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
-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北半球100hPa等压面经向风与臭氧总量年变化被引量:4
- 1992年
- 本文用多年平均的北半球100hPa经向风和臭氧总量资料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结果发现:臭氧总量的变化与100 hPa经向风密切相关,与100 hPa面上北风相对应的是臭氧高值区,与南风对应的是低值区,前者支配后者.充分说明了臭氧总量变化主要受低层平流层环流影响.
- 吴统文郑光瞿章魏鼎文
- 关键词:经向风臭氧年变化
- LNW-50A型中子土壤水分仪的田间标定被引量:1
- 1990年
- Ⅰ.引言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的主要灌溉农业区,水资源十分宝贵。研究该地区水分平衡,无论对天气气候的形成,还是对水资源的工农业潜力的估算都有重要意义。蒸发是水分平衡方程的重要分量,而实际蒸发(蒸腾)
- 邱传涛王尧奇韦志刚王敬香杨良郑光罗克勇
- 关键词:中子水分仪土壤含水量
- 黑河实验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及气候背景被引量:8
- 1994年
- 本文利用40多年来的气候资料,对本区的平均流场、气压场、降水场及冬、夏的气候日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本区是行星西风绕过和越过青藏高原后形成的两个湍流尾流区的开端处。本区近40年的气候变化可分为“暖丰(水)”和“冷枯(水)”两种时段;“暖丰”时段与多震时段、地球自转加速时段和气温与降水呈正相关时段四者是一致的;“冷枯”时段则反之。1992年可能是最近的“暖丰”时段的结束年,即将开始的“冷枯”段,至少持续10年。对FOP期间(1990年8月—1991年底)各气象站的资料进行了仔细分析,指出FOP期间本区大气候特征是暖干,但各种日变化现象与多年平均情况基本一样。
- 汤懋苍郑光
- 关键词:黑河实验区自然地理气候
- 北半球臭氧总量与平流层环流关系的分析被引量:15
- 1991年
- 本文利用北半球30年臭氧资料分析了臭氧总量变化与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1)臭氧总量和平流层大气环流一样季节变化很明显。冬半年与平流层极涡对应的是极地臭氧高值区;夏半年与极地高压区对应的是极地臭氧低值区。(2)北半球臭氧总量分布形势由冬到夏转换的时间和平流层中低层大气环流(由极涡转换为极地高压)的转换时间都出现在5—6月;由夏到冬前者出现在10—11月比后者(出现在9—10月)迟1月。(3)全年内北半球各纬带的臭氧总量都随平流层超长波振幅的增减而增减,两者均为正相关。(4)平流层突发性增温前期(前两个月)北半球臭氧总量分布与该月多年平均分布有显著差异。(5)从增温前2个月到增温当月,增温地区的臭氧总量中心强度每月都以20%以上的增长率增加;从增温前期到增温后期(后两个月),增温地区的臭氧总量始终保持10%以上的负距平,即突发性增温出现在臭氧总量长期持续负距平的地区。
- 郑光吴统文贺慧霞瞿章
- 关键词:臭氧平流层环流北半球
- 北半球大气臭氧和气温的关系被引量:3
- 1992年
- 本文根据北半球21个臭氧站1979年7月1—31日逐日日平均臭氧总量与日平均10—200hPa气温资料,分析了逐日臭氧变化与气温变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结果发现,臭氧总量变化落后于50—200hPa层气温变化,超前于5—50hPa层气温变化。
- 吴统文郑光瞿章惠小英
- 关键词:北半球臭氧气温
- 北半球平流层各高度场谐波分析的若干基本事实被引量:12
- 1988年
- 本文用谐波分析方法,对北半球30,50和100hPa等压面上各纬圈各月的1—3波振幅作了计算。分析表明,无论是30,50或100hPa,也无论是1,2或3波,从分纬圈看,其振幅都从低纬到高纬增大,并以50—70°N振幅为最大。从分月看,冬季月份的振幅都是5—10倍地大于夏季月份。无论从分月或分纬圈看,波1加波2的振幅占波1—4总和的主要成份,尤其是波1。夏季不仅对流层100hPa在30—40°N出现最大值带,而且50和30hPa的1波和50hPa的2波,也出现次大值带,这使人联想到青藏高压夏季在平流层内的影响。分析表明,如果我们用平流层各波振幅的减增来表征由冬到夏或相反的转变,那么前者的转变在3到4月,后者一般在8到9月,这样平流层的季变比对流层季变要早一个月以上。
- 瞿章吕世华郑光林俊峰邱海龙
- 关键词:谐波分析振幅
- 北半球50hPa多年月平均经向剖面上的季节变化被引量:7
- 1989年
- 我们根据1965年1月—1984年12月共20年平均的50hPa高度场资料作出的沿各经度的纬度-高度时间剖面图和逐月纬间高度梯度值表,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50hPa上从冬到夏的季变,北带(60—90°N)和南带(10—30°N)中最早的时间都在3—4月,这比中带(30—60°N)各经度上和北、南带其余各地区完成季变都要早一个月。 2、50hPa上从夏到冬的季变,北带最早,大多出现在7—月,少数出现在8—9月;中带全在8—9月完成季变,南带更晚些。显然北带早于中带,中带又早于南带。 3、北半球平流层50hPa的季变,从冬到夏是来自极地和赤道两个方向共同发动的,而自夏到冬,其发动方向仅来自极地。
- 瞿章张海俊郑光陈芳
- 关键词:平流层平均环流剖面图
- 全文增补中
- 平流层突发性增温及其前后期平均环流特征被引量:7
- 1990年
- 从1955至56~1987至88年的33个冬季的14个突发性增温过程(简称SSW)中,选出5个最强的加以平均,分析了增温期及其前后期的平均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30hPa极点温度与30年平均温度距平值,增温期为17.1℃,前、后期分别为-4.7℃和-8.9℃。(2)在500hPa和50hPa高度场上,增温期比其前、后期波数都少,经向度较大。经向度发展和极涡分裂为二的现象首先出现在对流层。(3)5次SSW均属北太平洋增温,其相应的年份都是平流层由冬转夏,即季变“迟”的年份。
- 王强郑光张海俊吴统文瞿章
- 关键词:平流层平均环流
- 1958年1月—1986年12月大气臭氧总量振荡的分析被引量:1
- 1991年
- 本文利用1958年1月—1986年12月北半球116个臭氧观测站的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通过谐波分析揭示了臭氧总量的年、半年、准2年、准4年、准11年周期性振荡在北半球各纬带上的平均特征。臭氧的这些周期变化与大气环流、温度以及太阳活动密切相关。
- 吴统文郑光瞿章贺慧霞
- 关键词:臭氧振荡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