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贡献

作品数:9 被引量:134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血压
  • 4篇门诊
  • 4篇高血压
  • 4篇高血压患者
  • 3篇胆固醇
  • 3篇血症
  • 3篇用药
  • 3篇用药情况
  • 3篇他汀
  • 3篇匹伐他汀
  • 3篇固醇
  • 3篇伐他汀
  • 3篇高胆固醇
  • 3篇高胆固醇血症
  • 1篇蛋白
  • 1篇多水平模型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危险
  • 1篇心血管危险分...
  • 1篇血管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 7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高血压联...

作者

  • 9篇贾贡献
  • 8篇余金明
  • 8篇林凡礼
  • 7篇胡大一
  • 5篇孔群钰
  • 4篇战义强
  • 3篇毛勇
  • 3篇丁荣晶
  • 3篇李社昌
  • 3篇张芬
  • 2篇刘力生
  • 2篇霍勇
  • 1篇石常宏
  • 1篇宫霄欢

传媒

  • 3篇中华高血压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5篇2013
  • 4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国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8
2013年
目的了解中国门诊高血压患者达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于2011-03-05,在全国31个城市中的125家医院,对≥18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4085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计算高血压患者相关伴发疾病的筛查率(高血压患者中进行相关伴发疾病临床检查所占的比例)和患病率(高血压患者伴发疾病的患病情况)。结果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总体达标率为33.68%,单因素分析时,血压达标组与未达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年龄构成、BMI构成、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医疗支付方式、饮酒、体力活动。门诊血压患者伴发疾病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的筛查率最高,分别为89.03%、88.47%、86.24%,门诊高血压患者中,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38.77%、23.02%、12.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达标率的保护因素为高龄、退休、公费医疗、体力活动和单纯高血压患者。结论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总体达标率为33.68%。血压达标率的保护因素为高龄、退休、公费医疗、体力活动和单纯高血压患者。
林凡礼战义强贾贡献余金明胡大一
关键词:高血压门诊患者达标率
匹伐他汀对血糖的效应及其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评价匹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糖的效应及其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方法以多中心、非盲、不设平行对照的方式开展为期12周的Ⅳ期临床试验。结果用药期间,与基线比较治疗4周和12周,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异常率在安全集非糖尿病受试对象(FPG:14.2%比14.1%和11.0%;HbAlC:14.3%比15.1%和16.1%)、未服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受试对象(FPG:7/7比4/7和5/7;HbAlc:5/5比4/4和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基线相比,治疗4周和12周时符合方案集55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清Tcl(6.51±0.94)mmol/L比(5.12±0.93)mmol/L和(4.54±1.00)mmol/L]、LDL.CI(4.11±0.79)mmol/L比(3.02±0.81)mmol/L和(2.51±0.70)mmoL/Ll、TG[2.10(1.53,2.54)mmol/L比1.62(1.26,2.00)mmol/L和1.35(1.10,1.86)mmo]/L]水平明显下降(P值均〈0.05);33.3%高危患者和10.0%极高危患者的TC值达到治疗目标值;55.6%高危患者和40.0%极高危患者的LDL-C值达标。结论匹伐他汀对患者血糖无明显影响,可用于我国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长期治疗。
毛勇余金明张芬胡大一丁荣晶战义强李社昌孔群钰林凡礼贾贡献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匹伐他汀
中国二级以上医院门诊初次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用药调查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中国二级以上医院门诊中,初次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方法 2011-03-05,在全国29个城市129家二级以上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普通内科、高血压科和老年科4个科室门诊进行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每位医生连续登记诊治的5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824位医生诊治的高血压患者资料4120例,剔除3例逻辑错误,共得到4117例,记录其人口学特征、血压控制情况及用药信息。结果 4120例患者中,初次诊断为高血压的515例,治疗率为98.3%,其中1级高血压109例,治疗率为99.1%。最常用药物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占71.5%,其次是钙拮抗剂占32.6%和β受体阻滞剂占18.1%,最后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占9.3%和利尿剂占7.8%。单一用药占62.7%,最常用是ARB;二联用药占24.7%,最常用是钙拮抗剂+ARB;三联及以上用药占10.9%,最常用是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RB。结论初次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以单一和二联用药为主,用药方案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要求有一定差距,存在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贾贡献余金明林凡礼刘力生霍勇王文胡大一
关键词:高血压用药情况
中国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用药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中国门诊高血压随诊患者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门诊高血压随诊患者血压达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2011年03-05月,在全国29个城市125家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心内、普内、高血压和老年科4...
贾贡献
关键词:控制率用药情况生活行为方式
文献传递
中国门诊高血压患者用药情况调查被引量:11
2013年
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患病率逐年上升[2-3],目前中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2010年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为30.6%[4],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5]。相关研究显示,降低血压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6],其中药物治疗是降压最常用的手段。近年来,我国缺乏对全国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用药情况的调查。
贾贡献余金明林凡礼刘力生霍勇王文胡大一
关键词:高血压门诊药物治疗
匹伐他汀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评价广泛使用条件下匹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0年1月113至2011年3月31日我国12个城市的33个研究中心,纳入高胆固醇血症患者429例。以多中心、非盲、不设同类药物平等对照的方式开展为期12周的匹伐他汀Ⅳ期临床试验。结果符合方案集330例受试者,治疗12周时全人群和无入组前调脂治疗组的hsCRP水平分别比基线时下降26.4%(1.20mg/L比1.68mg/L)和27.5%(1.21mg/L比1.97mg/L,均P〈0.05)。多水平模型分析表明,hsCRP的平均水平随治疗时间推移而下降(P〈0.05),每次访视的平均变化率为0.97mg/L(95%CI0.96-0.98)。控制协变量后,基线脉压差和基线白细胞计数对hsCRP值有正效应(P〈0.01)。结论匹伐他汀具有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hsCRP的效应,主要影响因素是基线脉压差和基线白细胞计数。
毛勇余金明战义强胡大一丁荣晶张芬李社昌孔群钰林凡礼贾贡献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超敏C反应蛋白匹伐他汀多水平模型
匹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考察广泛使用条件下匹伐他汀用于中国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调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多中心、非盲、不设平等对照的方式开展为期12周的Ⅳ期临床试验。结果安全集427例受试者的不良事件主要有呕吐、肌痛以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升高等,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22%。受试对象用药前后肾功能和血常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出现AST、ALT值超过3倍医学参考值上限(3×ULN)或CK值超过10×ULN的受试者。符合方案集397例受试者治疗12周时,无入组前调脂治疗组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下降24.6%和31.0%,基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mmol/L组的HDL-C水平上升60.1%,基线甘油三酯(TG)〉1.70mmoL/L组的TG水平下降22.5%(P〈0.05);207例(92.3%)低危患者、46例(76.1%)中危患者、134例(47.8%)高危患者和10例(40.0%)极高危患者的LDL—C值达到治疗目标值;由其他调脂药物转换为匹伐他汀的受试者的LDL—C达标率显著高于转换前(P〈0.05)。结论匹伐他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用于我国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治疗。
毛勇余金明战义强胡大一丁荣晶张芬李社昌孔群钰林凡礼贾贡献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匹伐他汀安全性有效性
高血压患者吸烟状况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关系被引量:46
2013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吸烟状况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 2011-03-05,在全国29个城市129家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共收集18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4057例,年龄18.5~105.0(61.1±14.0)岁。记录其人口学特征、血压控制情况及心血管危险分层情况。校正人口学因素、危险因素及伴发疾病后,拟合心血管危险分层与吸烟状况(以无吸烟史患者为参考)的非条件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在同样心血管危险分层条件下,吸烟人群发生心血管危险是不吸烟人群的1.40倍(OR=1.40,95%CI1.17~1.67,P<0.01),已戒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1.23倍(OR=1.23,95%CI0.94~1.60,P=0.13),吸烟人群是已戒烟人群的1.14倍(OR=1.14,95%CI0.86~1.51,P=0.36)。对吸烟人群进行非条件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同样心血管分层条件下,吸烟严重者发生心血管危险是吸烟轻微者的1.88倍(OR=1.88,95%CI1.38~2.55,P<0.01)。结论吸烟可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总体危险,戒烟后近期内仍存在心血管风险。
贾贡献余金明林凡礼宫霄欢石常宏孔群钰胡大一
关键词:高血压吸烟心血管危险分层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出论文的研究设计及统计学方法再次评阅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并纵向比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出科研论文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使用情况。方法对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39卷1至12期中选定专栏文章的研究设计类型、统计方法使用情况进行整理,查找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第36卷评价中相应指标进行对比,探讨相应变化。结果(1)两卷在研究设计类型分布上大体一致,第39卷研究中各种统计方法使用频率上升,生存分析和非参数方法应用比例增加,无统计分析文章比例下降。(2)第39卷中科研设计错误6篇(4%)、统计表述错误5篇(3%)、方法欠缺9篇(5%)均低于第36卷中各相应比例(10%、23%以及29%),差异均有统计意义。(3)第39卷中方差分析正确率有所提高,多组比较两两比较方法标注明确文章比例达到59%。计量资料正态性检验的研究比例第39卷高于第36卷,但方差齐性检验两卷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由于对方差齐性的忽略,第39卷统计方法错误率为17%,与第36卷25%相比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9)。结论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39卷刊出论文相比第36卷,在科研设计上更为合理,统计方法使用更为规范,在今后的研究分析中,对计量资料方差齐性的检验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孔群钰余金明贾贡献林凡礼
关键词:统计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