参皂苷组相同时间、相同程度的捉抓。连续治疗2周断头取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清IL-2及TNF-α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IL-2、TNF-α水平均降低,针刺后两者均明显升高。[结论]针刺可以升高慢性疲劳大鼠血清IL-2、TNF-α水平,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之一。
- 罗英华陈敏聪冯耀华曾颖唐纯志杨君军冼志红
- 关键词:针刺慢性疲劳综合征白细胞介素-2
- 针刺对慢性疲劳大鼠下丘脑、垂体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大椎"和"后三里"穴对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人参皂甙组,采用束缚和冷水游泳制备慢性疲劳大鼠模型,针刺"百会"、"大椎"和"后三里"穴,观察大鼠下丘脑和垂体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及针刺的治疗作用。结果:模型组下丘脑和垂体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明显升高,而5-羟色胺(5-HT)含量明显降低,针刺可明显降低(NE)的含量而升高5-HT的含量。结论: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可能参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针刺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 罗英华唐纯志杨君军冼志红林锦泉李焕英
-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针刺下丘脑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