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双明
- 作品数:42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东方社会发展问题被引量:1
- 2006年
-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关心印度、中国、俄国等东方大国的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曾经拥有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在历史发展中落伍的根本原因在于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所产生的积极后果并非出自他们的主观愿望,他们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东方落后国家要积极利用这些成果;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缩短自己与西方发展的距离,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谢双明
- 关键词:恩格斯东方社会
- 湖湘文化对李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02年
- 李达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政治宣传家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湖湘文化对李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实践的认识论和辩证的方法论、强烈的爱国热情。湖湘文化在李达的思想和政治宣传活动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谢双明
- 关键词:湖湘文化学风认识论辩证法爱国思想政治思想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农民社会地位的论述
- 2012年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东方农民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础,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决定了东方农民的生产剩余主要是通过地租(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和赋税形式而被地主及其国家所榨取。东方农民是租税的交纳者,受剥削的耕作者,处于低层社会地位,毫无政治政利。农民处于受压迫的不平等地位,既非人口原因、文化原因、地理环境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封建剥削制度和后来的西方殖民主义者(或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经典作家关于农民状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东方农民受阶级压迫和民族剥削的实质。
- 谢双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地位
- 试论党的八大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认识被引量:2
- 2004年
- 195 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高度重视执政党建设。大会确定了一系列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 ,对党的思想建设、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
- 谢双明
- 关键词:执政党建设
- 实现全面小康确保贫困农民脱贫建设新农村
- 2015年
- 没有实现农村的小康,就不能实现全国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不把农村问题解决好,农村环境没有大的改变,农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广大农民不能充分享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国的发展就是不全面的、不协调的,也是无法持续的。
- 谢双明
- 关键词:全面小康脱贫
- 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农村思想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理论体系被引量:1
- 2014年
- 历史进入新世纪,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转移;农民收入增长的渠道进一步多元化;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对城市、工业的依赖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加直接地面对国际的竞争。但中国农业薄弱、农村落后、农民贫穷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之一,既有对经典作家思想的继承,更有新的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新农村建设思想,这些思想或观点主要体现在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重要会议及中共中央文件中。这些思想或理论涵盖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这不仅构成了新的理论体系或思想体系,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东方农民问题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增强了新的活力。
- 谢双明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被引量:1
- 2016年
-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加大农村发展的力度,缩小乡村与城市的差距。实现现代化,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加快建设新农村。
- 谢双明
-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私营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2
- 2003年
- 我国现阶段如何发展私营经济 ,不仅是实践问题 ,而且是个理论问题。本文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从实践到理论对中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 李清泉谢双明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
-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东方农民问题的理论被引量:1
- 2006年
- 西方学者中有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看到农民占优势的国家小生产者的集体努力、对农民问题采取一种“轻视的态度”、没有把“革命”的农民结合进自己的理论、轻视农民革命的作用等等。该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著述、通信等文本的挖掘和梳理,首次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东方农民问题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东方农民处于最底层的社会地位;东方农民阶级具有较强的革命性,农民斗争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前进,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政治力量;东方农民应获得国家的帮助,才能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理论或观点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 谢双明
-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东方农民问题被引量:4
- 2006年
-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方国家先后完成工业化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而处于东方的印度、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国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东方农民问题后认为:东方农民深受多重压迫和剥削,陷入了极其贫困、面临破产的境况;东方农民已经成为一种革命力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东方农民应获得国家的帮助,才能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观点或理论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 谢双明
- 关键词: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