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柞蚕
  • 5篇天蚕
  • 4篇杂种
  • 3篇杂种优势
  • 3篇扫描电镜
  • 3篇卵壳
  • 2篇性状
  • 2篇杂交
  • 2篇扫描电镜研究
  • 2篇饲料
  • 2篇种间
  • 2篇柞蚕微粒子病
  • 2篇微粒子
  • 2篇微粒子病
  • 2篇经济性状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活性
  • 1篇蛹病
  • 1篇幼虫
  • 1篇生长发育

机构

  • 15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5篇高玉章
  • 13篇秦利
  • 12篇张涛
  • 6篇刘彦群
  • 4篇刘淑敏
  • 4篇冯绳祖
  • 3篇黄国坤
  • 3篇吴玉澄
  • 3篇张弛
  • 2篇李玉萍
  • 1篇乔金霞
  • 1篇孟刚
  • 1篇朱秀山

传媒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辽宁农业科学
  • 2篇蚕业科学
  • 1篇广西农业生物...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北方蚕业
  • 1篇第三届全国微...

年份

  • 4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6
  • 1篇1994
  • 2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8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柞蚕饲料效率杂种优势的研究
2000年
柞蚕杂种F1代的食下量、蚕粪量、消化量均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而消化率几乎不存在杂种优势。柞蚕的茧重转换效率在17%~20%之间,茧层生产效率约2%,F1代表现明显的负向杂种优势。表明F1代全茧量、茧层量的提高是靠食下量的增加而实现的。结果同时表明,F1代雌雄间饲料效率各项因素的杂种优势率均为雄蚕大于雌蚕。
刘彦群于守信李玉萍秦利张涛高玉章
关键词:柞蚕饲料效率杂种优势
双列杂交在柞蚕配合力测定上的应用被引量:2
1991年
本文应用 Griffing(1956)双列杂交方法的第一类设计方案,测定了柞蚕(Antheraea pernyi)4个品种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柞蚕杂种后代的杂种优势是由两种配合力共同控制的;两种配合力在不同的经济性状上表现不同,其中特殊配合力较一般配合力更为重要;从品种上看,一般配合力以青六号最高;特殊配合力以青六号×杏黄正反交的相对效应值较高。
秦利冯绳祖高玉章
关键词:柞蚕配合力双列杂交
柞蚕消化液蛋白酶活性与经济性状相关研究被引量:7
2000年
分析了柞蚕 4个亲本、8个杂种F1代的五龄幼虫消化液蛋白酶活性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消化液蛋白酶活性与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重的相关性差 ,与蛹期生命率、收蚁结茧率、单蛾结茧数、单蛾茧层量、单蛾收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杂种F1代的消化液蛋白酶活性的杂种优势率与其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率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认为F1代消化液蛋白酶活性的提高 ,是其相关性状杂种优势形成的一个原因。F1代消化液蛋白酶活性强度 ,作为一个生化指标 。
刘彦群秦利张涛乔金霞高玉章
关键词:柞蚕经济性状酶活性
抗保幼激素对柞蚕生长发育及茧丝质的影响被引量:1
1999年
在柞蚕3龄起添食抗保幼激素金鹿三眠素可诱导四眠蚕变为三眠蚕。诱导三眠蚕的3龄经过延长1~2日,4龄延长6~7日,由于没有5龄期。其全龄经过缩短8~9日。诱导三眠蚕的全茧量、茧层量及茧层率均小于四眠蚕,茧丝长短于对照,茧丝纤度为4.157D,比对照细1.522D,获得了细纤度柞蚕丝。诱导三眼蚕的单蛾产卵数、产卵量低于四眠蚕,但其产出卵率明显提高:卵的形状、大小、孵化率无明显差异。诱导三眠蚕的子代仍为四眠蚕,其产量、质量不受影响。
刘彦群秦利张涛高玉章孟刚
关键词:柞蚕抗保幼激素生长发育茧丝质
不同柞蚕品种幼虫腹足趾钩数量的研究被引量:5
1999年
调查4个柞蚕亲本原种、8个杂交种F1代的5龄幼虫腹足趾钩数量,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柞蚕幼虫腹足趾钩数量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同一品种雌雄间差异不显著。其遗传方式为偏父遗传;杂种F1代表现杂种优势。同时对幼虫腹足趾钩数与若干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做了分析,发现幼虫腹足趾钩数与收蚁结茧率、单蛾结茧数、单蛾茧层量、单蛾收茧量、蛹期生命率等性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认为柞蚕幼虫双足趾钩数目可以作为一项生理(形态)指标,在柞蚕育种、杂种优势的利用及杂交组合的选配中用于预测产量及其它生命力性状。
刘彦群于守信李玉萍张涛秦利高玉章
关键词:柞蚕杂种优势经济性状
柞树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刘彦群张涛秦利高玉章马彦辉
关键词:柞树柞蚕饲料资源过氧化物同工酶
天蚕白僵病的菌种鉴定及致病性的研究被引量:2
1992年
天蚕患白僵病后使蚕体色稍暗、食欲减退、行动呆滞、蚕体上出现油渍状病斑,死前排软粪,尸体硬化,最后被白僵菌的白色菌丛所覆盖。引起天蚕白僵病的病原菌是[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分生孢子呈球形或卵圆形,球形直径2.5~4.4μm,卵圆形为2.8~4.4×2.5~3.8μm,多数分生孢子堆积在一起呈白粉状。体内的营养菌丝呈丝状无色,具隔膜,分枝生长,直径为2,5~3.3μm。芽生孢子圆筒形,大小为6.3~46.6×1.0~3.9μm。体表的气生菌丝直径为2.5~3.3μm,无色具隔膜,分枝生长。试验证明白僵菌能经接触侵染天蚕、桑蚕和柞蚕虫体引起白僵病,来自3种蛋体上的白僵菌可以互相感染,感染率均为100%。
高玉章刘淑敏吴玉林张涛秦利冯绳祖
关键词:天蚕白僵病
天蚕、柞蚕及种间杂种F1代卵壳的扫描电镜研究
1996年
天蚕、柞蚕及种间杂种F1代卵壳的扫描电镜研究黄国坤秦利张弛张涛高玉章吴玉澄(沈阳农业大学电镜室,沈阳110161)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天蚕(Antheraeayamama),柞蚕(Antheraeapernyi)及种间杂交F1代卵壳的表面及断面构造。结...
黄国坤秦利张弛张涛高玉章吴玉澄
关键词:天蚕柞蚕种间杂交卵壳扫描电镜
天蚕微孢子虫病的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对天蚕(Anthcraca yamamai)微孢子虫病的发生、病征、传染途径、病原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蚕微孢子虫病病蚕衷现出明显发育缓慢、蚕的体表出现褐色渣点,在气门线附近较密集和明显;天蚕微孢于呈长椭圆形,孢子长3~4.5μm,宽1.5~2.25μm,孢子无色;折光性强,孢子比重大于水;天蚕微孢子虫病的传染途径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天蚕微孢子虫病与柞蚕微粒子病能够通过食下互相传染.
刘淑敏高玉章张涛秦利冯绳祖
关键词:天蚕微孢子虫病
天蚕、柞蚕及种间杂种F1代卵壳的超微形态学研究被引量:4
1996年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天蚕(AntheraeaYamamai),柞蚕(AntheraeaPernyi)及种间杂交F1代卵壳的表面及断面构造。结果表明:F1代卵壳颜色及形态相似于天蚕,受精孔数目F1代与天蚕相似为7~10个,略少于柞蚕。其中柞蚕(♀)×天蚕(♂)卵的受精孔部分排列为2轮,这在昆虫卵中还不多见。卵壳断面大致可区分为3个层次:外层较厚呈海绵状;中层最厚呈片层状,较致密;
黄国坤秦利张弛张涛高玉章吴玉澄
关键词:卵壳扫描电镜天蚕柞蚕种间杂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