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实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解剖学
  • 2篇动脉
  • 2篇实验教学
  • 2篇数字人
  • 2篇内乳动脉
  • 2篇皮瓣
  • 2篇切除
  • 2篇骶骨
  • 2篇骶后孔
  • 2篇咯血患者
  • 2篇教学
  • 2篇供血
  • 2篇肺内
  • 1篇电磁
  • 1篇电磁兼容
  • 1篇电源
  • 1篇动脉栓塞
  • 1篇形态学
  • 1篇虚拟化
  • 1篇血供

机构

  • 13篇同济大学
  • 2篇上海市肺科医...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福利会国...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3篇陈实
  • 4篇张凯
  • 3篇孙红斌
  • 2篇倪之挺
  • 2篇揭冰
  • 2篇袁琼兰
  • 2篇江森
  • 2篇朱晓华
  • 2篇施向挺
  • 2篇黄良
  • 2篇杨阳
  • 2篇李颖
  • 1篇周晓云
  • 1篇周礼荣
  • 1篇杨志勇
  • 1篇邵玉国
  • 1篇李厚硕
  • 1篇杨嘉
  • 1篇俞光荣
  • 1篇孙希文

传媒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第二届放射青...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1
  • 1篇200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距跟骨间韧带的应用解剖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研究距跟骨间韧带的解剖特征,为了解其功能及损伤重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30侧小腿足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距跟骨间韧带前、后束的特征并进行大体测量。结果 距跟骨间韧带后束走向上内或后上内,长、宽、厚分别为:(9.86±1.15 )mm ,(9.85±0 .93)mm ,(1.32±0 .15 )mm。前束走向后上内,长、宽、厚分别为(14 .17±1.6 5 )mm ,(7.6 8±1.83)mm ,(1.4 7±0 .36 )mm。结论 距跟骨间韧带是维持距下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
张凯俞光荣施向挺倪之挺陈实
关键词:关节稳定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扩展与不确定分析研究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是中大跨钢结构桥梁的重要组成构件,在桥梁的使用与运营中,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会直接承受车辆轮载作用,再加上其构造复杂,存在着大量的焊接连接部位,因此面临着严重的疲劳问题,而现有的疲劳试验均表明疲劳裂纹的扩展问...
陈实
关键词: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裂纹扩展应力强度因子证据理论
保留腓肠神经的血管筋膜蒂皮瓣的解剖及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 研究保留腓肠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可行性、方法及适应证,以改进常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后足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缺陷。方法选择8具16个成人下肢标本,其中新鲜标本8个,经股动、静脉分别灌注红蓝色乳胶48h后,解剖研究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伴行动脉的关系。临床应用保留腓肠神经主干或内、外侧支的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皮肤缺损12例。结果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有各自的伴行血管.伴行血管与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的距离不恒定,在1—8mm之间,两条伴行血管相互交通。腓动脉最低穿支距踝尖12~32mm,平均22mm,穿支直径1.0—1.5mm,平均1.2mm。临床保留腓肠神经主干、内侧支或外侧支的皮瓣12例。术后4例腓肠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正常;4例S2+~S3;2例外踝区域S0感觉消失,2例足外侧S1。经6—24个月的随访,4例S2+~S3于术后5~30d恢复达基本正常。结论保留神经对保存足部皮肤感觉有积极的意义,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各有一条伴行动脉是保留神经的解剖基础。当营养血管绕过神经,很难分离神经时,可以术中放弃保留神经。
黎晓华陈实李峻王平朱城周礼荣张长青
关键词:外科皮瓣腓肠神经小隐静脉
后路骶骨次全切除的相关应用解剖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测量骶骨标本及解剖骶后区,了解骶骨次全切除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观测50个干燥的成人骶骨标本,采用求积仪计算经S1、S2骶后孔上、下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积的百分率;解剖19具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骨盆标本,从骶后入路观察骶髂关节与各骶后孔、骶神经的毗邻关系;以髂后上棘至同侧的骶角连线(PS线)为基线,测量各神经出梨状肌上、下缘处至PS线的垂直距离。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S1骶后孔上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均超过50%,经S1骶后孔下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大部分超过50%。而经S2骶后孔上缘所切除骶髂关节面在50%以下者,男性为32.14%,女性为22.73%;72.0%的骶髂关节下缘位于第2、3骶后孔之间,90%S2神经根从其前方经过;阴部神经主要由S3神经前支组成;阴部神经距骶骨最近。结论经S2骶后孔上缘水平切除骶骨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骶髂关节下缘可作为术中确定S2神经位置的骨性标志。
杨庆诚陈实曾炳芳
关键词:骶骨肿瘤骶神经次全切除术骶骨后路正常成人阴部神经
下腹部腹直肌肌皮瓣血供的应用解剖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了解与下腹部腹直肌肌皮瓣相关的血管分布情况,促进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腹部肌皮瓣移位乳房再造手术的推广。方法采用福尔马林浸泡未超过6个月的成人尸体15具30侧。上起锁骨下、下至腹股沟韧带,两侧至腋中线的胸腹壁完整切下。腹壁下动静脉自髂外动静脉起始处离断。分别用红、蓝乳胶墨水经腹壁下和胸廓内动静脉灌注,使其分支、属支显影。结果腹壁上、下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1.87±0.28mm及2.25±0.32mm。腹壁下动脉的皮下穿支分布有向脐水平逐渐密集的趋势,弓状线以下穿支明显减少,Rand各个区均可见穿支出腹直肌前鞘,排列上外侧穿支距腹直肌前鞘外侧缘、、区分别平均为1.22、1.46、1.57cm;内侧穿支在距正中线、、区平均1.54、1.62、1.66cm。近脐的穿支管径较其他部位粗和密集。腹壁上动脉在与肋弓下缘交界附近发出一肋缘动脉,距肋弓1.25±0.37cm。发出肋缘动脉后67%的肋缘动脉比腹壁下动脉本干粗。肋缘动脉分支分布于腹直肌中、外侧2/3,且与肋间前动脉及营养膈肌的血管间有广泛吻合。胸廓内动脉在发出腹壁上动脉前后还分出一分支营养剑突水平的腹直肌。结论以腹壁上动脉为蒂的横形下腹部肌皮瓣切取过程中,脐以下、弓状线以上保留腹直肌前鞘内、外侧各1cm在腹壁上和区的全部前鞘在皮瓣上,能较好保护腹壁下动脉肌皮动脉不受损伤。将肋弓下2cm以上的腹直肌前鞘和腹直肌完全保留在皮瓣上可有效保护肋缘动脉。肋缘动脉不受损是肌皮瓣成活的重要保证。
邵玉国周晓云胡修全吴志祥陈实李厚硕施向挺
关键词:腹直肌肌皮瓣血供乳房再造
数字人解剖系统在局部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1年
尸体解剖为局部解剖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无可替代的优点。但因尸源及解剖场地等多种限制因素导致学生操作机会较少,又因解剖过程的不可逆性,如果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将严重影响实验效果。数字人解剖系统因不受实验的时空限制、可重复性好、互动性强等优点,极大方便并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但也因其虚拟化的固有缺点而无法替代实体解剖,只能作为传统解剖实验的补充和辅助手段。
张凯孙红斌李颖陈实黄良杨阳杨凯袁琼兰
关键词:基本教学方法局部解剖学不可逆性虚拟化
新型大功率三相四线制静止变频电源的研究
该文针对现场需要,提出了一种构成新型大功率三相四线制静止变频电源的方案.具有非工频隔离输出、输出范围宽、零线可接地、体积小、重量轻、噪声小、效率高等优点.该文重点讨论了DC—DC直流变换器的各种类型及其控制方式,详细分析...
陈实
关键词:移相控制三相四线制电磁兼容变频电源
文献传递
咯血患者病理性内乳动脉参与肺内供血的介入诊疗分析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为治疗大咯血、顽固性咯血的有效手段已被公认,而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的异位起源以及非BA系体循环参与咯血...
江森陈实朱晓华孙兮文尤正千马骏虞栋揭冰孙春轶陈昶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内乳动脉介入诊疗
文献传递
数字人解剖系统在局部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尸体解剖为局部解剖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无可替代的优点。但因尸源及解剖场地等多种限制因素导致学生操作机会较少,又因解剖过程的不可逆性,如果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将严重影响实验效果。数字人解剖系统因不...
张凯孙红斌李颖陈实黄良杨阳杨凯袁琼兰
国人骶孔形态学测量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骶孔形态特征,为骶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60例骶骨标本男女性各30例,测量骶孔深度,骶后孔下缘和内侧缘分别到同侧骶角和后正中线的距离,骶后孔的横径和纵径,骶前孔和骶后孔的外侧缘及下缘的相对关系,骶角到同侧耳状面下缘的距离。结果得出了各骶孔深度,各骶后孔横纵径,骶角到耳状面下缘的距离,改进了一种定位骶后孔的方法,初步得出骶前孔外侧缘和下缘相对骶后孔的位置。结论本实验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对骶后孔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并初步了解骶后孔与骶前孔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麻醉、疼痛治疗、针灸以及骶骨手术的后入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考。
杨志勇樊锐董磊陈实杨君君王南王沛
关键词:骶后孔解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