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逯卓卉

作品数:9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关节炎
  • 5篇性关节炎
  • 4篇软骨
  • 4篇佐剂性
  • 4篇佐剂性关节炎
  • 3篇软骨缺损
  • 3篇神经节
  • 3篇内酯
  • 3篇内酯醇
  • 3篇缺损
  • 3篇雷公藤
  • 3篇雷公藤内酯
  • 3篇雷公藤内酯醇
  • 3篇类风湿
  • 3篇骨缺损
  • 3篇关节
  • 3篇风湿
  • 3篇背根
  • 3篇背根神经节
  • 2篇镇痛

机构

  • 9篇宁波大学

作者

  • 9篇逯卓卉
  • 8篇韦登明
  • 8篇陈伟
  • 4篇蒋雯雯
  • 4篇张旭东
  • 2篇林荣
  • 2篇张伊
  • 1篇尹向旭

传媒

  • 3篇北京生物医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药材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探讨兔佐剂性关节炎关节软骨修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海藻酸盐支架超微结构及软骨形态变化与组织工程修复佐剂性关节炎软骨缺损的关系,为临床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关节炎模型组和软骨细胞-海藻酸钙支架复合物治疗组。对模型组和治疗组膝关节处注射0.5 m L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关节炎,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抽取治疗组骨髓5 m L,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纯化,并诱导分化成软骨细胞。与海藻酸钙支架混合培养,对支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将混合物回注相应关节腔内治疗1个月。对各组兔膝关节进行组织学评分检测软骨缺损修复结果。结果海藻酸盐支架电镜扫描显示支架具有一定的孔隙,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进入,便于细胞的增殖分化。软骨组织评分结果显示软骨纤维化减轻,关节腔内积液消失,软骨缺损得到一定修复。结论软骨组织评分显示海藻酸钙复合工程化软骨细胞对兔佐剂性关节炎软骨缺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支架有利于软骨细胞生长发育有关。
张旭东逯卓卉陈伟蒋雯雯韦登明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软骨缺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海藻酸钠复合物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膝关节是人体主要承重关节,其软骨缺损是组织工程技术中正着力解决的难题。软骨组织中细胞含量少,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修复能力有限。海藻酸钠因其特殊的固液型可转换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与软骨基质类似的结构,而成为修复软骨缺损的重要支架材料。很多实验支持海藻酸钠复合物支架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三维培养是软骨组织工程细胞体外培养的重要环境条件。自体软骨细胞、分化前或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基因转染的细胞等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前期研究结果发现海藻酸钠通过动态压缩加载、流体混合优化、微流体等有极好的培养效果。在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或诱导培养中,要立足于为细胞创造与体内类似的环境。海藻酸钠复合物支架趋于复合化、复杂化,应用上要具体分析支架的孔隙率、力学强度、生物相容性等各方面数据。
张伊韦登明逯卓卉蒋雯雯尹向旭陈伟
关键词:海藻酸钠膝关节软骨缺损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中医镇痛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4年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体免疫性疾病,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促使RA发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疼痛是RA最主要的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正常生活。中医在RA的镇痛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关注度日益提升。近年来有关RA的发病机制及中医在RA的镇痛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合文献作一综述。
陈伟韦登明逯卓卉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镇痛
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探讨兔佐剂性关节炎关节软骨修复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将其在体外纯化培养、诱导成软骨细胞,将软骨细胞与海藻酸钙支架混合后,注入关节腔泊疗兔佐剂性关节炎造成的关节软骨缺损,观察治疗后的效果,进而探讨体外培养的自体软骨细胞...
逯卓卉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软骨修复软骨细胞
文献传递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征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被引量:22
2016年
西医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主要以改善病情抗风湿类药(DMARDs)、非甾体类抗感染药(NASID)、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为主,但是老年人免疫功能和器官功能都在逐步衰退,对药物副作用敏感性较强〔1~3〕。中医药治疗RA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特点,但也存在辨证治疗难度大、综合疗法运用较少、临床应用主观性较强等问题。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老年RA(EORA)的一种有效途径。
陈伟逯卓卉韦登明蒋雯雯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
组织工程方法修复类风湿性关节炎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会造成关节腔内关节软骨损伤。由于关节腔内没有血管和淋巴组织,营养物质主要通过弥散方式抵达,导致受损伤的关节软骨自身修复能力有限,这是治疗关节炎的瓶颈所在。目前临床上修复关节软骨的措施主要有微骨折术、自体骨软骨移植、异体骨软骨移植等,但都存在一定不足。当前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是利用组织工程方法获得稳定的自体软骨细胞,并与相应的支架结合后移植到病变关节处,其优点是创伤小、副作用少且方便使用,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软骨缺损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该方法的具体步骤进行简述,包括动物模型、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复合体的构建及体内移植后的修复情况。
逯卓卉韦登明张伊陈伟
关键词:软骨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
雷公藤内酯醇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与镇痛的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TP)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TP对AA镇痛作用的脊髓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TP低(C组)、中(D组)、高(E组)剂量治疗组。造模后14 d,C、D、E组大鼠采取不同剂量TP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9 d。检测大鼠热痛阈,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腰5(L5)脊髓背角和DRG节段中IL-1β、TNF-α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9 d后,B组大鼠热痛阈显著低于A组(P<0.01),C、D、E组热痛阈显著高于B组(P<0.05,P<0.01),TP可显著提高AA大鼠热痛阈;B组大鼠L5节段脊髓背角和DRG中IL-1β、TNF-α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C、D、E组大鼠L5节段脊髓背角和DRG中IL-1β、TNF-α阳性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 TP对RA具有良好镇痛作用;TP可能是通过下调AA大鼠脊髓背角和DRG中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起到镇痛作用。
陈伟张旭东逯卓卉韦登明林荣
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醇佐剂性关节炎镇痛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
雷公藤内酯醇对AA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iNOS,SP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的镇痛效应,及相应节段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的影响,探讨T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镇痛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TP低(C组)、中(D组)、高(E组)剂量治疗组。除A组外,每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入0.1 mL弗氏完全佐剂造模。造模后14 d,C,D,E组大鼠采取不同剂量(C组0.1 mg·kg-1,D组0.2 mg·kg-1,E组0.4 mg·kg-1)TP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9 d之后检测50%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MWT),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腰5(L5)脊髓背角和DRG节段中iNOS,SP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B组大鼠50%MWT显著低于A组(P<0.01),经过TP治疗后,C,D,E组热痛阈显著高于B组(P<0.01),TP可显著提高AA大鼠MWT,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免疫组化结果表明,B组iNOS,SP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C,D,E组大鼠L5节段脊髓背角和DRG中iNOS,SP阳性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TP对AA具有良好镇痛作用;TP可抑制AA大鼠脊髓背角和DRG中iNOS,SP的表达,这可能是TP产生镇痛作用机制之一。
陈伟张旭东逯卓卉韦登明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雷公藤内酯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雷公藤内酯醇对AA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NMDAR1及BSI-B4结合位点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脊髓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TP低、中、高剂量组。造模后14 d,TP各剂量组大鼠予相应剂量TP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给药9 d。检测大鼠热痛阈,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腰5(L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中NMDA受体Ⅱ型R1(NMDAR1)、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结合位点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9 d后,模型组大鼠热痛阈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P各剂量组热痛阈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L5节段脊髓背角和DRG中NMD AR1、BSI-B4结合位点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TP各剂量组大鼠L5节段脊髓背角和DRG中NMDAR1、BSI-B4结合位点阳性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结论:TP对AA大鼠具有良好镇痛作用,并能抑制AA大鼠脊髓背角和DRG中NMDAR1、BSI-B4结合位点的表达,这可能是TP镇痛作用机制之一。
韦赟博林荣陈伟张旭东逯卓卉蒋雯雯韦登明
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醇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