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铁

作品数:18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病理
  • 4篇细胞
  • 4篇临床病理
  • 3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免疫
  • 3篇病理分析
  • 2篇大细胞
  • 2篇血管
  • 2篇皮肤
  • 2篇染色
  • 2篇细胞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免疫组化
  • 2篇儿童
  • 1篇大细胞淋巴瘤
  • 1篇单侧
  • 1篇单侧完全性唇...
  • 1篇垫布
  • 1篇短串联重复

机构

  • 18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医学院附...

作者

  • 18篇马铁
  • 8篇杨向红
  • 4篇王川宁
  • 4篇张力平
  • 4篇纪莲
  • 4篇王哲
  • 3篇田保玲
  • 3篇姜卫国
  • 2篇张莹
  • 2篇刘冬妍
  • 2篇江畔
  • 2篇高霭峰
  • 1篇刘洪彬
  • 1篇李奇
  • 1篇赵晓东
  • 1篇李晓晗
  • 1篇张可仞
  • 1篇刘政操
  • 1篇孙坚
  • 1篇狄正鸿

传媒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美容整形...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2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实验动物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下外生性骨疣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阐述甲下外生性骨疣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甲下外生性骨疣14例进行分析,并参阅文献。结果 14例患者平均年龄13岁,11例位于拇趾,病程2个月~3年,临床上出现甲下或甲旁的结节、疼痛、感染、趾甲异常。X线多表现为趾骨远端的骨性突起,基底与趾骨相连,大小0.5~1.2厘米。组织学上,表现为基底的成熟骨组织表面被覆纤维软骨。有随访结果的6例中1例术后1年复发。结论甲下外生性骨疣有典型的临床、影像、病理特点。手术时应确认肿物和甲床的关系,做到既将肿物完全切除以防止复发,同时又保护甲床,对甲床进行精确的修复以尽量避免指甲变形或丧失。
田保玲孙春煜高霭峰马铁杨向红
关键词:足趾骨软骨瘤
儿童淋巴瘤7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儿童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996年-2009年75例淋巴瘤患儿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对初步诊断为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进行c-myc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根据WHO 2008年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结果 75例儿童淋巴瘤中男57例,女18例,男女之比为3.171。发病平均年龄8.74岁。发病部位:淋巴结内32例(42.7%);淋巴结外43例(57.3%),以胃肠道(29.3%)为主。组织类型包括:霍奇金淋巴瘤13例(17.3%),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6例(21.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2例(16.0%),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33例(44.0%),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1.3%)。对初步诊断为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进行进一步诊断,结果显示,该组28例中存在c-myc基因改变者18例。结论儿童淋巴瘤以男性多见,发病部位以淋巴结和胃肠道多见。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依次为伯基特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
辛小川杨向红姜卫国马铁
关键词: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儿童
普罗布考和辛伐他汀对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诱导的大鼠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ROS含量和HO-1表达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和辛伐他汀对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的大鼠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RMECs)活性氧(ROS)含量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RMECs,将其分为对照组、AGEs损伤组、普罗布考组和辛伐他汀组;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中ROS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及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结果:(1)AGEs能上调RMECs中ROS生成和HO-1表达(P<0.05或P<0.01)。(2)普罗布考能上调RMECs中HO-1表达,能下调AGEs诱导RMECs中ROS生成和HO-1表达(P<0.05或P<0.01)。(3)辛伐他汀能下调AGEs诱导细胞ROS含量增加,但对RMECs中HO-1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普罗布考对AGEs诱导下RMECs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下调内皮细胞HO-1表达有关;而同样具有抗氧化保护肾脏作用的辛伐他汀对AGEs诱导的RMECs的HO-1表达的影响不大。
王哲马铁杨向红
关键词:辛伐他汀血红素氧化酶-1氧化性应激
小鼠特应性皮炎建模方法的改进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建立一种更为简便、稳定的小鼠AD模型。方法采用6周龄BALB/c雌性小鼠,第1日腹腔注射200μg/m L OVA溶液0.5 m L系统致敏,第6日皮下注射100μg/m L OVA溶液0.5 m L再次致敏。并于第18、39日背部局部贴含50μL,1 000μg/m LOVA的1.5 cm2的无菌纱布,每日更换,分2次局部致敏,各持续1周。第46日,观察小鼠皮肤及其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总Ig E水平,统计成模率及动物死亡情况。结果 AD模型小鼠皮肤肉眼可见潮红、脱屑、偶见结痂等皮炎改变;病理可见表皮细胞增厚,过度角化,真皮内淋巴细胞等浸润。模型组小鼠血清总Ig E水平为(6 296.17±1 021.28)ng/L,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1 280.97±501.24)ng/L和生理盐水组的(1 327.57±629.71)ng/L(均P<0.01)。成模率为94%,死亡率6%。结论该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小鼠AD模型,造模方法简单,成模率高。
纪莲马铁狄正鸿刘冬妍
关键词:小鼠模型
速即纱(Surgicel)修复兔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速即纱(Surgicel)修复兔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18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C组,A组为全层缺损植入Surgicel组,B组为全层缺损空白对照组,C组为粗糙面植入Surgicel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随机处死各组兔子并取材进行大体观察,CT平扫并测定CT值,组织切片观察。对各组CT值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4周,植入材料均已吸收,5组均可见少量新生骨;术后12周,A组可见新骨生成及骨外侧纤维软组织增生;B组新骨形成面积小于A组;C组新骨形成速度快,可见皮质骨。术后4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gicel作用于下颌骨组织需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骨膜的参与,其对成骨有一定的诱导能力。
江畔韩帅何晶刘奕婷王川宁马铁张力平
关键词:速即纱下颌骨缺损
缺血后处理对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影响,组织中凋亡和胀亡的存在情况。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持续缺血4 h,再灌注6 h,24 h,48 h。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肌肉内丙二醛(MDA)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超微结构分析。结果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后处理组在再灌注6 h时,只SOD活性明显升高,而再灌注24 h,48 h时,在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W/D值下降、组织学改变范围及免疫组化阳性范围方面,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再灌注开始时应用后处理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再灌注的稍后期阶段(再灌注24 h,48 h)。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凋亡和胀亡是并存的。
田保玲李奇刘晓梅马铁杨向红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后处理骨骼肌
组织芯片制备仪联合STR检测在葡萄胎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芯片制备仪精准分离绒毛组织和蜕膜组织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在葡萄胎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可疑葡萄胎的组织标本90例。标本常规固定、脱水及石蜡包埋。分别应用组织芯片制备仪、传统方法分离标本中绒毛组织和蜕膜组织,应用检测试剂盒进行STR检测。结果应用组织芯片制备仪STR检测成功率为95.6%,采用传统方法STR检测成功率为60.0%。成功进行STR检测86例,包括葡萄胎67例和非葡萄胎19例。结论应用组织芯片制备仪精准分离绒毛组织联合STR分析技术提高了STR检测的成功率,在葡萄胎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徐珵珵马铁张莹武全王哲
关键词:葡萄胎短串联重复序列组织芯片
儿童皮肤肥大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儿童皮肤肥大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5例皮肤肥大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患者年龄3个月-8岁,3例出生时即有病变,1例在出生后半年内,另一例在7岁时发现病变,均无明显症状,免疫组化示CD43、CD117、LCA、VIM阳性,甲苯胺蓝染色见胞浆内有紫红色颗粒。结论皮肤肥大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在出生时即有或6个月内发病,临床医生易诊断为脉管瘤。组织病理学上关键在于认识肥大细胞,结合免疫组化和甲苯胺蓝染色,并通过询问病史可以确诊。儿童皮肤肥大细胞瘤预后良好,在青春期会自动消退。
田保玲高霭峰杨向红王劲欧马铁
关键词:儿童皮肤肥大细胞瘤
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在胶质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并进一步阐述血管生成拟态的结构特点及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胶质瘤石蜡标本,其中高度恶性和低度恶性各40例,进行FⅧRag、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组织化学染色及双重染色,然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胶质瘤中高度恶性组FⅧRag和PAS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低度恶性组FⅧRag和PAS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双重染色的组织切片上观察到典型的血管生成拟态图像及马赛克血管。结论在胶质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且恶性度越高形成拟态血管能力越强。
刘政操马铁杨向红
关键词:胶质瘤新生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拟态双重染色
双胞胎同时发生不完全性腭裂的病例报告
2013年
腭裂是口腔颌而外科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疾病,发病率约为0.1%。然而,双胞胎同时发生腭裂则很少处。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双胞胎同时发生腭裂的一组患儿。现报道如下。
刘洪彬马铁江畔王川宁张力平
关键词:双胞胎不完全性腭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