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书元

作品数:11 被引量:11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盆地
  • 5篇石炭
  • 5篇塔里木盆地
  • 4篇气田
  • 4篇大牛地
  • 4篇大牛地气田
  • 3篇地层
  • 2篇地层划分
  • 2篇盐岩
  • 2篇三角洲
  • 2篇石炭纪
  • 2篇石炭纪地层
  • 2篇石炭系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岩
  • 2篇陆表海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巴楚隆起
  • 2篇不整合

机构

  • 6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中国石化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1篇郭书元
  • 4篇张广权
  • 4篇蔡习尧
  • 3篇黄太柱
  • 2篇陈舒薇
  • 2篇詹伟
  • 1篇邹元荣
  • 1篇李浩
  • 1篇李新民
  • 1篇丁勇
  • 1篇马建新
  • 1篇孙长虹
  • 1篇张旭

传媒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新疆地质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石炭纪地层问题讨论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对大量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详细讨论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石炭纪地层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了该区两统4组新的地层层序,恢复了巴楚组与卡拉沙依组的原定义,新建玛扎塔格组。确认"巴楚运动"发生在早石炭世晚期,其在塔里木盆地表现为西强东弱。巴楚隆起东段砂泥岩段角度不整合于上泥岩段之上,西段为小海子组覆盖在中泥岩段或生屑灰岩段之上,至隆起西端———柯坪地区则为康克林组覆盖在四石厂组之上,巴楚组至玛扎塔格组剥蚀殆尽。巴楚隆起西部小海子组产Triticites带,发育逍遥阶,东部则缺失。建立了小海子组与南闸组的岩电划分标准,2组分别产S.suberectus–S.parvus–G.bella带、Triticites带与S.isolatus带、S.whitei–N.pequopensis带、Pseudoschwagerina带;2组间的间断由东向西逐渐缩小,至巴楚隆起西端为整合接触关系。
黄太柱蔡习尧郭书元
关键词:石炭纪地层划分巴楚隆起塔里木盆地
巴楚—麦盖提地区不整合面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被引量:12
2001年
巴楚—麦盖提区块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而这些不整合面与油气藏的形成密切相关。迄今为止,该区块发现的鸟山气藏与和田河气田均与不整合面有关。通过对巴楚—麦盖提区块主要不整合面发育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共发育6个不整合面,其中主要的不整合面为奥陶系顶、三叠系顶和上新统底部的3个不整合面;按不整合面的性质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可划分为4种类型,它们均不同程度地控制着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
李新民丁勇张旭郭书元马建新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不整合面油气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一段沉积相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为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沉积相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分析地层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和测井相组合,确定下石盒子组一段(盒一段)岩性组合及展布特征;在小层平面展布基础上,根据区域构造和沉积演化背景,分析下石盒子组的物源供给和水动力变化,确定盒一段沉积微相纵向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盒一段沉积物以灰白、浅灰色含砾粗砂岩、砂砾岩,灰色、浅绿色细砂岩,灰色、棕色泥岩为主,剖面上各小层呈下砂上泥的正韵律组合特征,平面上砂岩呈近SN向条带状展布。盒一段沉积一套以粗碎屑岩为主的、砂泥组合的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盒一段水下辫状河道为有利储集相带,辫状河道较发育,平面上摆动、迁移频繁。盒1-1和盒1-2亚段比盒1-3亚段分流河道砂体厚度更大,连续性更好。该研究结果为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沉积相分析、高效砂体预测及勘探方向部署提供参考。
张广权郭书元张守成陈舒薇
关键词:沉积相辫状河三角洲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鄂尔多斯盆地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表生岩溶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被引量:23
2005年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中地区最主要的储集层位,岩溶作用是影响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塔中地区遭受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风化面.由于只有碳酸盐岩才会发育岩溶作用,而碳酸盐岩地层直接暴露地表的范围可能仅限于局部地区,因此不能简单的将风化壳下的构造形态当作古岩溶的地貌,而是要分层系的研究各期次岩溶作用的发育情况.在塔中隆起带上,下奥陶统上覆地层缺失多,经历了多期表生岩溶作用,但储层发育并不均匀,有些钻井揭示的地层储集物性很差.这说明除了风化壳发育这个前提外,岩溶作用是否发育还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控制.
邹元荣郭书元
关键词:主控因素表生碳酸盐岩地层储层发育隆起带期次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石炭纪地层问题讨论
<正>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自1950年代后期油气勘探以来,石炭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方案尚难统一。通过对大量的钻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建立了该区地层层序:下统包括巴楚组与卡拉沙依组,下—上统为玛...
蔡习尧郭书元窦丽玮
关键词:石炭纪地层划分巴楚隆起塔里木盆地
文献传递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划分对比及玛扎塔格组的建立被引量:5
2014年
塔里木盆地覆盖区石炭系自上而下划分为8个岩性段:小海子组顶灰岩段、卡拉沙依组含灰岩段、砂泥岩段、上泥岩段、标准灰岩段、中泥岩段、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和下泥岩段。通过大量钻井地层和地表剖面的划分对比、地震资料的解释追踪,以及与塔西南地表石炭系的地层对比,表明在卡拉沙依组上泥岩段与砂泥岩段间存在海西早期抬升事件造成的不整合,应当将沙泥岩段和含灰岩段从卡拉沙依组中分出,这样卡拉沙依组仅包括中泥岩段、标准灰岩段和上泥岩段,时代为早石炭世早中期。砂泥岩段和含灰岩段新建玛扎塔格组,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中期,层型剖面为玛401井1 291.0~1 682.0m井段剖面。
郭书元詹伟黄太柱蔡习尧
关键词:岩石地层单位石炭系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地区东北部大牛地气田山西组沉积相被引量:20
2011年
应用宏观与微观地质证据相统一的沉积相分析方法,对研究区300余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进行解释和对比,同时结合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剖面结构、测井相组合以及华北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克拉通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山西组的岩性组合及展布特征。研究认为,山西组一段沉积期为陆表海沉积环境,海相化石是有力的证据,同时研究区曾经经历海侵,沉积了滨海三角洲体系;山西组二段沉积期为陆表海向陆内坳陷的转换期,满蒙洋壳向华北板块俯冲加剧,板块北部继续翘起,研究区内海水基本退出,因此山西组二段沉积了近海三角洲体系。山西组一段以陆表海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和泥炭沼泽;山西组二段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湾。通过有利区带分析,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的下部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张广权陈舒薇郭书元
关键词:分流河道三角洲沉积体系陆表海大牛地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晚石炭—早二叠世地层划分被引量:8
2009年
根据本溪组和太原组的岩性组合、沉积旋回、标志层和沉积演化史,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本溪组时代属晚石炭世本溪期,下段为铝土质岩,相当于区域上的铁铝岩段;上段为砂泥岩夹薄煤层,局部夹1~3层灰岩,相当于区域上的半沟段。太原组分为3段,下段为砂泥岩夹薄煤层,相当于区域上的晋祠段,时代属晚石炭世;中段为主煤层、灰岩及与其相当层位的泥岩,相当于区域上的毛儿沟段;上段为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夹煤层和0~2层灰岩,组成两个旋回,相当于区域上的东大窑段;中、上段时代属早二叠世。
郭书元张广权陈舒薇李浩
关键词:大牛地气田鄂尔多斯盆地
塔里木盆地西部海西中期抬升事件及其对沉积—构造格局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塔里木盆地西部海西中期抬升事件,前人称为"巴楚运动",认为发生于小海子组与标准灰岩沉积期之间。有研究者否认其存在,有人认为发生于小海子组与含灰岩段沉积期之间,有人认为发生于上泥岩段与砂泥岩段沉积期之间,多数研究者未提及。根据地表及钻井地层对比、地震资料解释追踪认为,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卡拉沙依组上泥岩段沉积之后发生一次抬升事件,依次剥蚀了卡拉沙依组上泥岩段、标准灰岩段、中泥岩段,直至巴楚组。而后海水由塔西南向东、向北侵入,超覆沉积了玛扎塔格组砂泥岩段、含灰岩段和小海子组。该次运动发生的时间大致在早石炭世大塘期中、晚时之间,造成塔西地区由寒武纪以来的北倾斜坡反转为南倾斜坡,使寒武—奥陶系成熟烃源岩排出的烃类运移指向南转换向北。位于麦盖提斜坡和巴楚隆起上海西晚期形成的构造带,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现已发现了和田河气田、鸟山气田、巴什托油气田、亚松迪气田和海米罗斯东含气构造等。
郭书元詹伟黄太柱蔡习尧
关键词:不整合石炭系塔里木盆地
河南濮阳西水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瓣鳃类动物群的生态环境分析被引量:6
2003年
河南濮阳西水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瓣鳃类共有33种,其中31种组成了Lamprotula-Cuneopsis-Unio组合,称为西水坡丽蚌动物群,其时代为中全新世早期。据贝壳^(14)C测年资料(6465±45 a B.P.)和同层出土的陶器特征,为仰韶文化早期(7 000~6 000 aB.P.)。该动物群与长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及其周围水域的现代丽蚌动物群组合特征非常接近,同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动物地理区,亚热带湿热气候。根据该动物群反映的生态环境,仰韶文化早期该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雨量充沛,草木茂盛,河流成网,湖泊遍野,水质优良,水生生物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先民提供了从事农耕、渔猎的生栖条件。
郭书元孙长虹
关键词:亚热带生态环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