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折
  • 5篇疗效
  • 5篇关节
  • 4篇术后
  • 3篇愈合
  • 3篇痛症
  • 3篇临床疗效
  • 3篇跟痛
  • 3篇跟痛症
  • 3篇骨折不愈
  • 3篇骨折不愈合
  • 3篇钢板
  • 3篇不愈
  • 3篇不愈合
  • 2篇软骨
  • 2篇生物力学
  • 2篇生物力学研究
  • 2篇膝关节
  • 2篇膝关节置换
  • 2篇细菌

机构

  • 9篇青海省人民医...
  • 6篇北京积水潭医...
  • 4篇清华大学
  • 3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青海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8篇马显志
  • 6篇张伯松
  • 6篇王满宜
  • 4篇王凯
  • 3篇陈兆军
  • 3篇王振栋
  • 2篇王正义
  • 2篇韩生寿
  • 1篇严文琪
  • 1篇龚晓峰
  • 1篇仇志学
  • 1篇刘庆
  • 1篇白文斌
  • 1篇马占华
  • 1篇徐凡平
  • 1篇马骏
  • 1篇王庆甫
  • 1篇吴俊德
  • 1篇车晓明
  • 1篇冯磊

传媒

  • 3篇实用骨科杂志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折相关感染5种常见病原菌的多重qPCR体系建立及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骨折相关感染(fracture-related infection,FRI)的方法。方法利用5种临床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杆菌)的特异DNA序列,设计特异的引物和探针,建立FRI常见致病菌的多重qPCR检测方法。结果建立的多重qPCR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其检测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与各质粒DNA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多重qPCR(AUC=0.73;95%CI,0.46-0.80)的检测性可与组织培养法(AUC=0.88;95%CI,0.67-0.96)结果相符,检测时间<5 h。结论该FRI检测方法诊断快速、敏感,结果稳定,可应用于FRI的多种细菌感染检测。
李启丹罗刚马显志
关键词:分子检测
高原地区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量研究进展
2022年
粗隆间骨折属于关节外骨折,对髋关节功能有显著影响。粗隆间骨折被认为是围手术期大量隐性失血造成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威胁的推动因素。针对粗隆间骨折除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抗凝药物的实用、骨折类型、年龄、性别、麻醉药物的使用也是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重要因素。加之粗隆间骨折患者在高原地区由于低氧等因素使患者凝血系统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率可能会更高。重点观察患者血气分析变化及凝血系统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形失血的影响,对术者优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管理具有辅助作用。
吕瑞强马显志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血红蛋白隐性失血
利伐沙班药物预防HAPC患者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8
2020年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运用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患者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预防价值。方法以青海省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HAPC患者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资料为研究对象,遵照院号尾数单双号分成A组(利伐沙班治疗)与B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各40例。探讨实施不同药物预防对预防效果的影响。结果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上两组相比,A组(2. 50%)显著比B组(15. 00%)低(P<0. 05);在术后14 d的髂外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上,A组显著比B组高(P<0. 05);A组治疗后的PLT、PT、APTT与B组比较无差异(P>0. 05),A组治疗后的FIB低于B组(P<0. 05)。结论将利伐沙班应用于HAPC患者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时,可显著改善髂外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凝血指标,预防深静脉血栓产生。
严文琪王凯马显志韩生寿白文斌李玮
关键词:利伐沙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不同麻醉方式对膝关节置换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Meta分析(英文)被引量:5
2015年
背景:虽然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炎患者疗效可靠,但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仍会在很多患者中发生,因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也成了目前接受全膝关节置换后突然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方法:利用"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thrombosis","DV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全膝关节置换""血栓""麻醉"等关键词在"Pub Med","Medline","Elsevier","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CNKI"等国内外主要数据库搜集了2000年1月到2015年3月期间发表的涉及到不同麻醉方式对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面的文献资料。通过双盲法进行数据提取,文献质量评估,并利用Revman5.3统计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后总共有包含885例患者的8个文献被纳入此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在纳入的文献之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I2=0,P=0.72)。数据合成后的OR是0.25(95%CI:0.18,1.35),说明利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能显著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为缺乏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下的患者凝血因子变化情况等数据,硬膜外麻醉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说明在接受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中,利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可显著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可能。因此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中应该优先使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膝关节置换。
艾克热木江.木合热木黄筑忆冯磊马显志刘庆
关键词:人工假体膝关节置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META分析
采用KobeGurd系统行跖腱膜部分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疗效被引量:10
2014年
背景:跟痛症是足踝外科的常见病,目前临床主要通过保守方法治疗。但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病例,手术治疗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目的:观察足跟内侧小切口KobeGurd系统跖腱膜部分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探讨利用该方法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可能性。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采用小切口KobyGard系统进行足跟内侧跖腱膜部分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患者68例,其中资料完整的56例(84足),男24例(32足)、女32例(52足),体重80 kg以上者46例。年龄28~72岁,平均47.6岁。病史均1年以上,最长者3.6年,平均1.8年。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观察包括疼痛强度(VAS评分系统)、行走距离、站立时间、跟骨筋膜压痛及踝关节、距下关节的活动度等的临床疼痛指数变化,并进行后足疗效评定。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跟骨处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步态恢复正常。疼痛指数:术前平均为8.8,术后4周、8周、4个月、8个月分别为4.89、2.98、1.46和0。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后足百分评分法对本组患者进行评定,优66足(78.6%),良16足(19.1%),可2足(2.3%)。未出现跟骨骨折、足弓塌陷等并发症。结论:运用小切口KobeGurd系统跖腱膜部分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治疗顽固性足跟痛的一种选择。
陈兆军王庆甫马显志王正义徐凡平
关键词:足跟痛跖腱膜部分切断术
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跖骨头骨软骨病被引量:8
2012年
背景:第二跖骨头骨软骨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跖骨头关节软骨和髓软骨内骨化障碍。对中晚期患者,大部分学者主张早期手术干预。而目前采用的手术方法多种多样,且各有利弊。目的:观察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跖骨头骨软骨病的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11年3月,利用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晚期跖骨头骨软骨病患者19例(36足),男7例(14足),女12例(22足);年龄43~76岁,平均57.8岁。单侧2例,双侧17例;病变于第二跖趾关节16例,第三跖趾关节3例;合并外翻畸形13例,趾间神经瘤2例。负重位X线片参照Smillie分期:Ⅲ期1例,Ⅳ期11例,Ⅴ期7例。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跖趾关节背伸、跖屈角度。结果:随访时间最长5年,最短14个月,平均3.6年。术后患者跖趾关节处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术前跖趾关节活动度:背伸10.6°±2.87°,跖屈18.3°±1.96°;术后:背伸32.9°±1.67°,跖屈36.7°±1.17°,术后与术前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本组患者进行评定,优为90~100分,26足,占72.2%;良为80~89分,足,占22.2%;可为70~79分,足,占5.6%。优良率为94.4%。82结论:对于年龄较大且处于Smillie分期晚期的跖骨头骨软骨病患者,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是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
陈兆军王正义吴俊德马显志马占华
关键词:跖趾关节跖骨假体
关节镜辅助下可吸收钉固定治疗髌骨外脱位合并大块骨软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或修复(重建髌骨稳定性)联合骨软骨复位可吸收钉固定治疗髌骨外脱位合并大块髌骨或股骨外侧髁骨软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马显志
关键词:骨软骨骨折可吸收钉关节镜
初探慢性骨髓炎患者中不同细菌送检套数确定致病菌的能力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慢性骨髓炎患者清创术中不同细菌送检套数与确定致病菌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255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2例,女性53例;年龄15~84岁,平均年龄(45.2±16.5)岁。共送检细菌培养295次,其中送检套数分别为:63次(1套)、76次(2套)、51次(3套)、41次(4套)、64次(5套)。计算出总体细菌谱、各套数检出的细菌数及检出致病菌能力,并对其各套数之间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结果在295次送检细菌培养中,共检出细菌42种,前5位分别是金黄葡萄球菌(35.51%)、表皮葡萄球菌(14.29%)、铜绿假单胞菌(9.80%)、阴沟肠杆菌(5.31%)、大肠埃希菌(4.49%);各套细菌检出率依次为66.7%(1套)、69.7%(2套)、74.5%(3套)、78.0%(4套)及90.6%(5套及以上);确定致病菌能力依次为42.1%(2套)、51.9%(3套)、68.3%(4套)、82.8%(5套及以上),各套数之间比较结果为2套与4套、2套与5套、3套与5套之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确定致病菌方面,术中送检5套及以上细菌检出致病菌能力最强,1套送检细菌检出致病菌能力最差。因此推荐在术中至少送检5套及以上细菌标本来确定致病菌。
马显志王振栋王满宜张伯松
关键词:慢性骨髓炎细菌培养套数
改良笑脸棒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伴滑脱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介绍改良笑脸棒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伴滑脱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6月~2019年6月,对4例腰椎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的青少年患者行改良笑脸棒技术治疗。常规后路暴露双侧椎板及关节突和峡部裂区域,L_5椎体采用双头钉固定,S1椎体置入普通椎弓根螺钉。使用连接棒连接L_5椎弓根螺钉外侧"U"型槽及S1椎体"U"型槽,复位滑脱的椎体,C臂机透视椎体滑脱复位后取髂骨植入峡部裂缺损部位。将颈椎3.2 mm钛棒预弯为"U"型,放入L_5椎弓根螺钉内侧"U"型槽内,"U"型顶部卡在棘突上固定峡部裂,拧紧尾帽形成笑脸样固定结构。[结果] 4例患者手术顺利,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85.00±16.83)min,平均失血量(237.50±47.87) ml,术后引流量(175.00±64.55) ml,术后完全负重时间(6.75±5.19) d。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00±6.00)个月,随时间推移,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减少(P<0.05)。影像显示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3.00±0.82)个月。核磁共振提示受累间盘Pfirrmann分型1例为Ⅲ型转为Ⅱ型,3例Ⅱ型中2例仍为Ⅱ型,1例转为Ⅰ型,[结论]对于间盘破坏Pfirrmann分型Ⅲ型以内,Ⅰ度滑脱以内的青少年患者采用改良的笑脸棒技术可有效达到峡部骨性连接的效果,避免脊柱节段融合。
车晓明仇志学孔占平马显志赵祥
关键词: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椎体滑脱
改良的Weil截骨结合SPIN折断钉内固定治疗Freiberg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的Weil截骨结合折断钉治疗第2跖骨头缺血性坏死(又称Freiberg病)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0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例确诊为Freiberg病患者,男2例,女9例,年...
张伯松王满宜马显志王振栋
关键词:FREIBERG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