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放

作品数:10 被引量:113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东秦岭
  • 3篇古地理
  • 3篇古生代
  • 2篇地层
  • 2篇地层划分
  • 2篇蛇绿岩
  • 2篇石炭
  • 2篇下寒武统
  • 2篇绿岩
  • 2篇华北型
  • 2篇寒武统
  • 2篇二叠纪
  • 2篇放射虫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特征
  • 1篇地质意义
  • 1篇东段
  • 1篇牙形石
  • 1篇岩带
  • 1篇岩相

机构

  • 6篇河南省地质调...
  • 5篇河南省地质矿...
  • 3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10篇裴放
  • 4篇王建平
  • 2篇李秋生
  • 2篇刘彦明
  • 1篇王世炎
  • 1篇冯伟民
  • 1篇陈瑞保
  • 1篇巴燕
  • 1篇王玉净
  • 1篇岳国利
  • 1篇冯伟民
  • 1篇王凌云

传媒

  • 2篇地层学杂志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地质通报
  • 1篇2005年全...
  • 1篇第八届古地理...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灵宝朱阳下寒武统辛集组软体动物群的发现被引量:8
2005年
河南灵宝朱阳地区下寒武统辛集组中新发现的小壳动物化石包括软体动物群的软舌螺、单板类、双壳类和腹足类以及海绵骨针和齿形类。该动物群可与安徽淮南雨台山组、河南确山、叶县、宝丰及陕西洛南辛集组动物群对比,时代属早寒武世中期,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早寒武世中期软体动物群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软体动物有可能在中国云南开始出现,并迅速迁移至扬子浅海各地,后经某种渠道迁移到华北地台南缘,演化成新的动物群。
裴放冯伟民
关键词:下寒武统小壳化石软体动物
东秦岭古生代古生物区与古地理变迁被引量:7
2002年
本文根据对东秦岭古生代各纪古生物区的分析,指出在北秦岭褶皱带,二郎坪海槽寒武纪放射虫和微浮游植物属华南区,奥陶纪头足类、腹足类、珊瑚为华北区,早志留世珊瑚为华南区;柿树园海槽中泥盆世至二叠纪孢子主要见于华南区;干江河海槽泥盆纪珊瑚、海百合为华南区。在南秦岭褶皱带,淅川陆棚寒武纪三叶虫有华北区和华南区的分子,奥陶纪牙形石、头足类由华南区变为华北区,晚奥陶世腕足类、三叶虫、珊瑚为华北区,而早志留世笔石、晚泥盆世珊瑚、腕足类和复(竹蜓)、古植物以及早石炭世珊瑚和(竹蜓)均为华南区;南湾海槽泥盆纪孢子为华南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秦岭古生代古地理变迁过程。
王建平裴放
关键词:古生代古地理放射虫腕足类三叶虫
西藏班公湖-丁青蛇绿岩带东段侏罗纪盖层沉积的地层划分被引量:44
2002年
根据对西藏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及其盖层沉积研究,确定丁青蛇绿岩时代为晚三叠世,盖层沉积地层时代为中晚侏罗世,进一步划分为德极国组、德吉弄组和机末组,并建立了3个生物地层组合。据此首次提出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于三叠纪打开,晚三叠世发育成为较成熟洋盆,并最终于早侏罗世末关闭。通过对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西部地质特征的对比,指出该缝合带关闭时间从东部的早侏罗世末到西部的晚侏罗世末,从而为特提斯洋演化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王建平刘彦明李秋生岳国利裴放
关键词:蛇绿岩侏罗纪地层划分
东秦岭古生代生物古地理被引量:10
2006年
秦岭褶皱带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结合部位,其在河南省内的部分多划为东秦岭。东秦岭以商南-镇平缝合带分为东秦岭北部和东秦岭南部。东秦岭古生代生物古地理演变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在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早期,东秦岭北部二郎坪海槽的寒武纪放射虫和早奥陶世牙形石与东秦岭南部淅川陆棚北部的寒武纪三叶虫、早奥陶世牙形石和头足类属华南生物省,而淅川陆棚南部的寒武纪三叶虫和早奥陶世牙形石属于华南生物省,兼有华北生物省分子。在中奥陶世晚期至奥陶纪末,二郎坪海槽的腹足类、头足类和珊瑚与淅川陆棚的牙形石、珊瑚、腕足类、头足类和三叶虫均属华北生物省。在早志留世,二郎坪海槽的珊瑚与淅川陆棚的笔石属华南生物省。在中志留世至早泥盆世,东秦岭未发现古生物化石,很可能为陆地,并与华北陆块联为一体。在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东秦岭北部柿树园海槽与东秦岭南部南湾海槽的孢子及淅川陆棚的晚泥盆世珊瑚、腕足类和古植物及早石炭世(虫筳)属华南生物省。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末,柿树园海槽的孢子见于华北生物省,东秦岭南部缺乏海相沉积。总之,在古生代,东秦岭经历了由华南生物省→华北生物省→华南生物省→华北陆→华南生物省→华北生物省6个阶段,组成3个演变旋回。东秦岭北部和南部生物古地理具有明显的演变方向的统一性和演变时间的相似性。
裴放王凌云
关键词:东秦岭古生代生物古地理
河南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与时代对比
根据河南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地层发育特征及纵横向变化规律,本文将该套地层划分为月门沟群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石盒子群小风口组、云盖山组和平顶山组以及石千峰群孙家沟组。依据各组所含古生物化石,根据《国际地层表》和《中国地...
裴放
关键词:地层划分
文献传递
河南省华北型石炭纪—二叠纪和牙形石生物地层被引量:14
2004年
通过对河南省华北型石炭纪—二叠纪生物地层单位的清理与研究 ,根据和牙形石在主干剖面上的纵、横向分布规律 ,依据地层指南 ,共厘定出 5个类和 4个牙形石生物地层单位。指出各单位的类型、位置、时代和组合等特征 ,进行了国内外对比 ,并对河南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划分问题提出了新见解。
裴放
关键词:石炭纪二叠纪TING牙形石
西藏丁青蛇绿岩特征、时代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4
2002年
西藏东部丁青蛇绿岩套层序齐全 ,深海沉积硅质岩中发现了晚三叠世放射虫 ,主要有 Capnuchosphaera the-loides,C.triassica,Xenorum flexum,Pseudostylosphaera gracilis,Veghicyclia austriaca,Perispongidiumtethyus,Spongostylus toltilis,S.carnicus,Annulotriassocampe sulovensis,Canoptum triassicum,Poulpus piabyx,X iphotheca karpenissionensis,Laxtorum(?) carnicum,Multimonilis pulcher,M.japonicus,Palaeosaturnalistrias-sicus,Pseudoheliodiscuslatus等 ,其时代为 Carnian期 ,表明丁青带三叠纪发育较成熟洋盆 ,为新特提斯演化提供了证据。
王玉净王建平刘彦明李秋生裴放
关键词:蛇绿岩晚三叠世放射虫地质特征
河南省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被引量:9
2012年
应用冯增昭教授倡导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对河南省中寒武世以期为单位编制岩相古地理图,探讨海陆分布状况及其演化规律。在毛庄期,华北台地西南部有熊耳陆,台地呈现为泥坪和坪间局限海。泥坪为豫鲁皖泥坪,局限海为晋豫局限海东南部,其中散布有1个准滩、2个雏滩。徐庄期熊耳陆变化不大,华北台地发生分化。豫鲁皖泥坪范围缩小为狭长的晋豫皖泥坪,晋豫局限海向东南扩展成为豫鲁皖局限海,其中分布有3个准滩和5个雏滩。熊耳陆西侧则成为豫陕局限海,发育1个雏滩。到张夏期,熊耳陆逐渐缩小,华北台地泥坪几乎消失,全部变为华北陆表海,为广阔的碳酸盐岩台地,鲕粒滩广布,共发育8个滩、2个准滩、3个雏滩。从毛庄期到张夏期,熊耳陆由扩大变缩小,华北台地泥坪面积逐渐萎缩,而局限海由西北向东南、再向西、向南逐渐扩展,最终占领全部海域。
裴放王建平王世炎巴燕陈瑞保
关键词: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河南灵宝朱阳下寒武统辛集组软体动物群的发现
河南灵宝朱阳地区下寒武统辛集组中新发现的小壳动物化石包括软体动物群的软舌螺、单板类、双壳类和腹足类以及海绵骨针和齿形类。该动物群可与安徽淮南雨台山组、河南确山、叶县、宝丰及陕西洛南辛集组动物群对比.时代属早寒武世中期,与...
裴放冯伟民
关键词:下寒武统
文献传递
东秦岭古生代古生物地理演变的六个阶段
东秦岭北界为栾川-维摩寺断裂带,南界为房县-襄樊断裂带,其间又以商南-镇平断裂带为界分为北秦岭褶皱带和南秦岭褶皱带。北秦岭褶皱(简称北秦岭)是华北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宽坪裂陷带、二郎坪裂陷带和秦岭地块。南秦岭褶皱...
裴放
关键词:古生代古生物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