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强辉

作品数:10 被引量:253H指数:8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双季稻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稻鸭共育
  • 4篇共育
  • 3篇水稻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生态效应
  • 2篇双季水稻
  • 2篇作物
  • 1篇养分
  • 1篇早晚稻
  • 1篇生理效应
  • 1篇生态生理
  • 1篇生态生理效应
  • 1篇生育
  • 1篇生育阶段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环境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养分
  • 1篇籽粒
  • 1篇籽粒灌浆

机构

  • 10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作者

  • 10篇邓强辉
  • 8篇潘晓华
  • 2篇吴建富
  • 2篇石庆华
  • 2篇魏金连
  • 1篇万骏南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Agricu...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育阶段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4
2010年
利用两间玻璃温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幼穗分化(一次枝梗分化期)期间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水稻的分蘖,植株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02%~13.18%和6.52%~7.78%(P<0.01);幼穗分化-抽穗(10%稻穗抽出剑叶鞘)期间夜温升高,导致颖花退化,使每穗发育颖花数减少,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下降3.76%~6.67%和3.66%~6.94%(P<0.01);灌浆结实期(抽穗-成熟)夜温升高,双季早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下降,而双季晚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双季早稻的产量下降2.07%~5.61%(P<0.05),双季晚稻的产量提高1.63%~2.28%(P<0.05).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魏金连潘晓华邓强辉
关键词:双季水稻不同生育阶段
稻鸭共育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试验比较了稻鸭共育、常规栽培和对照三个处理田间土壤环境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稻鸭共育土壤速效K、碱解N、速效P、全N和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同期常规处理,且随着共育连续进行,不断增加;共育提高了土壤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氨化细菌的数量,并且氨化细菌随着共育的连续进行呈增加趋势;共育维持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稳定。
邓强辉潘晓华
关键词:稻鸭共育土壤环境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
稻鸭共育对病虫草害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30
2008年
[目的]研究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调查稻鸭共育处理、常规栽培处理及对照处理的杂草、纹枯病及虫害发生情况,并比较分析3种处理下的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共育处理杂草平均发生数较常规处理和对照分别减少2.33和52.08ind/m^2;共育处理对稻飞虱的控虫率平均为75%,但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控制率仅为25%~60%;共育处理水稻纹枯病病蔸率和病株率较高,病情指数较低;共育处理产量与常规处理一致,远高于CK;共育处理稻田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但成本收益率较低。[结论]稻鸭共育利用鸭子在田间的捕食和活动,对水稻痛虫草害和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影响。该研究可为稻鸭共育的推广提供依据。
邓强辉潘晓华
关键词:稻鸭共育病虫草害
水稻籽粒灌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07年
水稻籽粒灌浆是水稻生长的重要生理过程,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结实和产量。强、弱势粒异步灌浆往往导致结实率降低和产量下降。其生理活性是影响灌浆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蔗糖合成酶类和淀粉合成酶类等的活性。同时,ABAI、AA、ALA和Z+ZR等激素以及CO2、温度和水分等外界环境因子对籽粒灌浆有着较大的影响。综述了籽粒灌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加强不同因子对籽粒灌浆影响的深入研究。
万骏南吴建富邓强辉张东萍
关键词:水稻籽粒灌浆
稻鸭共育的生态生理效应及经济效益研究
邓强辉
关键词:稻鸭共育生态效应
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7
2010年
温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但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还不清楚。利用两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早稻产量降低5.42%-9.48%,而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晚稻产量提高8.99%-11.28%。夜温升高有利于早、晚稻的分蘖,增加有效穗数,但不利于颖花分化,使每穗粒数减少;夜温升高使早稻结实率下降,但提高晚稻的结实率。
魏金连潘晓华邓强辉
关键词:双季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分蘖
作物收获指数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7
2007年
收获指数(HI)反映了作物群体光合同化物转化为经济产品的能力,是评价作物品种产量水平和栽培成效的重要指标。随着作物新品种的定向选育和栽培措施的不断改善,禾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已由过去的0.3左右提高到现在的0.4~0.5,有的甚至达到了0.6。HI有着较高的遗传力,同时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物光合特性、输导组织的结构、穗部性状、N素水平以及水分等都对HI有显著的影响。
潘晓华邓强辉
关键词:作物影响因素
稻鸭共育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被引量:25
2007年
稻鸭共育是一项无须使用除草剂和施用较少农药的低成本生态农业技术。通常,20d左右大的鸭子按225只.hm-2放入移栽不久的稻田。由于取食和活动,它们能够帮助控制田间杂草、虫害、甚至病害,并且对水稻生长发育、土壤理化性状、水体溶氧量和微生物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稻鸭共育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应加强在精确施肥和水稻后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邓强辉潘晓华吴建富石庆华
关键词:稻鸭共育生态效应
作物冠层温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2
2009年
作物冠层温度是作物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影响叶片的功能期、蒸腾速率和光合能力,也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合成。作物花后特别是灌浆中后期的冠层温度对产量具有较大影响。本文概述了冠层温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优良基因型的选育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是降低冠层温度、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邓强辉潘晓华石庆华
关键词:作物冠层温度影响因素
Effects of Rice-duck Mutualism on Diseases Insect Pests and Weeds and Economic Benefits被引量:1
2008年
[Objectiv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rice-duck mutualism on weeds and insects pes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paddy field. [Method]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weeds, sheath blight and insects pest under rice-duck mutualism,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and control treatment, the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3 treatments. [Result] Average occurrence of weeds in rice-duck mutualism group decreased by 2.33 and 52.0g ind/m^2 compared with that in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and control treatment ; the control rate of mutualism was up to 75% against rice hopper, but just between 25% -60% against rice leaf roller and Chilo suppressalis. The rates of diseased plant and diseased bell against rice sheath blight were higher and disease indices were lower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yield of mutualism group was identical with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Which was grea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suggested an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 and lower cost benefit ratio for rice-duck mutualism treatment. [Conclusion] Rice-duck mutualism gives birth to a positive effect to control the diseases, insect pests and weeds, as well as to economic benefits, providing basis on extension of rice-duck mutualism system.
邓强辉潘晓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