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亮亮

作品数:36 被引量:264H指数:1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稻鱼共生
  • 9篇水稻
  • 7篇稻鱼共生系统
  • 7篇农业
  • 4篇水稻产量
  • 4篇污染
  • 3篇移栽
  • 3篇再生稻
  • 3篇生态
  • 3篇生态系统
  • 3篇农业生态
  • 3篇基因
  • 3篇基因型
  • 3篇不同基因型
  • 2篇稻飞虱
  • 2篇稻飞虱防治
  • 2篇稻田害虫
  • 2篇秧苗
  • 2篇秧苗移栽
  • 2篇氧化菌

机构

  • 36篇浙江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全国水产技术...
  • 1篇浙江树人学院
  • 1篇台州市农业科...
  • 1篇浙江省农业技...

作者

  • 36篇胡亮亮
  • 33篇唐建军
  • 33篇陈欣
  • 15篇任伟征
  • 13篇郭梁
  • 10篇张剑
  • 5篇谢坚
  • 4篇吴雪
  • 4篇孙翠萍
  • 3篇刘领
  • 2篇吴敏芳
  • 2篇张剑
  • 2篇李娜娜
  • 2篇丁伟华
  • 2篇李月芳
  • 2篇李娜娜
  • 2篇王晨
  • 2篇张倩
  • 1篇吴文良
  • 1篇何贤彪

传媒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浙江农业科学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中国水产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中国自然资源...
  • 1篇第15届中国...
  • 1篇第五届浙江省...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生动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的整合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同位素富集系数即动物组织与其食物之间同位素丰度(δ)的差异值(Δ),是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应用于生态系统营养关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的重要参数.不同生境条件下和不同物种之间的富集系数通常被认为是相对稳定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富集系数在不同类型动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不是一个恒定值,尽管这一差异范围仍不清楚.本文进行了3种不同权重设置方式的整合分析,综述并比较了4类水生动物(硬骨鱼类、甲壳类、爬行类、软体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在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上搜索2014年底之前发表的论文,获得了42篇包含140个Δ^(13)C的研究结果和159个Δ15N的研究结果.使用3种不同的加权方式进行3次独立整合分析,3种加权方式分别是以方差倒数作为权重、以样本量作为权重和相等权重.结果表明,整合分析统计结果十分稳健,不同权重设置的分析结果差异很小.水生动物碳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Δ^(13)C)总体平均值为1.0‰,其中,硬骨鱼类1.0‰,甲壳类1.3‰,爬行类0.5‰,软体动物1.5‰;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Δ^(15)N)总体平均值为2.6‰,其中,硬骨鱼类2.4‰,甲壳类3.6‰,爬行类1.0‰,软体动物2.5‰.统计分析表明,硬骨鱼类、甲壳类、爬行类、软体动物之间的Δ^(13)C没有显著差异,而Δ^(15)N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水生动物营养关系、食性和食物网中碳富集系数可以选择总体平均值,而氮富集系数则应根据不同水生动物类型选取相应的系数值.
郭梁孙翠萍任伟征张剑唐建军胡亮亮陈欣
关键词:水生动物稳定同位素
稻鱼共生系统的土壤产甲烷和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
2023年
稻鱼共生对稻田甲烷(CH_(4))排放产生明显影响,但稻鱼共生是否影响与CH_(4)排放相关的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仍有待阐明。本研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系统为例,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水稻单作系统(RM)、无饲料投放的稻鱼共生系统(RFN)和有饲料投放的稻鱼共生系统(RFF)水稻和田鱼的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以及产甲烷和甲烷氧化微生物的特征。结果表明,RFF的水稻产量和土壤碳氮增量均显著高于RM。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稻鱼共生(RFN和RFF)的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显著高于RM,且RFF的产甲烷菌丰度显著高于RFN。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表明,稻鱼共生显著影响产甲烷菌群落结构,但对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对于不同代谢类型的产甲烷菌,稻鱼共生(RFN和RFF)氢营养型产甲烷菌的丰度显著高于RM,且RFF的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丰度显著高于RFN;对于不同代谢类型的甲烷氧化菌,RFN和RFF对类型Ⅰ的甲烷氧化菌丰度影响均不显著;RFF中类型Ⅱ的甲烷氧化菌丰度显著高于RM和RFN。可见,稻鱼共生可明显影响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组成,且稻鱼共生的效应会受到饲料投放与否的调控。
陈佳赵璐峰戴然欣章涛杰唐建军胡亮亮陈欣
关键词:稻鱼共生系统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
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被引量:44
2015年
耕地和淡水是保证全球食物可持续供应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稻-鱼系统(本文的"鱼"是水产生物的统称)是通过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同时产出稻谷和水产品的重要农业方式,对保障区域食物供给和保护当地资源和环境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全球稻鱼-系统迅速发展,至目前全球六大洲的稻作区共28个国家都有了稻-鱼系统的分布;在中国稻-鱼系统也正由原来传统、规模小、养殖单一的模式逐渐发展为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养殖多样化的模式。大量研究表明,稻-鱼系统可实现水稻产量稳定和获得水产品,稻-鱼系统同时具有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等效应;稻-鱼系统也有助于解决水产单一养殖而产生的面源污染。虽然全球1.63亿hm2稻田面积90%以上具有发展稻-鱼系统的潜力,但目前稻-鱼系统的比例仍很低,我国稻-鱼系统面积也仅占稻田面积的4.48%。因此,保障稳产高效可持续的稻-鱼系统发展,需要对不同稻作区发展稻-鱼系统的生态经济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同时必须建立新的技术体系(田间设施、种养结合技术、农业机械等),并适当扩大规模和创建品牌以增加农民收益。
胡亮亮唐建军张剑任伟征郭梁Matthias Halwart李可心朱泽闻钱银龙吴敏芳陈欣
关键词:水稻生产水产养殖生态效应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吴敏芳张剑陈欣胡亮亮任伟征孙翠萍唐建军
关键词:移栽密度肥料施用
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以中国南方10省为例被引量:15
2019年
稻田浅水环境为许多水产动物提供了生境,也为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一个区域的稻田是否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常常受到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对有效推广稻鱼共生系统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10省为研究区域,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研究利用气象资料和农业统计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地理分布数据库,确定了15个影响稻鱼共生系统推广效率的指标,通过指标的层级模型和线性加权评分法对不同稻田的推广优先等级进行评估,并构建了基于稻田总面积、推广率和单产水平下鱼产量估算的简易模型。结果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可划分为4个推广优先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等级1占29.6%(3.59×10^6hm^2),等级2占16.9%(2.05×10^6hm^2),等级3占24.2%(2.94×10^6hm^2)和等级4占29.4%(3.57×10^6hm^2);其中湖南、四川、江西和浙江4省的稻田50%以上属于等级1和等级2,而在云南和贵州基本上所有的稻田都属于等级3和等级4。等级1和等级2的稻田适合推广集约型稻鱼共生模式,这两个等级的稻田每个生长季可产出最高鱼产量分别为3.77×10^6t和2.15×10^6t;而等级3的稻田适合进行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相结合的推广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最高鱼产量分别为0.62×10^6t和3.09×10^6t。本研究主要结果为合理制定稻鱼共生系统推广策略提供借鉴,也可为国内外稻田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胡亮亮赵璐峰唐建军郭梁丁丽莲张剑任伟征陈欣
关键词:稻鱼共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因素鱼产量
模拟铅胁迫下玉米不同基因型生长与铅积累及各器官间分配规律
我国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中有87%左右是中轻度污染土壤类型.深入研究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积累规律,是科学利用植物和土壤资源的重要基础工作.本实验通过玻璃网室盆栽模拟污染的手段,研究了玉米6种基因型在铅中度污染胁迫...
李月芳刘领陈欣胡亮亮唐建军
关键词:玉米基因型铅污染
电子垃圾污染土壤种植4种蔬菜类型作物的食物安全性分析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作物类型和不同的种植方式对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上生长的作物体内镉、铅、铜的浓度的影响。作物类型包括玉米,西红柿,卷心菜和小白菜。种植方式分为单种、与豆科植物间作和作物相互间作。结果表明:作物可食部分的重...
胡亮亮刘领李月芳唐建军张倩陈欣
关键词:食物安全
稻渔共生生态系统中沟坑问题与最大允许沟宽的推算及应用被引量:4
2021年
本文通过生态学上的"边际效应"介绍了稻渔共生系统中沟坑设计的依据,并举例说明如何在田间工程开挖前计算最大沟宽和在田间工程完工后对沟宽合规性进行检验与核算。一、背景稻渔共生系统是人类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将水稻栽培和水生生物(田鲤鱼、鳖、蟹、鳅、虾等)养殖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稻田空间中进行稻、渔齐收的系统,在我国南方稻作区历史悠久。
唐建军陈欣胡亮亮郝向举李东萍
关键词:田间工程水稻栽培水生生物
一种原味田鱼干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味田鱼干的制作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腌制、蒸熟、烘烤。在腌制和烘烤之间增加蒸制工艺,且需要将鱼肉蒸熟,这是本发明与其他现有鱼干制作方法的最大区别。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依据本发明的方法制作的稻田田鱼干,能...
唐建军谢坚陈欣胡亮亮
文献传递
适于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品种筛选被引量:10
2019年
为筛选适合高产高效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品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杂交稻和常规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比较稻鱼共生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株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一次性使用有机肥的稻鱼共生条件下,供试杂交稻品种相对于常规稻品种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其中,籼粳交杂交稻甬优5550、甬优7850和甬优8050,籼型杂交稻嘉丰优2号和深两优332,较耐倒伏,并且有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产量较高,可作为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应用品种。
史晓宇怀燕邹爱雷王岳钧赵璐峰胡亮亮郭梁吴敏芳唐建军陈欣
关键词: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品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