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林海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哲学
  • 2篇哲学研究
  • 2篇社会
  • 1篇对立
  • 1篇学社
  • 1篇战争
  • 1篇社会维度
  • 1篇社会学
  • 1篇设计方法论
  • 1篇设计哲学
  • 1篇体制化
  • 1篇同源
  • 1篇桥接模式
  • 1篇宗教
  • 1篇外科
  • 1篇外科学
  • 1篇维度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哲学
  • 1篇向度

机构

  • 7篇山西大学

作者

  • 7篇贾林海
  • 2篇张培富
  • 1篇孙磊

传媒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自然科学史研...
  • 1篇科学技术哲学...
  • 1篇科学与社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留学生与山西近代科技事业的发展
留学生与山西近代科技的发展是山西近代科技领域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通过追溯留学生与山西近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考察了留学生在山西近代科技文化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重点放在留学生与山西近代科技事业的发展。...
贾林海
关键词:留学生角色分析
国内科学社会学教育建设的考察被引量:3
2016年
国内科学社会学教育主体主要分布于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学科的教育体系中,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既有社会学学科建设自身的问题,包括科学社会学教育的边缘化、科学社会学教育的非中心地位等;也有缺乏外部发展条件的缘由,包括很难发现类似科学社会学系、科学社会学研究所等专业建制。国内科学社会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应从体制化建设做起,建立科学社会学教学教育社团,制订规范的科学社会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重视HPS教育的合作交流及推动HPS在各级科学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张培富贾林海
关键词:课程体制化
从设计的技术研究到设计的哲学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设计可被视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技术认知与实践系统,可以从哲学的不同层次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使设计哲学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整体性发展的可行径路。在认识论视域内,设计存在论是设计本质论的前提;在实践论视域内,设计本质论是设计存在论的前提。人们对设计的科学的认知从经验层次逐步迈向了理论层次,同时逐渐形成了设计自身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贯穿于设计手段和实践之中。设计中的思维与行为的互动发展历程始终是围绕着"整体和部分"、"手段和目的"、"主体与客体"等范畴展开的。
贾林海
关键词:设计哲学设计方法论
何以可能的技术文化哲学被引量:2
2017年
工程学传统的技术哲学研究在融汇人文主义研究传统的进程中,推动了形成技术哲学研究的文化转向趋势。为因应这一趋势,本文基于国内技术哲学界关于技术文化的多种研究框架,从文化哲学的研究视域出发,构建一种全新的技术文化哲学的研究框架,通过语义界定,指出技术文化哲学应以技术-文化哲学作为研究范式,以器物、行为、体制与价值等4个维度构建自身的分析维度,而这需要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与跨学科的综合方法作为研究方法。
贾林海
关键词:技术哲学
近代山西技术文化的哲学研究——基于技术与现代性的桥接模式向度
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主导下,当前国外工程主义传统的技术哲学走向技术的社会维度研究,形成关于技术实践的微观视域内的经验研究路径,表现为关注人文主义传统中的技术理性与技术实践之间的本源联系,实现了工程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的...
贾林海
关键词:技术文化社会维度
科学与宗教:同源、对立到对话被引量:3
2018年
科学与宗教既非绝对对立关系,也并非简单的互补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从动态的视角考察两者的关系,既符合历史,也符合逻辑。古代自然科学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两者同根同源,难分彼此,很少对立。近代自然科学日益发展壮大,独立于宗教神学,两者表现为对立统一的特征,但冲突是主流。而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科学观念占主导地位,宗教让步于现代科学,两者关系缓和,以对话为主,宗教表现出了鲜明的科学化的倾向。
贾林海
关键词:宗教
《中国科学通讯》与大后方的对外科学交流(1942~1945)被引量:1
2016年
《中国科学通讯》是抗战时期在大后方创刊的综合性英文科学刊物,面向英、美科学界发行,报道大后方科学之进展,由中华自然科学社于1942年开始编辑,先是由该社自行对外发行,后于1943年交李约瑟领导的中英科学合作馆发行,直至抗战结束共刊行10期,在当时的中外科学交流中发挥了与Nature相似的作用。依据新发现的刊物文本及相关史料,文章发掘了该刊的创办史实、编辑与发行情形、学科布局等情况,首先指出该刊是在战时中外科学交流日渐停滞的背景下创刊的;进而揭示创刊经过与发行渠道的建立过程;然后通过阐释征稿情形与统计学科布局,说明该刊主要反映了基础科学方面的进展。文章最后基于具体案例呈现该刊所发挥的对外科学交流作用。
孙磊张培富贾林海
关键词:抗日战争大后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