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风
-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诃子醇提物对急性血瘀大鼠微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通过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探讨诃子醇提物对大鼠微观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瘀模型组、诃子醇提物组,阳性对照组(复方丹参片)。采用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冷浴法造大鼠血瘀模型,通过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变形、取向指数,红细胞膜的渗透脆性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来观察诃子醇提物对大鼠微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诃子醇提物组,阳性对照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间的差异不明显。但与血瘀模型组比较,诃子醇提物能明显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增强红细胞变形、取向能力,提高红细胞的抗低渗能力。结论诃子醇提物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应激性血瘀大鼠的微观血液流变学特性。
- 陈晓鹏王现伟张颖虞许晓风喀尉波孙大公谢利德
- 不同分化阶段的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膜生物物理特性变化被引量:4
- 2008年
- DCs是迄今所知最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在体外可以用CD14+的单核细胞诱导分化而得到。imDCs能够主动地摄取抗原和病原体,产生MHC-抗原肽复合物,并且从抗原获取位点向二级淋巴组织迁移,逐渐分化成mDCs,mDCs与幼稚的T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免疫应答或耐受。在这些过程中,DCs必须经历数次变形和转位以通过基底膜和血管壁等屏障,并且在二级淋巴组织内与幼稚的T细胞发生直接的物理性接触。为了更好地理解DCs从外周组织向二级淋巴组织迁移的过程和启动免疫应答的机制,通过研究体外DCs分化过程中细胞膜的生物物理特性,包括细胞膜的粘弹性、表面电荷及其分布和流动性,结果发现DCs细胞膜粘弹性逐渐增加,mDCs的电泳率最大,表面电荷分布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并且膜流动性也逐渐增加,说明DCs的细胞膜生物物理特性在其行使生理功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对更深入地理解DCs的迁移和与幼稚T细胞相互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启动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陈琳戴鹏岳萍廖兴江臧贵勇许晓风曾柱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细胞膜生物物理特性
- 肿瘤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微观流变特性并导致免疫应答恶化被引量:5
- 2006年
- 现已证明,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司职抗原呈递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存在缺陷和紊乱,从而导致了免疫系统的显著受抑和肿瘤的免疫逃逸.为了探索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利用生物物理学和微观流变学的方法研究了肿瘤来源因素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分化过程的影响.发现来源于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因子等成分,导致DCs的渗透脆性增加、细胞膜脂流动性显著下降,而且细胞的转录水平和能量状态也明显改变,导致DCs的抗原摄取能力和活化幼稚T细胞的能力显著下降.所以,DCs的微观流变特性的改变也许是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一个方面.
- 曾柱王国涛许晓风龙金华邢俊杰张颖娱肖俊段学燕唐岩唐军民孙大公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逃逸机制渗透脆性膜流动性免疫应答
- RFe<,10>M<,2>Cx的结构和磁性
- 许晓风
- 血液肿瘤微环境下CD14+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流变学特性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 <正>DC 的抗肿瘤特性是近几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增殖和 DC 行使功能的重要场所。为了探索血液肿瘤微环境对 DC 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 transwell 系统,将 DC 与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
- 许晓风文宗曜
- 文献传递
- 血液肿瘤微环境下CD14+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流变学特性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 许晓风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生物物理学流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