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克明

作品数:6 被引量:228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生物系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小麦
  • 2篇胎发
  • 2篇体细胞胚
  • 2篇体细胞胚发生
  • 2篇胚发生
  • 2篇外源
  • 2篇细胞
  • 1篇导入小麦
  • 1篇淀粉
  • 1篇燕麦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育种
  • 1篇杂交
  • 1篇杂交育种
  • 1篇植物
  • 1篇植物体
  • 1篇植物体细胞
  • 1篇乳蛋白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机构

  • 6篇兰州大学
  • 3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天水师范高等...

作者

  • 6篇陈克明
  • 6篇王亚馥
  • 4篇崔凯荣
  • 3篇倪建福
  • 3篇周文麟
  • 2篇刘志学
  • 1篇仲乃琴
  • 1篇杨汉民
  • 1篇焦成瑾
  • 1篇王晓哲
  • 1篇高清祥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甘肃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1995
  • 4篇1993
  • 1篇199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外源DNA导入小麦后的变异系生物学特性及胚乳蛋白的研究被引量:50
1995年
应用受粉后的花粉管通道将C_4作物高粱DNA和抗逆性强的长穗偃麦草DNA导入小麦,结果在不同组合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广泛变异,在三个组合中已选育出几个稳定遗传的优良变异系,其生物学性状大多是介于原受体和供体之间.主要特性是叶功能期延长,籽粒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增加,增产显著,抗锈病能力增强等;其胚乳蛋白电泳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变异系中产生了新的蛋白质组分,而且A区和B区增加的是蛋白质群,相反原受体68-73-20-3中W_2和D蛋白质组分在变异系89108-10中消失,还有蛋白质组分迁移率发生改变等.进一步分析表明.蛋白质组分变异除少量是来自供体外,大量是小麦系谱中原有蛋白质组分的增减变化.由此推测,外源DNA导入后受体后代发生广泛变异的机理可能是供体基因转移和外源DNA片段“重组插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亚馥陈克明焦成瑾周文麟倪建福
关键词:外源DNA生物学特性胚乳蛋白
石刁柏组织培养中体细胞胚发生的组织细胞学观察被引量:17
1993年
以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无菌苗的嫩茎切段为外植体,在含有1 mg/LNAA+0.5 mg/L BA的MS培养基上可100%地被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在此条件下可长期继代,将继代的愈伤组织转入含有2 mg/L 2,4-D 0.5mg/L NAA的MS培养基上后,约有70%的愈伤组织块转变为胚性愈伤组织,这些胚性愈伤组织在3,4-D浓度进一步降低为0.5mg/L的条件下发育形成体细胞胚。切片观察表明:这些胚性愈伤组织是从愈伤组织的表层或近表层产生的。这些细胞核大,多核仁,细胞质浓、染色深的胚性细胞中的一些单个细胞处于与邻近细胞隔离状态,细胞壁也明显加厚。这些单细胞开始分裂,第一次分裂多为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基细胞和一个小的顶细胞,进一步分裂形成三细胞、四细胞、五细胞和具胚柄的多细胞原胚。原胚发育形成球形胚、梨形胚、香蕉形胚,由于在胚的一侧细胞分裂旺盛形成单子叶突起,最后形成子叶胚。其发育过程类似于单子叶植物合子胚的发育过程。
崔凯荣刘志学陈克明王亚馥
关键词: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组织细胞学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的某些现状被引量:90
1993年
植物体细胞在离体培养中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embryogenesis)途径形成再生植株已是极其普遍的现象。由于这一发育途径为研究植物细胞的分化、发育、全能性表达和作物品种改良、突变体筛选等提供了良好的体系,在理论上和应用中都具有重大意义。
崔凯荣陈克明王晓哲王亚馥
关键词: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影响因素
偃麦草DNA导入甘麦8号的研究被引量:1
1993年
以严重感染锈病、丧夫应用价值的六倍体普通小麦甘麦8号为受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技术导入对锈病免疫、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总体DNA,期望获得抗锈、丰产的新品种。结果表明:筛选的变异材料D_2代的2个株系的 57个单株中,除一个单株总染条锈外,其余均高抗或免疫,且蛋白质含量比受体有所提高;D_1和D_2代中出现了广泛的变异,一些性状明显来自于供体,其中,有些性状(穗节长、小穗稀疏、颖壳硬、叶脉明显、叶片增厚等)在两代中表明很稳定,未发生分离。
倪建福周文麟仲乃琴王亚馥陈克明崔凯荣
关键词:燕麦育种小麦杂交育种
小麦组织培养中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胚胎学及淀粉消长动态的研究被引量:55
1993年
小麦幼胚在附加2,4-D 2 mg/L+KT0.5 mg/L+LH 300 mg/L+3%蔗糖的MS 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继代2—3次后,降低2,4-D 的浓度,该愈伤组织约以60%的频率转变为胚性愈伤组织,继而形成不同发育期的体细胞胚。这些体细胞胚是起源于愈伤组织表层或近表层的单个胚性细胞,体细胞胚经球形胚、梨形胚、盾片胚、成熟胚而成再生植株。在胚性细胞内淀粉粒大最积累,淀粉颗粒大而密集。随着胚性细胞的分裂,淀粉逐渐被消耗,到多细胞原胚期,胚体细胞内淀粉粒趋于消失。球形胚期淀粉粒又开始积累,但到成熟胚期,淀粉积累只限于生长点区域,尔后随着胚体萌发,淀粉含量又趋于减少。这一消长动态过程与小麦合子胚发生中淀粉代谢动态基本一致。
王亚馥崔凯荣陈克明高清祥张德华焦成瑾
关键词:小麦体细胞胚发生淀粉
外源C_4作物DNA导入小麦的研究被引量:41
1992年
利用小麦自交后的花粉管通道,将C_4作物玉米或高粱的DNA导入小麦的种胚细胞,结果受体后代发生了广泛的变异,而且受体不同,所发生的变异不同。甘麦8号受体后代植株变矮,结实率低,分蘖多至5个,少至完全不分蘖;8347—2-4和8013—3品系后代中出现不育株;6873—20—3品系受体后代的籽粒由红色转变为白色而且稳定遗传;蓝粒麦受体后代D_1、D_2、D_3代中都出现一定比例的白化苗和白-绿纵向嵌合苗。其中白化苗生长到三叶期逐渐死亡;嵌合苗虽然生长势弱,但还能结少量种子,其后代继续分离出白化、嵌合苗和绿苗;受体后代的绿苗可正常结籽,其后代也出现以上的分离现象。而未导入外源DNA的对照绿苗其后代未发现上述变异类型。电泳结果表明:在三叶期的供体、受体、白化苗、嵌合苗及受体绿苗之间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的种类、活性或含量均存在明显的不同。供体与受体间存在本质的差异,各种变异类型的电泳谱带介于供、受体之间而偏向于受体,但供体的某些特有谱带在后代中亦得到较好的再现。某些谱带呈杂合的趋势并且在白化、嵌合和绿苗三种变异类型中的表现又不同,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周文麟倪建福王亚馥刘志学陈克明杨汉民
关键词:外源DNA作物小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