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慧敏
- 作品数:14 被引量:166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腔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22
- 2012年
- 临床上,因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带管时间长,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PIC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冯毕龙覃慧敏殷燕姚述远
- 关键词:导管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一种医用引流接管
- 本申请涉及一种医用引流接管,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医用引流接管包括导管,导管的一端设有螺旋接口,另一端设有引流袋接口,导管的直径自螺旋接口朝引流袋接口方向逐渐增大,医用引流接管的一端设置有螺旋接口,并且该医用引流接管的外...
- 覃慧敏程智
- 腔内心电图技术在三向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评估腔内心电图技术在三向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因各种临床情况而需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的妇科肿瘤患者168例(年龄20~76岁)。置管过程中以腔内心电图P波特征指导置管操作及导管头端定位,判断导管头端位置和方向。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据此评估腔内心电图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穿刺置管术中的准确率及敏感度。结果所有研究对象腔内心电图的P波均有特征性改变,15例患者在置管中第1次送管无论深浅均未出现特征性P波的变化,向后撤退导管,调整体位重新送管,直至引导出特异性P波。以胸部X线片结果为金标准,诊断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准确率为98.8%,敏感度为98.8%。位于上腔静脉最佳留置部位的准确率可达到97.0%。结论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时,采用腔内心电图监测技术能引导出高尖P波,波形无大的差异;腔内心电图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头端位于中心静脉部位的到位率;置管过程中,可监测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来判定最佳的导管体内留置长度。
- 覃慧敏冯毕龙
-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床旁置入PICC导管头端位置观察被引量:14
- 2010年
- 冯毕龙周素军覃慧敏王旭飞
- 关键词:PICC导管置入床旁经外周静脉穿刺一次置管静脉通路
- 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探讨心电图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3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入选因各种临床情况而需置入PICC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心电图组和对...
- 冯毕龙覃慧敏童莉殷燕
- 文献传递
- 3M HP型透明敷料应用于PICC置管后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调查分析3M加强型(HP型)透明敷料对PICC固定处皮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9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固定敷料实验组选用3M加强型透明敷料(HP型)。对照组选用选用3M普通透明敷料,敷料实验组患者更换频率一般均为每周1次,对照组每周更换2次,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周围的皮肤反应情况,并调查患者自感舒适情况以及有无导管脱出现象。结果:实验组皮肤反应和导管脱出明显低于对照组,自我舒适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ICC置管后应用3M加强型透明敷料固定,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患者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和预防导管脱落,较大提高患者的自觉舒适度。
- 覃慧敏冯毕龙
- 关键词:PICC置管
- 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探讨心电图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入选因各种临床情况而需置入PICC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心电图组和对照组.置管操作均在床边无X线透视下完成,其中心电图组在置管术中监测腔内心电图P...
- 冯毕龙覃慧敏童莉殷燕
-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文献传递
- 社会心理因素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应激状态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的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针对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相应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应激状态和应对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d的焦虑评分为(9.25±2.35)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23±3.05)分,观察组患者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120.36±4.27)ng/L和(130.26±11.26)ng/L,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2.56±14.21)ng/L和(154.20±20.39)n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d的疼痛评分、回避评分和屈服评分分别为(2.21±0.57)分、(51.24±8.79)分和(50.23±6.76)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52±0.67)分、(82.37±12.58)分和(65.23±12.09)分;观察组患者术后1d的面对评分为(84.57±5.4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34±5.30)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会心理因素护理能够减轻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减轻疼痛。
- 张彩霞覃慧敏田辉李恒
- 关键词:社会心理因素腹腔镜手术子宫内膜肿瘤
- PICC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对置管操作的指导作用被引量:123
- 2010年
-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其对置管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因各种临床情况需置入PICC的62例患者。置入操作在X线透视下完成,同时以PICC导丝为探测电极,监测导管头端位于不同血管部位时的腔内心电图。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导丝介导均能获得腔内心电图。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为(1.11±0.36)mm,导管头端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的上、中、下段,右房交界处及右房中、下部时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分别为(1.11±0.36)mm、(1.12±0.28)mm、(1.56±0.45)mm、(4.03±1.87)mm、(5.90±2.45)mm、(7.90±2.95)mm、(9.87±2.77)mm、(5.00±1.76)mm、(2.50±1.73)mm。10例患者最初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此时P波振幅为(1.14±0.34)mm。结论以PICC导丝作为探测电极可引出腔内心电图,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与PICC头端位置有关,最大P波振幅可指导导管头端的定位。
- 冯毕龙姚述远周素军覃慧敏
-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生理学静脉心电描记术
- 心房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操作中的指导作用
- 探讨置管过程中,经微导丝引出腔内心电图及其对PICC头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本文以63例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房内心电图对PICC置管操作过程进行监测,对判定血管部位提供参考,减少了技术人员投入,提高医疗质量。
- 冯毕龙覃慧敏
- 关键词:护理学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