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红
- 作品数:38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癫痫发作和晕厥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癫痫发作和晕厥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癫痫发作患者80例,晕厥患者80例,健康对照者80例,在患者发作性意识丧失后12小时内抽肘静脉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NSE水平。结果癫痫组患者血清NSE水平比晕厥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晕厥组和对照组NSE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癫痫组于癫痫发作后3小时血清NSE水平开始明显升高,6小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12小时仍高于正常。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11.55μg/L的血清NSE浓度时曲线下面积最大,其敏感性是0.59,特异性是0.90。结论癫痫发作后血清NSE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癫痫发作后存在脑损伤,测定血清NSE水平可能在癫痫发作与晕厥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耿建红刘志辉李雪梅孙轶群王韶峰吴春艳
- 关键词:癫痫发作晕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TCD发泡实验对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观察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LS)的阳性率及分流量大小,分析偏头痛与RLS的关系。方法 纳入129例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为病例组,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病例组患者需完成偏头痛伤残评估问卷,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发泡实验诊断RLS,并对阳性率、分流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先兆偏头痛组、无先兆偏头痛、对照组RLS阳性率分别为:59.3%,40.0%,23.8%,偏头痛组RLS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RLS分流量比较中,先兆偏头痛组、无先兆偏头痛、对照组大分流率分别为30.5%,12.9%,3.8%,病例组的大分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中小量分流率无显著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示偏头痛致残程度与RLS分流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72)。结论 偏头痛与RLS具有相关性,特别是大量的右向左分流;偏头痛伤残程度与分流量无显著相关。
- 张佳孟颖王刚李娜贾帅耿建红王炎强庞萌
- 关键词:偏头痛右向左分流
- 中枢神经系统铁沉积症合并椎管内肿物1例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铁沉积症合并腰椎肿物的病因、症状特点和诊治要点,加深对此类疾病认识,提高诊断。方法介绍中枢神经系统铁沉积症合并腰椎肿物1例,对其可能病因、症状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有感音性听力下降、锥体束征,颅脑MRI示脑池及脑沟周围脑表面低信号,腰椎MRI示腰椎肿物。结论对有感音性听力下降、锥体束征等症状体征患者早期完善头颅MRI明确中枢神经系统铁沉积症诊断,并积极寻找病因,对症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张群英耿建红逯冉冉赵敏赵兴军
- 关键词:感音性耳聋锥体束征
-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了56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30例性别、年龄结构相匹配的健康人血清中NSE水平,应用CT扫描测定脑梗死体积和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N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中NS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中NSE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中NSE水平增高与神经元坏死有关,NSE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脑梗死面积的大小,为脑梗死后神经元损伤程度提供定量信息。
- 刘志辉耿建红刘美萍李丰玲吴春艳
- 关键词:脑梗死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成人腹痛型癫痫持续状态1例报道
- 患者女性,37岁,往有"剖宫产术后9年"病史,因"反复发作意识丧失9年,腹痛6年,再发半小时"于2021-06-08入住我科。患者9年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主要表现为愣神,有时伴有嘴部不自主运动、口唇发白...
- 王鑫丽耿建红王耀振祝新莉王炎强
-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抗癫痫治疗痫性放电棘慢波
- 青少年癫痫共病焦虑抑郁患者的睡眠特点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青少年癫痫共病焦虑抑郁患者的睡眠特点,分析癫痫、焦虑抑郁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22年7月至2024年6月行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确诊的65例青少年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均进行癫痫抑郁量表(NDDI-E)、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青少年癫痫无共病焦虑抑郁组(对照组)和青少年癫痫共病焦虑抑郁组(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SG),探讨两组患者睡眠障碍的特点,分析癫痫、焦虑抑郁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睡眠结构与正常值比较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TST)缩短、睡眠效率降低、微觉醒指数(MAI)增高、N1期和N2期睡眠百分比增多、N3期睡眠百分比减少、REM睡眠潜伏期延长、REM睡眠百分比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睡眠结构与正常值比较睡眠潜伏期、TST及MAI正常,睡眠效率降低、N1期和N2期睡眠百分比减少、N3期睡眠百分比增多、REM睡眠潜伏期延长、REM睡眠百分比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睡眠潜伏期延长、TST缩短、睡眠效率降低、MAI增高、N1期和N2期睡眠百分比增多、N3期睡眠百分比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癫痫共病焦虑抑郁患者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主要影响睡眠结构及睡眠效率,且癫痫患者更易共病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
- 刘文超张开慧徐小莲耿建红祝新莉
- 关键词:共患病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多导睡眠监测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t-PA、PAI-1水平的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抗原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78例急性脑出血、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浆t-PA及PAI-1抗原含量水平,并与同期22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5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血浆t-PA水平明显升高、PAI-1水平降低(P均<0.001);脑梗死组血浆t-PA及PAI-1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01);TIA组血浆t-P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6),PAI-1水平升高(P<0.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纤溶活性的异常。
- 吴春艳岳奎涛李华刘志辉耿建红
-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纤溶
- 以震颤起病的成年散发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一例
- 2022年
- 1病例报告患者女,60岁,因“右上肢震颤20年,步态异常5年,足底麻木1年,意识障碍4h”于2021-10-19入作者医院。患者2001年出现右上肢不自主震颤,以姿势及动作性震颤为主。2016年出现步态异常,步态不稳,伴阵发性腹胀、反酸、便秘,于外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2019年右上肢震颤频率及幅度加重,右手持物不稳,出现双下肢震颤,多于静坐或下蹲时诱发,自觉记忆力下降,言语清晰度、流利度下降。
- 刘振兴张术词王刚王耀振耿建红张绪美王炎强庞萌
- 关键词:震颤弥散加权成像
- COLQ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1例
- 2022年
- 患者男,10岁,从1岁时开始出现波动性进展的运动后肢体无力,神经系统查体: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双下肢平举小于5 s下落,单下肢平举小于10 s下落,髂腰肌肌力3级,肌张力减低。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示:低频刺激时波幅递减,四肢运动神经传导(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检查可见重复复合肌肉动作电位(repetitive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R-CMAP)。基因检测结果示COLQ基因存在c.393+1G>A和c.655G>A的杂合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变异分别来自其父母,诊断为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CMS)。予以沙丁胺醇治疗后,患者运动耐力较前增加。报告本例旨在增强临床医生对此疾病的认识,拓宽“肌无力”患者的诊断思路。c.655G>A错义变异既往无报告,可能是CMS的新致病位点。
- 张术词张佳刘振兴祝新莉耿建红王炎强
- 关键词:重复神经电刺激
- 血清Hcy,ABCD3-I评分联合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评估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Hcy,ABCD3-I评分及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9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2例,收集62例患者影像学、临床资料等,采用ABCD3-I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16例)、中危组(34例)、高危组(12例)。记录患者血清Hcy及经颅多普勒资料,计算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血清Hcy水平越高,7d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越大。与<10μmol/L组相比,其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15μmol/L组相比,血清Hcy升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低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12.50%,中危组26.47%,高危组58.33%,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中危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或轻度、中度、重度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17%,9.52%,58.82%,重度狭窄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或轻度、中度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Hcy,ABCD3-I评分结合经颅多普勒可有效提高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继发脑梗死的准确度。
- 赵敏王秀锦刘振兴耿建红
- 关键词:血清HCY经颅多普勒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