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立鹏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水利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泥沙
  • 4篇黄河
  • 4篇黄河下游
  • 2篇泥沙通量
  • 1篇动机
  • 1篇淤积
  • 1篇沙量
  • 1篇时空变化分析
  • 1篇土壤
  • 1篇土壤侵蚀
  • 1篇泥沙沉积
  • 1篇坡面
  • 1篇坡面措施
  • 1篇驱动机制研究
  • 1篇中游
  • 1篇黄土高原
  • 1篇河道
  • 1篇河道形态
  • 1篇河道淤积
  • 1篇产沙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郭立鹏
  • 4篇师长兴
  • 1篇张鸾
  • 1篇徐加强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泥沙研究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无定河坡面措施减沙和拦粗泥沙量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提出了一个新的反映降雨侵蚀作用的指标,并利用无定河实测输沙量资料和前人用水保法估算的水利水保措施年减沙量,建立了流域产沙与降雨和风蚀气候因子的关系。通过与前人用水保法估算的水利水保措施年减沙量对比分析,发现坡面措施拦沙量应比水保法所得的估计量大。进一步计算出产沙中的粗泥沙量,并与坡面和沟道措施拦沙量建立关系,发现坡面措施的拦沙中粗泥沙比例平均在42%以上,而坝库拦沙中只有约32%。无定河流域坡面措施在措施拦减粗泥沙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坡面措施效益期长,拦粗效率高,所以未来应大力发展坡面措施,以达到长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师长兴郭立鹏
关键词:黄土高原坡面措施
黄河下游沿程泥沙通量变化原因分析
利用大量断面观测和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来水来沙条件、河道平面形态、断面形态等要素对下游泥沙通量的影响。泥沙通量与各个要素的关系揭示出泥沙通量与来沙量成线性关系与来水量成幂函数关系;从上段到下段来水来沙对泥...
师长兴郭立鹏
关键词:黄河下游泥沙通量河道形态河道淤积
文献传递
近2600年来黄河下游沉积量和上中游产沙量变化过程被引量:12
2009年
主要基于华北平原上93个钻孔中沉积物详细观测和分析数据,结合182组14C测年和埋深数据、参考前人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辽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估算出2600年以来黄河下游在602BC~11A.D.,11~1034A.D.,1034~1128A.D.,1128~1855A.D.和1855~1997A.D.等5个历史时期的年平均沉积量分别是3.89×10^8t/a,2.24×10^8t/a,6.63×10^8t/a,6.78×10^8t/a和8.47×10^8t/a。通过建立黄河下游有无堤防和决溢频率与泥沙输移比的关系,计算出5个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平均年输沙量分别是6.2×10^8t/a,6.8×10^8t/a,8.3×10^8t/a,11.5×10^8t/a和15.3×10^8t/a。进而探讨了黄河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历史上王景治河后出现的600年安流时期的原因。
师长兴徐加强郭立鹏张鸾
关键词:黄河土壤侵蚀
近55年来黄河下游泥沙通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2007年
利用近55 a黄河下游输沙率数据,分析泥沙通量在下游的时空变化,得出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各河段泥沙通量的变化速度,孙口以上和艾山-洛口段变化较大。通过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发现下游年、汛期、非汛期以及多数月泥沙通量显著性减小,其它月份部分站点也有减小趋势。利用有序聚类法得出各站年泥沙通量序列的一级跳跃发生在1979~1986年间,二级跳跃分别发生在1968年、1996年、1999年。利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得出年泥沙通量序列具有2~4 a的周期,部分时段有8~12 a周期,部分河段有17~21 a的周期。泥沙通量序列的趋势、跳跃和周期变化与降雨、水土保持、水库拦蓄等因素有关。
郭立鹏师长兴
关键词:黄河下游泥沙通量
黄河下游泥沙通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利用已有的黄河下游水文观测和断面测量资料,在三个方向上分析了泥沙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得出纵向泥沙通量在下游的变化规律及时问序列特征。发现泥沙通量有明显的减小趋势,且存在二级跳跃变化和三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
郭立鹏
关键词:黄河下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