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慧

作品数:8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单胞菌
  • 4篇铜绿
  • 4篇铜绿假单胞
  • 4篇铜绿假单胞菌
  • 4篇假单胞菌
  • 3篇耐药
  • 2篇细菌
  • 2篇耐药机制
  • 2篇聚合酶
  • 2篇抗生素
  • 2篇基因
  • 2篇核糖
  • 2篇核糖体
  • 2篇合酶
  • 2篇杆菌
  • 1篇多药
  • 1篇多药耐药
  • 1篇性能研究
  • 1篇血液
  • 1篇亚胺培南

机构

  • 7篇广东省中医院
  • 7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潮州市中心医...
  • 1篇广州金域医学...
  • 1篇嘉兴市妇幼保...
  • 1篇广东中医药大...

作者

  • 8篇袁慧
  • 7篇陈茶
  • 7篇黄彬
  • 6篇张妮
  • 4篇林冬玲
  • 4篇鄂顺梅
  • 4篇屈平华
  • 3篇张伟铮
  • 2篇陈树林
  • 2篇蔡壬辛
  • 1篇罗强
  • 1篇顾全
  • 1篇李有强
  • 1篇穆小萍
  • 1篇唐小龙
  • 1篇肖倩
  • 1篇张磊
  • 1篇戴小波
  • 1篇吴河森
  • 1篇曾建明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应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与细菌生化反应鉴定湖生代夫特菌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对某医院术后感染中分离到的4株不常见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方法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细菌形态学以及商品化的VITEK-2GN、API 20NE系统相结合的多相分类学方法。结果该4株菌均为需氧的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其氧化酶阳性,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等常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采用VITEK-2GN与API 20NE系统,该4株菌均鉴定为食酸代夫特菌/食酸丛毛单胞菌,并显示为极好的鉴定度;但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该4株菌与食酸代夫特菌的相似度仅为98.4%,而与鹤原代夫特菌、湖生代夫特菌的同源性更高,分别为99.9%和100.0%;其甘露醇同化试验与苹果酸同化试验阳性,与湖生代夫特菌一致而不同于鹤原代夫特菌。结论该术后感染的4株病原菌均为湖生代夫特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能提供有力的遗传学证据。
陈茶屈平华黄彬刘建平张妮袁慧
关键词:RNA核糖体RRNA
基于细菌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分析在临床不常见菌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探讨细菌16SrRNA基因的广谱PCR扩增与测序分析在临床分离的少见病原菌的鉴定及分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来自7家不同医院和机构,常规方法难以鉴定或具有特殊表型的少见菌48株,以及仪器法连续监测报警阳性、但二次传代无细菌生长的液体增菌培养瓶7个,采用细菌16S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基因MicroSeq500试剂盒、通用引物27f-1492r、27f-1525r进行广谱PCR扩增及目的片段的基因测序。运用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基于局部比对算法的搜索工具(Blast)”,结合“具有法定分类学地位的原核生物名称目录(http://W^Ufir.bacterio.cict.fr/)”提供的分类学信息,比较待鉴定细菌与近缘种模式菌株基因序列的相似程度;参考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M18-A的解释标准,以确定待鉴定细菌的种属及分类学位置。结果采用广谱PCR测定,7份假阳性血培养瓶中,2份扩增到细菌的16SrRNA基因,经序列分析鉴定均为肺炎链球菌。48株不同来源、不同种属的少见菌,均扩增到16SrRNA基因目的片段并成功测序,参考CLSIMM18-A的解释标准,35株(72.9%)直接鉴定到“种”,11株(22.9%)鉴定到“属”,另2株鉴定为可能的新属新种。进一步结合细菌的生化反应特征及其他管家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则可鉴定到“种”的细菌可增加到42株(87.5%),其中包括链杆菌、嗜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玫瑰单胞菌、奴卡菌、弯曲菌、分枝杆菌等具有明确临床意义的少见菌,以及多株近十年内命名的新细菌,如小不动杆菌、富西亚分枝杆菌、黏液玫瑰单胞菌、Halomonasjohnsoniae等。此外,还发现了1个新亚型的胎儿弯曲菌。结论16SrRNA基因测序鉴定能明确提供细菌的遗传学信息,且无种属选择性,对临床少见菌、苛养菌、以及固体培养基不生长的�
陈茶屈平华顾全黄彬张伟铮穆小萍张磊陈默蕊王露霞鄂顺梅叶金艳唐小龙蓝锴罗强戴小波袁慧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细菌学技术
接合转移质粒pUCP24T的构建与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构建能在大肠埃希菌(E.coli)和铜绿假单胞菌(PA)间高效接合转移的质粒。方法通过NCBI blastn程序分析质粒pCVD442接合反应起始序列oriT,PCR扩增oriT后插入pMD18-T,再将pMD18-oriT转化E.coli DH5α,经酶切、测序验证后用SmaⅠ和HindIIII双酶切亚克隆至质粒pUCP24,获得质粒pUCP24T,将pUCP24T转化E.coli后研究pUCP24T从E.coli到PA的接合效率和质粒稳定性等。结果成功构建pUCP24T重组质粒,在E.coli和PA的接合实验中,E.coli(pUCP24T)-PA共培养2 h的接合效率平均为3.588×10-2,按12 h一代连续9代继代培养108 h,抗生素压力下质粒保存率为98.29%,无抗生素的培养基中质粒保存率为21.76%。结论成功构建高接合效率的接合转移质粒pUCP24T。
陈树林陈茶黄彬张妮鄂顺梅蔡壬辛袁慧曲平华林冬玲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基因水平转移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E.coli--PA接合反应的影响
目的: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是革兰阴性兼性厌氧非发酵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PA的耐药主要分为天然耐药与获得性耐药。天然...
袁慧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文献传递
2008-2011年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变迁及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变迁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CNSE)的耐药机制,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A、B、D类碳青霉烯酶基因和esbls基因,并用核酸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 2008-2011年共分离肠杆菌科细菌4154株,四年间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并未显著升高(P>0.05)。对于CNSE而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特别是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在90%以上。从338株CNSE中随机挑选出182株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esbls基因tem、ctx-M、shv和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的阳性率分别为36.8%、31.9%、19.8%、2.2%和3.3%。kpc和imp主要在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中检出,未检出其他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包括ndm-1基因。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仍保持高度敏感。CNSE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ndm-1不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蔡壬辛黄彬陈树林陈茶林冬玲何秋莹袁慧张妮房承才
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NDM-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广东省中医院72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72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72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对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可分成17基因型(A~Q),其中A型40株。结论本地区虽未发生暴发流行,但仍存在流行优势克隆株,应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进行耐药性监测,防止医院感染和暴发流行。
陈茶林冬玲李有强张妮袁慧曾建明张伟铮黄彬
富西亚分枝杆菌从血液与静脉插管中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对从同一患者血液和静脉插管中分离的两株抗酸阳性细菌B0793、V1948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广谱PCR扩增细菌的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rRNA)基因与核糖核酸(RNA)聚合酶β亚单位(rpoB)基因,测序其核苷酸序列并与相关菌种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以传统的表型实验对基因鉴定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参考CLSI M24-A的方法和解释标准进行分离株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该2株细菌均为血平板上生长缓慢的革兰染色着色较淡的抗酸阳性杆菌,但2株细菌的菌落形态差别较大,B793在血平板培养4d形成直径1cm、米黄色、圆形、突起、不溶血、易乳化的光滑型菌落,V948则为直径约2cm、米黄色、豆腐渣样、边缘不规则的粗糙型菌落。16SrRNA基因和rpoB基因序列与富西亚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hocaicum)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其半定量触酶、68℃触酶试验、5%NaCl耐受试验与脲酶试验阴性,亦符合富亚分枝杆菌的特征。结论该2株抗酸阳性细菌在分类学上属于富西亚分枝杆菌,其光滑型/粗糙型菌落变异为国际上首次发现。
鄂顺梅屈平华黄彬陈茶张妮袁慧吴河森
关键词:分枝杆菌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亲缘性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讨广东省中医院4所分院临床分离的72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多药耐药性、主要耐药机制和亲缘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Ⅰ1,外膜通道蛋白基因oprD2,β-内酰胺酶GES、KPC、IMP-1、IMP-9、VIM-1、VIM-2、SIM、SPM、GIM、AIM、NDM、KHM、DHA、PDC、OXA-40、OXA-23等18种基因,并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 7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IMP-9、PDC、oprD2、intⅠ1基因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0.8%、98.6%、86.1%、100.0%,KPC、IMP-1、VIM-2、DHA基因阳性率较低,分别为2.8%、9.7%、13.9%、18.1%,GES、VIM-1、SIM、SPM、GIM、AIM、NDM、KHM、OXA-40、OXA-23基因均为阴性;72株铜绿假单胞菌有52株产金属酶;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2株铜绿假单胞菌可分3群,每群均存在克隆传播。结论产生金属酶是7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最主要原因;多基因聚类分析法对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陈茶林冬玲张妮袁慧张伟铮鄂顺梅屈平华肖倩黄彬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耐药机制基因亚胺培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