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 作品数:6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昆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栓性脑缺血树海马灌流液与动脉血液气体和酸碱度变化的研究
- 2004年
- 目的 :检测血栓性脑缺血后海马灌流液和血液中气体及酸碱度变化并探讨其相互关系 .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树血栓性脑缺血模型 ,进行海马微灌流收集灌流液 ,同时经颈动脉插管取血 ,通过IL -1 3 0 6型血气分析仪检测pH ,PCO2 ,PO2 和HCO3 -的变化 .结果 :脑缺血组中动脉血和灌流液的PO2 均低于对照组 ,动脉血PO2 平均值比对照组下降 1 81kPa (P <0 0 1 ) ,灌流液PO2 下降 4 1 7kPa (P <0 0 1 ) ;血PCO2 平均值比对照组升高 0 87kPa (P <0 0 1 ) ,灌流液PCO2 变化不明显 (P >0 0 5 ) ;血HCO3 -下降 4 44mmol/L (P <0 0 1 ) ,灌流液中则下降 6 62mmol/L (P <0 0 1 ) .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后 ,动脉血及海马灌流液均处于低氧状态并伴有不同程度、类型的酸碱平衡失调 ,血及脑细胞间液酸碱度的测定对伴有海马损伤的缺血性脑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 赵刚孙帅
- 关键词:血栓性脑缺血树鼩海马灌流液酸碱度
- Effect of histidine on myocardial mitochondria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during thrombotic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被引量:6
- 1998年
- 目的:研究组氨酸对脑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光化学诱导“脑—心卒中”模型并给组氨酸(iv5mg·kg-1)治疗.结果:脑血栓形成后4和24h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峰值为(51±05)Ω和(43±05)Ω.心肌线粒体体积(V)、体密度(Vv)、面密度(Nm)及外膜表面(Sv1)增加(82±55,059±016,011±003和22±005,P<001),但数密度(Nv)、内膜比表面(δ2)和嵴膜比表面(δ3)减少(007±002,28±08和24±07,P<001),心肌病理学改变有别于缺血性坏死和缺血再灌所致的心脏损伤.组氨酸治疗后,全血血小板聚集降为(29±11)Ω(P<001),与内膜有关的体视学参数可逆改变.结论:组氨酸可抑制全血血小板聚集,并减轻由于脑缺血所致的心肌线粒体损伤.
- 李树清赵刚李俊钱纬
- 树皮层局部脑缺血时海马细胞微环境及氨基酸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揭示血栓性脑缺血后,海马神经细胞微环境及其细胞外液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鼠句局部脑缺血模型,进行微灌流并收集海马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PITC衍生法和IL - 130 6型血气分析仪分别测量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和微环境相关指标pH值、PCO2 、PO2 和HCO3 -的变化。结果:局部脑缺血后,海马细胞外液中上述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与对照组比均升高(P <0 . 0 1) ;pH值、PO2 、HCO3 -均下降(P <0 . 0 1) ;PCO2 在6h升高(P <0 . 0 5 )。结论:局部脑缺血后海马细胞外液氨基酸平衡紊乱参与了脑损伤的发生,氨基酸的代谢改变与缺血后细胞微环境的变化有关。
- 赵刚李树清
- 关键词:光化学树鼩科脑缺血海马氨基酸类
-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与缺血性脑损伤被引量:35
- 2004年
- 氨基酸作为重要的神经递质 ,对正常大脑的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脑缺血时 ,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是引起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 ,除谷氨酸具有损伤效应外 ,甘氨酸 (Gly)也有协同作用 ,其释放增加能扩大脑缺血损害。γ 氨基丁酸 (GABA)能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或对抗氨基酸毒性。因为对神经元的作用各有侧重 ,所以综合分析它们的浓度变化和相互关系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死亡的本质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并为脑保护治疗的开辟新思路。
- 赵刚李树清
- 关键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缺血性脑损伤谷氨酸释放脑保护
- HPLC-PITC衍生法测定灌流液中氨基酸变化的研究被引量:8
- 2004年
-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检测树鼠句 海马灌流液中Glu ,Asp ,Gly和GABA的含量 .方法 :色谱柱 :WatersNovapakC18;流动相 :A液 ,NaAC·3H2 O 19 0g ,TEA 0 5mL ,用双蒸水稀释至 1L后 ,按 94∶6加入乙腈 ;B液 :乙腈∶超纯水 =3∶2 (V/V) ,梯度洗脱 ;检测器 ,紫外 2 5 4nm ;灌流液样品经蛋白沉淀、干燥、衍生、真空再干燥和氨基酸稀释液溶解后进样 .结果 :上述各氨基酸分离良好 ,色谱峰保留时间分别为 1 6 5 ,3 2 7,4 0 0和 10 35min ,脑缺血后出现的变化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该法灵敏、快速而有效 。
- 赵刚张嘉麟李树清
- 关键词:灌流液氨基酸
- 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时异常微环境内神经元抗损伤机制的研究
- 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元损伤与修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一直是长期以来脑缺血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针对当前脑缺血神经元损伤与抗损伤病理生理机制这一难点问题,结合临床脑血栓形成时,脑血流降低,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形态与异常微环境相...
- 李树清张颖李凡张敬各赵刚李家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