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逢春

作品数:46 被引量:406H指数:11
供职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9篇教育
  • 20篇信息技术
  • 15篇教学
  • 14篇课程
  • 9篇教育信息
  • 9篇教育信息化
  • 9篇课程整合
  • 9篇教师
  • 6篇信息技术教育
  • 5篇人工智能
  • 5篇中小学信息技...
  • 5篇小学信息
  • 5篇小学信息技术
  • 5篇联合国教科文...
  • 5篇基础教育
  • 5篇教学设计
  • 4篇数学
  • 4篇中小学信息技...
  • 4篇小学信息技术...
  • 4篇教学整合

机构

  • 19篇北京师范大学
  • 18篇全国中小学计...
  • 16篇联合国教科文...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国家开放大学

作者

  • 46篇苗逢春
  • 5篇陈琦
  • 1篇吴志功
  • 1篇张文青
  • 1篇林丹瑚
  • 1篇刘儒德
  • 1篇侯松岩
  • 1篇吴良辉
  • 1篇章瑚纬
  • 1篇李敏

传媒

  • 6篇信息技术教育
  • 5篇中小学信息技...
  • 5篇中国信息技术...
  • 3篇电化教育研究
  • 3篇世界教育信息
  • 2篇中国电化教育
  • 2篇心理发展与教...
  • 2篇现代教育技术
  • 2篇现代远程教育...
  • 2篇教育学报
  • 2篇基础教育课程
  • 2篇在线学习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开放教育研究
  • 1篇人民教育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基础教育
  • 1篇北京广播电视...
  • 1篇武汉市教育科...
  • 1篇中国教育信息...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 9篇2003
  • 1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5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信息及通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国际趋势与借鉴被引量:3
2012年
今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要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增强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按照这个规划,未来十年,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将充分显现,或许,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信息技术对于未来学校、课堂的影响,甚至不排除出现一些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对班级授课制的突破、师生关系的重构、个性化学习的出现等等。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的创新还有待深入,如果我们说课堂的本质是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的融通整合,那么,似乎还尚未出现对教育教学产生本质性、全局性影响的技术与应用。信息技术究竞应该怎样应用于教学?本期我们聚焦这一主题,约请长期研究此领域的专家进行理论畅想并介绍国外相关经验,我们还推出专家及部分地方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实践案例和反思。敬请关注。
苗逢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整合通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课程
数字文明变局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被引量:10
2023年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驱动的数字文明变局背景下,教育供给与管理的供给侧数字化改革、数字人才及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育人需求侧内生实践创新以及教育对数字社会秩序重建的预前引领。文章在分析技术逐利和人文主义两种数字文明变局逻辑对峙的基础上,倡导以数字人文主义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总体价值观原则。进而从数字文明变局的关键过程性要素出发,提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辨析框架。基于该框架,主张教育数字化转型应重点关注战略性数字化自主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历史责任、基于升维技术的教育数字基建、数字素养普及和数字科创能力建设、公共数字教育体系构建以及数字社会秩序重建五个战略领域,进而围绕五个领域诠释十项数字人文主义的具体价值观原则,揭示了各领域的人文忧患或关键趋势,并倡议了各领域的战略实施重点。
苗逢春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及其教育适用性考证
2023年
作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与研究应用指南》进行系列解读的第一篇,文章着重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原理进行追本溯源的辨析并考证其教育适用性。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可跨人类思维表征符号加工和生成新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但其并不理解语义和真实世界的技术局限会限制其变革教育的潜力。垄断性基础模型已引发数字基础设施升级的安全忧患并存在投射西方价值观和语言文化偏见的风险,故研发自主可控的基础模型和更具适用性的教育基础模型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安全底线。生成式人工智能主要以成人应用互联网产生的数据作为训练用数据,其基于聊天的内容服务方式不适合未成年人,应设置独立聊天的年龄下限。从教育内容提供的视域考证,基于广而杂数据集训练并采取付费内容服务模式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获取来源,存在既不符合技术设计初衷也不符合教学目的的悖论。而从教学育人过程的视域考证,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出内容可用自动化的“内容预制菜”明喻其惰化学习主体通过解构内容实现知识建构和技能获得的反智风险。课程内容制作、双基学习、特殊学习需求、高阶思维和探究实践,是设计主体适应和学科适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主要情境与脉络。
苗逢春
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教学的实验研究
苗逢春
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的基本争议和对策
2024年
本文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与研究应用指南》的系列解读第二篇,着重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引发的基本争议。“基于工作过程”技术缺陷,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引发加速数据贫穷、技术不透明导致服务辖区内治理缺失、未经许可搜集训练用数据、模型架构不可解释、基础模型不理解真实世界、生成的信息污染互联网、强势价值观投射、助长违法性深伪等多重争议。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对平等、包容、学习主体能动性、价值观及语言文化多样性、知识建构的多元性等教育核心价值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冲击,而这些核心价值应被秉承为考证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适用性的逻辑基点。决策者和实践者应遵循“优先管制、确保包容、引导应用”的逻辑路径,强化全系统监管法规和执法能力,确保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安全可信、自主可控、本地适用,进而通过能力建设和实践指导等措施引导合理的教育应用实践。
苗逢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29
2004年
苗逢春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历史分析
概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专业发展被引量:1
2006年
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也是信息技术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口。教师在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专业发展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应用期、融合期和变革期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中,教师的教学法知识、信念、观念,教学法技能,根据内容调整教学法的能力,分析和适应学习者的能力,适应当地/本校现状的能力等不同层面的教学法素养都会从低到高、从贫乏到丰富螺旋式发展并引导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整合培训和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切入点,而常规性的校本/连片教研活动则是促进教师课程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苗逢春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
概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被引量:4
2022年
联合国机构已成为一类活着的独特人类学现象和文化,对其全球治理的查考和研究应借鉴人类学民族志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秉承的人文主义理念逐步演变为从生物圈整体观视域审视教育在支持人类追求公共利益中的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柔性理念立法、基于理念共识的软性执法和国际协商共治的治理框架,践行的是政府间共治议会制与人文主义理念引导的类科层制行政组织结构。应从治理主客体关系角度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势国家治理主体相互制衡的历史流变,分析去国家中心主义的多元治理体格局,由此确定中国平等参与和主动引领全球教育治理的战略决策。
苗逢春
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整合作用及发展趋势被引量:4
2005年
苗逢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课程整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被引量:23
2005年
本刊2004年第12期“专题报道”栏目曾刊登苗逢春老师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回顾与反思的文章,本文则针对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具体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进行系统规划,给出实施建议。
苗逢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育信息化统筹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