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扬虎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人脐
  • 4篇人脐带
  • 4篇贫血
  • 4篇脐带
  • 4篇脐带间充质干...
  • 4篇间充质
  • 3篇再生障碍性贫...
  • 3篇障碍性贫血
  • 3篇人脐带间充质...
  • 3篇小鼠
  • 2篇源性
  • 2篇贫血小鼠
  • 1篇血浆
  • 1篇血流
  • 1篇血流感染
  • 1篇血培养

机构

  • 6篇蚌埠医学院
  • 2篇安徽省合肥市...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巢湖职业技术...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合肥职业技术...

作者

  • 8篇谢扬虎
  • 6篇李玉云
  • 2篇魏晓巍
  • 2篇管英华
  • 1篇昝丽娜
  • 1篇王露
  • 1篇程佩萍
  • 1篇李见
  • 1篇吴俊英
  • 1篇张强
  • 1篇江杨帆

传媒

  • 4篇蚌埠医学院学...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脐带源性和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 MSCs)和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CB MSCs)的方法,并比较其效果。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足月新生儿脐带及脐血各30份,分别通过原代贴壁培养法、酶消化法培养UCMSCs,及淋巴细胞分离液法、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两步分离法获得脐血中单个核细胞培养UCB MSCs。应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比较UC MSCs和UCB MSCs分离培养的效果与生长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及诱导分化鉴定其分化能力。结果 UC MSCs原代贴壁培养法8 d左右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且成簇生长,酶消化法培养UC MSCs 5 d左右均匀生长;UCB MSCs分离培养用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两步法得到的细胞数量较淋巴细胞分离法明显增多。两种来源MSCs培养方法相比较,UC MSCs原代培养的时间短,培养成功率明显增高。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来源的MSCs具有MSCs表面标志特征。定向诱导分化结果表明MSCs具有被诱导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结论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周期短,培养效率更高;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中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两步法效率更高。
管英华谢扬虎魏晓巍李玉云
关键词:脐带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通过从脐带中分离和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探讨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小鼠骨髓造血的影响。方法:原代贴壁法培养人脐带MSCs,将小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MSCs输注组进行实验。经静脉输注免疫介导方法建立再障模型小鼠,分别于3、7、14、21、28 d观察其外周血象指标变化和骨髓组织形态;ELISA检测造血负调控因子(IFN-γ)的水平,计数骨髓造血干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结果:原代培养中脐带组织块直接贴壁后8~10 d,边缘爬出长梭形MSCs,随传代培养呈平行、漩涡状生长;再障小鼠经MSCs输注治疗后外周血象明显增高,IFN-γ水平下降(P<0.01);治疗组骨髓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均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带来源的MSCs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可发挥造血支持作用。
管英华魏晓巍谢扬虎李见王露李玉云张强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间充质干细胞脐带
血流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两院区血流感染患者主要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两院区血培养分别采用美国BACTEC9120型和法国梅里埃BACT/ALERT 3D 240型血培养仪;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分别采用美国Micro Scan A/S-4型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和法国梅里埃ATB细菌鉴定系统;药物敏感性结果统计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两院区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均为10%;血流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分别为51.23%和49.96%,革兰阴性菌检出率分别为41.45%和42.07%,真菌分别为3.81%和4.01%。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阳性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可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比例较高。结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严重,及时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变化和耐药变迁,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谢扬虎李玉云陈梅远
关键词:血流感染血培养耐药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IL-3和IL-8水平的检测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3(IL-3)和IL-8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发病机制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0例AA患者(AA组,其中PIG-A基因突变组14例,无PIG-A基因突变组16例)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浆中IL-3和IL-8的水平。结果:AA患者血浆中IL-3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PIG-A基因突变组AA患者,其血浆IL-8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有PIG-A基因突变组(P<0.01);PIG-A基因突变组血浆IL-8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AA组IL-3和IL-8水平作相关分析,显示二者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AA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IL-8的分泌异常可能在AA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特别是IL-8的过高分泌可能与AA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昝丽娜李玉云谢扬虎程佩萍江杨帆吴俊英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介素-3白细胞介素-8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建立从人的脐带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方法,并探讨UC-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采用原代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法(胶原酶Ⅱ和胰酶)分离培养UC-MSCs,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以后的UC-MSCs表面特异标志物表达,MTT法检测P7细胞增殖情况。UC-MSCs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Hoechst与PI双染色,观察UC-MSCs对健康人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原代贴壁培养法1周左右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成簇生长;酶消化法3~5天可见成纤维样细胞均匀生长。传代培养后,UC-MSCs均呈长梭形、旋涡状生长;细胞核大,核仁清晰;免疫表型:CD29阳性率为(95.71±2.23)%,CD31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2.47±0.54)%和(3.24±0.34)%;第7代UC-MSCs仍具有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UC-MSCs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呈细胞数量剂量依赖性,而淋巴细胞对UC-MSCs的生长未见影响。结论:从人脐带中成功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UC-MSCs生物学特性。
谢扬虎李玉云
关键词:脐带淋巴细胞
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移植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目的:建立从人的脐带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的方法,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
谢扬虎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文献传递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中的应用
2012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移植对药物联合射线诱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7周龄的雌性昆明小鼠120只,用60Coγ射线照射后皮下注射环磷酰胺与氯霉素,分别建立对照组、AA模型组及MSC AA模型组。造模后第2天给予MSC组小鼠输注人UC-MSC 1×106/kg,观察各组小鼠生存率、外周血象变化、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骨髓病理学特征以及造血细胞集落的变化等。结果模型组小鼠于第10天开始死亡,生存率比MSC组低(P<0.05)。其WBC、PLT和Ret明显减少,RBC变化不明显;16 d时两组除RBC继续降低外,其余均轻度回升,而MSC组回升比模型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过程中,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晚期脂肪组织增生。输注UC-MSC后,MSC组骨髓有核细胞数、粒-单核巨核细胞集落(CFU-GM)数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而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数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人UC-MSC移植可减轻AA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提高存活率。
李玉云谢扬虎
关键词:环磷酰胺氯霉素
眼分泌物标本检出假结核耶尔森菌1例
2015年
假结核耶尔森菌属于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是该菌属3种致病性菌之一(其他两种为鼠疫耶尔森菌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我们从慢性泪囊炎患者的眼分泌物中分离出1株假结核耶尔森菌,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系"右眼泪溢、溢脓1年"入院。1年前患者右眼开始出现溢泪、溢脓,不伴头痛、眼痛、畏光。因自觉溢脓症状加重,遂于2015年3月23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拟诊“右眼慢性泪囊炎”。
谢扬虎陈梅远
关键词:眼分泌物假结核耶尔森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