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强

作品数:134 被引量:685H指数:15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49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2篇建筑科学
  • 14篇交通运输工程
  • 11篇电气工程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文化科学
  • 7篇矿业工程
  • 4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8篇声发射
  • 12篇垃圾
  • 10篇岩石
  • 9篇单轴
  • 9篇土压力
  • 9篇混凝土
  • 8篇单轴压缩
  • 8篇岩土
  • 8篇抗滑
  • 7篇填埋
  • 7篇填埋场
  • 7篇土体
  • 7篇路面
  • 6篇挡土
  • 6篇挡土墙
  • 6篇地震
  • 6篇动土压力
  • 6篇生活垃圾
  • 6篇抗滑桩
  • 6篇沉降

机构

  • 121篇重庆大学
  • 15篇教育部
  • 15篇昆明理工大学
  • 12篇同济大学
  • 11篇重庆交通大学
  • 6篇西安建筑科技...
  • 5篇长江科学院
  • 3篇重庆交通学院
  • 2篇重庆工学院
  • 2篇中国南方电网...
  • 2篇林同棪国际工...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34篇谢强
  • 28篇王桂林
  • 25篇许明
  • 24篇吴曙光
  • 24篇陈建功
  • 17篇傅翔
  • 15篇张永兴
  • 14篇余贤斌
  • 12篇周小平
  • 12篇谢强
  • 11篇杨海清
  • 11篇文海家
  • 7篇张建华
  • 7篇唐艺
  • 6篇段军
  • 6篇宋战平
  • 6篇梁莉
  • 5篇董晓霞
  • 4篇杨锡武
  • 4篇彭海游

传媒

  • 10篇岩土工程学报
  • 10篇岩土力学
  • 5篇高等建筑教育
  • 5篇地下空间与工...
  • 4篇重庆建筑大学...
  • 4篇高电压技术
  • 4篇重庆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地质灾害...
  • 3篇工业建筑
  • 3篇岩石力学与工...
  • 3篇煤炭学报
  • 2篇土木工程学报
  • 2篇西安建筑科技...
  • 2篇土木建筑与环...
  • 1篇公路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电瓷避雷器
  • 1篇高压电器
  • 1篇电网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14篇2023
  • 12篇2022
  • 8篇2021
  • 9篇2020
  • 12篇2019
  • 5篇2018
  • 10篇2017
  • 6篇2016
  • 1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支护桩的桩间挡土板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支护桩桩间挡土板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主要操作流程是建立桩间挡土板后侧土体滑塌破坏的三维滑动楔形体模型,计算出土体三维失稳机构的内部能量耗损率和外荷载功率,根据内部能量耗损率与外荷载功率相等这一极限分析原理,...
王明珉王桂林吴曙光谢强陈建功许明
文献传递
石灰岩声发射特性及其演化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为定量描述不同应力条件下岩石材料声发射特性及其特性演变规律,分析不同应力条件下岩石声发射参数与应力、变形的量化关系,对广西高峰矿石灰岩进行了单轴压缩、拉伸和劈裂条件下的声发射特性试验,在此基础上将模糊自相似分维概念引入岩石的声发射试验分析中,就不同应力条件下岩石声发射所表现出的自相似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压应力作用下石灰岩声发射出现短暂的"钝化期",其声发射事件率及能量率模糊容量维记数曲线出现了"最小—回升"现象;在劈裂条件下石灰岩声发射事件频发且其声发射参数序列同样存在模糊自相似容量维特性,但其模糊容量参数的演化过程未能观测到"最小—回升"现象;在直接拉伸试验中,由于"胶结、引力"材料声发射活动具有瞬发性,不易监测,本次试验可测范围内无法计算其分维数,因此在拉伸条件下岩石试样是否具有自相似性演化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宋战平刘京谢强余贤斌
关键词:岩石力学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的蠕变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首先以分别加载的方式对以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典型组分为依据配制的垃圾试样进行不同应力水平的室内压缩蠕变试验,进而根据蠕变元件的基本性质和试验过程中试样反映出的变形特征,利用HK和PTH蠕变模型对生活垃圾的蠕变曲线进行拟合,并总结得出蠕变模型的基本参数。研究表明,HK和PTH模型对试验数据的拟合程度都比较好,此两种模型对于垃圾填埋场的容量计算和沉降规律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谢强张永兴张建华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蠕变
结构面倾角对岩质边坡位移影响的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岩体结构面是影响岩质边坡位移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数学和力学上的困难,岩体结构面对岩质边坡变形的影响通常难以用理论公式计算得出,目前只能采用数值分析手段。分别针对坚硬岩边坡和软岩边坡中存在软弱结构面的情况,用有限元差分程序FLAC和边坡稳定性系数公式,定量和定性地讨论了岩体结构面倾角对岩质边坡位移的影响。通过计算分析发现,(1)岩体中结构面的存在是影响岩石边坡位移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随着结构面倾角的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和边坡的位移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随着结构面倾角的增加而增加,必须用定性和定量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杜太亮张永兴谢强钟坚敏
关键词:岩体结构面岩质边坡边坡位移
一种滑坡面域-单体危险性预警的一体化评价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滑坡面域‑单体危险性预警的一体化评价方法,包括:建立研究区域滑坡危险性地理信息数据库;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基于斜坡单元的滑坡面域危险性评估模型,进行面域危险性评估,给出面域滑坡危险性等级预测;基于可解释机...
文海家胡吉威黄俊豪周新植向学坤楚泳波谢强王桂林吴曙光
细晶花岗岩的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被引量:20
2008年
对葡萄牙细晶花岗岩同一岩样进行多次单轴压缩循环加卸载试验,监测试验过程中岩样的声发射活动,记录岩样的变形特征,分析总结声发射与变形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表明,葡萄牙细晶花岗岩在高应力状态下凯塞效应明显,所受应力越高,凯塞效应越弱;在判断岩石凯塞点时,因时间–累计声发射能量曲线中拐点明显,比利用时间–累计声发射事件数曲线更容易、更合理;另外,了解试样的变形特征对解释声发射试验结果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谢强Carlos Dinis da Gama余贤斌
关键词:循环加载声发射单轴压缩凯塞效应
用于桥梁路面修补铺装的修补砂浆、制备方法及施工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桥梁路面修补铺装的修补砂浆、制备方法及施工方法,该用于桥梁路面修补铺装的修补砂浆通过双酚A型环氧树脂、固化剂、活性稀释剂和集料加以配料混合而制得,具有固化速度快的优点,其前期抗压、抗弯折及粘结弯折强度...
谢强傅翔唐艺刘德林陈建功杨海清
文献传递
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3年
基于大工程观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需求,因此,文章旨在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培养途径。以重庆大学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培养为例,通过目标需求分析,打造良好的多学科融合研究生培养条件,构建智慧赋能、学科交叉土木建造类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通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实践,创新了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并在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能力、教学改革成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通过智慧赋能土木、创新助力建造,有效提升了土木建造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实现研究生培养从传统土木到智慧建造的复合式发展,开辟了土木建造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新方向。
文海家谢强李英民
单轴压缩下片岩应力记忆持续时间试验研究
2014年
为了研究时间对岩石应力记忆的影响,利用岩石试验机和SDAES数字声发射检测仪对2次加载时间间隔分别为2,7,15,30和45 d的片岩进行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声发射Kaiser效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首次加载7 d后再次加载Kaiser效应明显,30 d后还可以观察到Kaiser效应,而45 d后Kaiser效应已难以辨认;随着首次加载与第二次加载间隔时间的增长,岩石Kaiser效应逐渐衰退;首次加载的应力水平影响岩石Kaiser效应的消退,介于岩石强度的30%~80%之间,岩石记忆先前应力的能力最好。
刘洋刘长武余贤斌谢强
关键词:声发射KAISER效应单轴压缩持续时间
智能建造专业教育创新与实践被引量:10
2022年
智能建造是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下,利用新技术为工程建造过程赋能,推动工程建造活动的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升级,支撑行业升级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新变化。面向智能建造专业人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变化,搭建具有特色的跨学科融合培养体系,介绍重庆大学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思考,为中国智能建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毛超严薇刘贵文向鹏成谢强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育创新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