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建秋

作品数:20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热通量
  • 8篇海气
  • 7篇潜热
  • 7篇潜热通量
  • 6篇海气界面
  • 5篇湍流热通量
  • 5篇感热
  • 5篇感热通量
  • 5篇北太平洋
  • 4篇年际
  • 4篇夏季
  • 3篇年际变化
  • 3篇季风
  • 3篇海温
  • 2篇低频振荡
  • 2篇增温
  • 2篇振荡
  • 2篇暖池
  • 2篇气候
  • 2篇气相互作用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甘肃省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合...
  • 1篇中国卫星海上...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作者

  • 20篇郑建秋
  • 16篇任保华
  • 7篇李根
  • 4篇卢国阳
  • 3篇徐迪
  • 2篇单永强
  • 1篇王俊
  • 1篇马鹏里
  • 1篇齐义泉
  • 1篇马明
  • 1篇杨成昀

传媒

  • 5篇大气科学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学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第四届苏皖两...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低频振荡强度的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提供的1985~2006年日平均的湍流热通量及相关基本变量数据,通过小扰动方法和相关分析,详细讨论了西北太平洋湍流热通量低频振荡强度的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潜热低频振荡强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气比湿差低频振荡强度(△q')和海气比湿差平均值(△q^-)的空间分布影响;感热低频振荡强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气温差低频振荡强度(△T)的空间分布影响.(2)湍流热通量低频振荡强度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潜热低频振荡强度的季节变化受△q'强度季节变化、海表面风速低频振荡强度(U')季节变化、△q^-季节变化和风速平均值U^-季节变化共同影响;感热低频振荡强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T强度季节变化和U^-季节变化的影响.(3)20°N以北海域和热带西太平洋,潜热(感热)低频振荡主要受大气变量q'a(Ta')和U'的影响,表现为海洋对大气强迫的响应;20°N以南的热带中东太平洋,qs'(Ts')的变化对潜热(感热)的低频振荡也有较大影响.
李根任保华郑建秋王俊
关键词:潜热通量感热通量低频振荡
增温停滞背景下黑潮与湾流区域潜热通量年代际趋势变化差异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本文使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发布的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数据集及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的Ishii次表层温盐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小扰动展开、线性回归、海水热力学方程2010等方法,主要研究在增温停滞背景(1979~2000年,升温阶段;2001~2013年,停滞阶段)下,北半球两支西边界流区域即黑潮及其延伸区域(简称黑潮区域)和墨西哥湾流区域(简称湾流区域)海表潜热通量的年代际趋势转变和影响因子,以及内部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两支西边界流在增温停滞背景下都发生了年代际尺度的趋势反转,而反转的时间节点以及前后的反转趋势都不相同:黑潮区域潜热通量年代际趋势于2001年左右由正转负;而湾流区域潜热通量年代际趋势于1993年左右由负转正。其影响因子在前后阶段也有不同:通过影响海表饱和比湿进而影响海气比湿差,海表温度是影响黑潮区域全时间段以及湾流区域1993~2013年时间段潜热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风速通过直接的影响以及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也会对潜热通量变化产生间接影响,主要在湾流区域的1979~1992年时间段体现。黑潮及湾流区域0~1000 m海水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同样存在差异:黑潮区域表层热含量年代际变化同混合层一致;湾流区域表层热含量年代际变化同深层相异,而表层以下的变化较为一致;两个区域的深层热含量变化都体现了增温停滞的现象,黑潮区域可能存在下层至上层的影响;而湾流区域可能存在上层至下层的影响。黑潮与湾流区域表面的差异可以归结为海洋与大气因素的影响差异,而内部热含量年代际变化的垂直差异可能归结为两区域的结构差异。增温停滞对两区域的变化影响显著,而区域的变化可能存在对增温停滞的反馈。
高英健任保华郑建秋潘云峰
关键词:潜热通量黑潮湾流
一种基于整层水汽通量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1951~2000年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风场、比湿和海平面气压资料,得到南海区域的整层水汽通量。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水汽通量的特征分析,定义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IVIMT,并确定出1951~2000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通过分析发现,利用该指数可以合理地确定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
任保华郑建秋杜建伟
关键词:水汽通量夏季风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季节依赖性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最新发布的海气热通量和相关气象场、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和表面风场等数据,研究了暖池区域(144~154°E,1~6°N)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季节依赖性,并探讨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外强迫。结果表明,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在3月显著表现为受ENSO影响的海洋对大气的强迫,而在6月则显著表现为以局地作用为主的大气对海洋的反馈。当海洋强迫大气占主导时,海温趋势(dSST/dt)的年际变化的数值小于海温;而当大气反馈海洋占主导时,海温趋势的年际变化数值大于海温。ENSO会减弱暖池区域3月海洋对大气的强迫,而6月大气对海洋的反馈受ENSO影响不大;去除印度洋偶极子(IOD)影响后海气关系基本维持不变。3月ENSO通过增强暖池上空的对流,减少短波入射,从而使海温呈降低趋势,减弱海洋对大气的强迫。
郑建秋任保华李根杨成昀
关键词:气候学海气相互作用暖池海温向外长波辐射
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被引量:9
2009年
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提供的1958~2006年月平均的湍流热通量及相关气象场数据,利用EOF分析、小扰动方法、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影响因子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冬季最为显著。我国东部海域及其向中东太平洋的延伸部分为冬季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年际变化的关键区。冬季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副热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域主要受风速变化影响,在北太平洋的高纬和低纬海域尤其是赤道中太平洋主要受比湿差变化影响,而冬季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整个北太平洋都主要受海气温差变化影响。受大尺度环流影响,异常低压中心的东(西)侧海气比湿差和海气温度差偏小(偏大),所以异常低压中心的东(西)侧潜热输送和感热输送偏弱(偏强)。
郑建秋任保华李根
关键词: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年际变化
CMIP5模式对EU、WP遥相关型的模拟评估和预估被引量:1
2017年
基于国际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历史试验输出资料和情景模拟试验结果,评估了14个耦合模式对北半球冬季影响东亚冬季气候的遥相关型——欧亚型(EU)和西太平洋型(WP)的模拟能力以及其对局地气温、降水影响的模拟效果,并预估未来EU和WP变化。结果表明:(1)模式对EU、WP信号的整体年际变率有一定模拟技巧,对空间模态特征的模拟能较好再现遥相关的异常中心,但也存在一定的位置偏差。(2)模式和多模式集合能再现EU与东亚以及西北太平洋地区表面气温的负相关性,但对我国华北以及黄淮流域降水负相关性模拟能力较差,且低估EU与东亚地区气温、降水的关系。(3)各模式对WP与东亚—西太平洋区相关性的南负北正分布均有较好模拟能力,空间相关系数为0.5~0.9;多数模式能再现WP与降水在鄂霍次克海的正相关性,但对于我国大陆至西太平洋的负相关性模拟能力较弱,且各模式对WP和东亚地区表面气温关系的模拟优于其与降水的关系。(4)对EU、WP遥相关整体模拟能力S评分可知,CSIRO-Mk3.6.0对EU整体评估能力最强,CNRM-CM5对WP综合评估能力最好;而Had CM3整体评分较低。(5)RCP4.5情景下,EU和WP在未来略趋于负位相发展;EU与东亚气温相关范围向东南移动,与降水相关不显著;WP与气温相关范围高纬西撤、低纬东移,与降水相关显著增强。
卢国阳任保华马鹏里郑建秋
关键词:遥相关区域气候
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长期变化趋势的南北差异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1958~2014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OAFlux)的月平均潜热通量和相关气象要素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表面气压数据,通过Trend-EOF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上升趋势最强。冬季潜热通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别是在南海地区,南海北部为上升趋势而南部为下降趋势。南海北部以及菲律宾海地区冬季潜热通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的增大,而南海南部潜热通量呈下降趋势,在东侧主要原因是风速减小,在西侧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减小。南海潜热通量长期趋势的南北差异是风速和海气比湿差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另外,研究发现风速变化趋势受到局地环流变化的影响,在表面气压下降中心线以北地区为上升趋势,在其以南为下降趋势,而海气比湿差的变化趋势则主要取决于海表温度的变化趋势。
单永强任保华齐义泉郑建秋
关键词:潜热通量
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
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提供的1958006年月平均的湍流热通量及相关气象场数据,利用EOF分析、小扰动方法、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影响因子...
郑建秋任保华李根
关键词: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年际变化
文献传递
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趋势及反相模态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1951—2010年我国东北地区共97个台站的逐月气温资料,应用trend-EOF和EOF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趋势模态和反相模态及其影响因子。trend-EOF的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均为一致型的趋势变化,trend-PC1有明显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和更长期的上升趋势变化特征。去除全球变暖信号后的EOF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模态仍为全区一致型的空间分布,而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反相型的分布特征,是东北冬季气温变化模态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应的时间序列有明显的年际周期变化,前两个模态可以解释总方差80%以上的变化。东北地区全区一致的上升趋势是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发生的,既是对全球变暖的局地响应,同时全球变暖也使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西伯利亚高压减弱,纬向环流增强,导致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全区的上升趋势。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海温对第二模态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预示意义,当太平洋出现典型的厄尔尼诺年海温距平场分布特征时,东北南部较常年偏暖,北部地区却较常年偏冷。
徐迪任保华郑建秋董祝雷卢国阳
关键词:冬季气温全球变暖厄尔尼诺
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年际和低频振荡强度特征
采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的湍流热通量及相关气象场数据,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年际和低频振荡强度的特征、影响因子及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
任保华郑建秋李根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