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经颅多普勒及颈椎横突孔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AI)与经颅多普勒(TCD)及颈椎横突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VBAI受试者同时进行TCD检查和颈椎CT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TCD常规检测阳性率为70·7%,加做颈转试验使阳性率提高25·3%;横突孔扫描检出相对性狭窄25例,继发性狭窄38例。结论(1)对血流速度在正常范围者应常规加做转颈试验,以提高其阳性率;(2)C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X线平片反映了横突孔与椎动脉颅外段的关系,若与TCD检测的颅内段进行综合判断,互为补充,可从影像学的角度为VBAI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 田本祥郇英阴祖栋黄抗美张爱琴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颅多普勒颈椎横突孔
- 多层螺旋CT高分辨率联合扫描在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1
- 2006年
- 田本祥阴祖栋李刚张波刘杰
- CT和MRI动态强化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的动态强化特点,探讨CT与MR动态强化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作用,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2例,术前均行64层CT动态强化及CT血管成像,注射速率4.5~5.0ml/s,有效层厚0.625mm;2例行MRI平扫,其中1例行MRI动态强化及MR血管成像。结果:12例病变均为单发,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9例病变颈内、外动脉夹角增大,呈典型的"杯口状"表现;3例病变较小,颈动脉分叉角度无明显变化。CT平扫10例病变密度均匀,呈等或略高密度,2例病变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12例肿瘤均明显强化,CT值平均226.7HU,强化程度接近颈动脉血管,病灶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4例,边界清楚;静脉期显示肿瘤进一步持续强化,强化程度稍低于颈动脉血管,均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强化。其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与颈内动脉峰值相比幅度稍小、出现稍晚。MR平扫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动态增强后病变显著均匀强化,变化规律与CT一致。结论:颈动脉体瘤动态强化影像学特征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 阴祖栋王光彬刘玉波耿明滨王丽娟
-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磁共振成像
- 国人窦房结动脉解剖特点的初步探讨—156例CTA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256层CT评价国人窦房结动脉形态学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6层冠状动脉CTA患者156例,对窦房结动脉的起源部位、数目、走行、分支、终止部位进行系统分析观察。结果 98例窦房结动脉单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37例单支起源于左旋支近端,20例观察到有两条窦房结动脉,分别来自右冠状动脉及左旋支,距右冠状动脉开口45mm、左旋支开口32mm范围内。1例没有观察到窦房结动脉。窦房结动脉发出后至上腔静脉口周围,沿途发出分支供应邻近心房、心耳及房间隔。结论 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有效显示窦房结动脉,正确评价窦房结动脉的解剖起源、数目、走行及沿途分支。
- 田本祥张化一姜相森阴祖栋
- 关键词:窦房结动脉冠状动脉成像
- 气肿性膀胱炎1例被引量:3
- 2013年
- 气肿性膀胱炎是一种罕见的细菌感染的膀胱炎症,在膀胱炎的基础上膀胱壁或膀胱腔内出现气体.由于发病率低,部分医师不认识此病,易造成漏诊或误诊.我院收治了1例脑血管病患者,CT检查时偶然发现气肿性膀胱炎,现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影像表现及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 阴祖栋韩武师姜相森
- 关键词:膀胱炎
- 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诊断冠心病缺血心肌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诊断冠心病缺血心肌的应用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经核素灌注显像确诊为可逆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26例(观察组)及正常人15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诊断,根据静息、负荷灌注心肌图像的变化来评价两组病例的心肌灌注缺损性质,测量心肌密度,对比分析两组的测量结果。结果对照组于静息及负荷下所对应的扫描期点心肌密度测量值对比无显著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于静息及负荷下所对应的扫描期点心肌密度测量值对比有显著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除了在平扫、静息延迟30s期点扫描的心肌密度测量值对比无显著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期点的心肌密度测量值对比均有显著性(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诊断能有效地鉴别可逆性心肌灌注异常,与核素灌注显像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为缺血性心脏病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心肌循环血流信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 郑波张新毅阴祖栋
-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冠心病缺血心肌
- 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及MR表现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分析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参考病理分型,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0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本组病变病理包括透明血管型8例和浆细胞型2例。CT平扫为等密度病灶,4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囊变,CT增强扫描示7例透明血管型病灶有明显持续强化,1例透明血管型病变与2例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5例行MR扫描,4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均为较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均有明显持续强化。结论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以透明血管型居多,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明显持续强化,且钙化常见,而浆细胞型无明显特异性。
- 李刚姚秀忠张化一田本祥韩武师阴祖栋
- 关键词:CASTLEMAN病腹膜后磁共振成像
- 高场磁共振对产妇合并急性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产妇合并急性梨状肌综合征的高场MRI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患急性腰腿疼的11例产妇行盆部高场磁共振扫描。结果:11例产妇患侧梨状肌肥大,信号混杂,坐骨神经增粗受压;正常侧信号均匀,与其他肌肉呈等信号改变,患侧神经/肌肉信号比明显高于对侧。结论:磁共振能清楚反映梨状肌的解剖结构及与坐骨神经的关系,能对坐骨神经进行无创性的定量测量,对明确诊断产妇梨状肌综合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 阴祖栋姜相森于磊李小宝
- 关键词: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磁共振成像
- 256螺旋CT不同重建层厚及层间距对肺小结节检出数目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评估256螺旋CT不同重建层厚及层间距对肺小结节检出数目的影响。方法:对30例肺小结节患者行256螺旋CT肺容积扫描,重建数据后由2名有经验的阅片者对不同层厚、层间距的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小结节的标准,记录肺小结节的数目,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建层厚与层间距影响肺小结节的显示,重建层厚、层间距增大,肺小结节的显示数目减少。结论:多层螺旋CT层厚层间距越小,越能最大限度提高显示肺小结节的能力。
- 阴祖栋周建房韩武师姜相森于磊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肺小结节图像重建
- 济南城区正常成人腰椎骨矿密度QCT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应用QCT检测成人腰椎骨密度,探讨济南城区成人BMD正常参考值、骨质疏松症分级诊断指标。方法: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螺旋CT机及所配骨密度软件对12个年龄段1173名(男648名,女525名)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进行L1和L3椎体松质骨BMD检测与分析。结果:①峰值骨密度女性位于25-29岁年龄段,BMD值198.1±23.2 mg/cm^3,男性位于30-34岁年龄段,BMD值202.6±26.9 mg/cm^3。②峰值骨量过后BMD随增龄而逐渐降低(P〈0.01),男性40岁、女性45岁年龄段时,男女均进入骨量减少期。女性55岁、男性60岁年龄段时BMD均值进入骨质疏松期。③以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减少30%以上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并提出骨质疏松Ⅰ-Ⅲ级诊断指标。结论:①QCT诊断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仅检测L1椎体即可明确骨密度状态。②骨质疏松Ⅲ级诊断指标可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骨折危险性预测及科研提供具体客观数据。
- 田本祥张化一韩武师马德东黄明慧李刚阴祖栋李小宝
- 关键词:骨质疏松QCT骨矿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