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伟伟
- 作品数:11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弥漫型脂肪肝内局灶性病变的CT诊断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研究在弥漫型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CT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弥漫型脂肪肝合并局灶性病变(35例)或残存肝岛(5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脂肪肝对肝局灶性病变CT表现的影响。结果40例弥漫型脂肪肝中,26例合并多发局灶性肝病变,9例合并单发病变,5例残存肝岛。35例肝局灶性病变中,转移瘤18例,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2例,血管瘤8例,多发囊肿5例,多发腺瘤及单发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各1例。CT平扫肝局灶性病变相对密度随脂肪肝程度而异,边界多不清,增强后强化方式则与无脂肪肝背景的肝内病变相似。结论弥漫型脂肪肝内局灶性病变,其CT表现与正常背景下有所差异,增强检查尤其是动态增强对病变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典型病例,随访对比有助于正确诊断。
- 唐建华张开华阎伟伟
- 关键词:脂肪肝局灶性病变
- 肺炎性结节的CT检查技术及诊断
- 2005年
- 目的:认识肺炎性结节的CT影像表现并评价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肺炎性结节,观察病变的各种CT征象。结果:病变多位于两肺下叶,CT表现因病理过程不同可表现为局灶性渗出性改变或实质性结节。结节性病变的典型征象为密度均匀,病变-肺交界面规则清楚,或伴有“晕征”、长短不一的毛刺以及相邻胸膜广泛增厚、粘连。结论:病变区薄层扫描是提高对肺炎性结节CT变化特征认识的重要检查技术,进一步结合临床,必要时动态随访观察能大大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 唐建华张开华阎伟伟严福华
- 关键词:炎性结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其中8例先行CT平扫检查。结果:所有病例的PSH均为单发病灶,直径为1.4~7.6 cm,平均3.5 cm;呈圆形或类圆形14例,略呈浅分叶状4例。CT平扫密度均匀15例,2例可见数量不等的沙粒状钙化,1例病灶边缘可见空气新月征;增强后各病灶均有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PSH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CT增强检查能够为其诊断提供较多有价值的信息。
- 阎伟伟王成刚
- 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体层摄影术
- 多排冠状动脉CT在鉴别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合并冠状动脉硬化中的作用
- 2015年
- 目的:比较多排冠状动脉CT( MDCT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在诊断常规心电图中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CRBBB)伴V1-V4导联ST-T改变患者,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作用。方法:患者97例,年龄50-70岁,男72例,女25例,常规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V1-V4导联ST-T改变。64排螺旋CT,CTA检查穿刺桡静脉或肘静脉,心电门控步进式采集模式,钙化积分的量化采用国内外通用的Agatston积分,测试扫描延迟时间采用团注追踪法。三维后处理方法用病变部位冠状动脉长轴MPR及MIP、病变血管的CPR和VR,以及与横断面影像结合起来进行评估。 CAG检查采用Judkins方法,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全数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机( DSA),对左、右冠脉采用多体位投照,完成选择性冠脉造影。血管的狭窄程度判断如下:管径超过1.5mm的血管,≥50%为有意义病变。结果:与CAG比较,CTA结果阳性者,敏感度90.4%,特异度81.8%,假阳性率18.2%,假阴性率10.5%,似然比3.8,阳性预测值=79.2%,阴性预测值=91.8%;结论多排冠脉CT在诊断常规心电图中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CRBBB)伴V1-V4导联ST-T改变患者,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有很高的敏感度、特异度、似然比和阳性、阴性预测值、符合率85.6%、阳性符合率73.1%、阴性符合率76.3%。结论:为多排冠脉CT早期识别和评估冠状动脉硬化合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对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
- 施瑞浩陆英阎伟伟
-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 颅内肿瘤术后CT随访的临床评价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评价颅内肿瘤术后CT随访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4例颅内肿瘤术后的CT检查和临床资料。结果 颅脑肿瘤术后的CT表现与手术后时间的长短、肿瘤的部位和性质密切相关。主要CT表现包括 :早期术后反应 17例 ,肿瘤残余 3 6例 ,局部复发 2 4例 ,术后脑软化伴局限性脑萎缩 42例 ,放射性脑病 3例 ,脑脊膜膨出 2例。结论 颅内肿瘤术后CT随访可认识脑组织术后的正常演变 ,及时判断术后有无肿瘤残余、复发或其他并发症。
- 张开华唐建华阎伟伟王良文
- 关键词:颅内肿瘤
- 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诊断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多发脾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19例。结果恶性肿瘤CT常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原发性肿瘤呈实质部分明显或中度以上强化,转移瘤以边缘强化为主;MR表现:淋巴瘤结节于T1、T2大多均呈等信号,有时可表现为T2低信号;增强后早期为低信号结节,延迟呈等信号。转移瘤T2W I极少数呈低信号。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脉管瘤常见,CT多表现为低密度或囊性病变,增强后均匀强化或边缘呈晕状强化,血管瘤具特征性延迟强化。MR明显优于CT和动态增强CT,增强T2W I具有典型的"白炽灯"征。脉管瘤MR显示病变内含低信号分隔影,T1、T2均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或部分边缘强化。结论认识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
- 唐建华张开华周梅玲阎伟伟蒋玉莺
- 关键词:脾肿瘤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 胸腺类癌一例
- 2003年
- 阎伟伟严福华张开华唐建华
- 关键词:胸腺类癌CT扫描手术治疗
- 良性胸膜凹陷的CT诊断
- 胸膜凹陷系外围肺实质性占位病变常伴发的一种CT征象,常规CT扫描时大多数均能明确的显示,尤其HRCT和目前采取容积扫描的螺旋CT,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更能提供准确详细的、有价值的信息。肺部良恶性病变发生胸膜凹陷的病理基...
- 张开华张志勇唐建华阎伟伟
- 文献传递
- CT观察奇静脉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4
- 2004年
- 目的 观察奇静脉的CT影像表现 ,评价奇静脉异常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 10 0名正常人胸部的CT扫描资料 ,行增强扫描者均由上肢浅静脉注入对比剂 ,观察测量奇静脉的正常大小和强化特点 ,选择不同的层面分别测量奇静脉弓、奇静脉干和半奇静脉的血管直径 ,同时对比增强后奇静脉系统与主动脉的强化程度。回顾对照 9例奇静脉异常的影像变化 ,其中门脉高压 4例 ,上腔静脉梗阻 4例 ,1例系左侧头臂干静脉梗阻。结果 正常人奇静脉CT测量血管直径为 6~ 10mm ,奇静脉弓部最粗可达 12mm。增强 4 5s后扫描见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 ,CT值略低于同层面主动脉。奇静脉直径 >10~ 12mm者可视为异常增粗 ,增强时CT值超过同层面主动脉者即为异常强化。结论 奇静脉增粗常见于奇静脉与门静脉或上下腔静脉之间形成侧支回流 ,而异常强化则因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受阻 ,由上肢注入的对比剂直接经侧支回流至奇静脉。观察奇静脉的变化有助于临床确诊血管性疾病的部位和程度 ,了解病变与门静脉、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关系。
- 张开华唐建华阎伟伟王良文
- 关键词:CT奇静脉侧支循环
- CT观察奇静脉的临床应用
- <正>奇静脉是上、下腔静脉及其与门静脉之间常见的血管通路之一。CT 能直观地清晰显示奇静脉及其系统的血管变化,可代替其他创伤性静脉造影检查。本文通过100例正常人奇静脉的 CT 测量观察,对照判断血管增粗和血管增强的变化...
- 张开华唐建华阎伟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