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玉霞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低碘
  • 2篇低硒
  • 2篇MTDNA
  • 1篇诱发肝癌
  • 1篇镇卫生院
  • 1篇食管
  • 1篇食管癌
  • 1篇食管癌发生
  • 1篇输液
  • 1篇鼠肝
  • 1篇全心
  • 1篇缺碘
  • 1篇缺硒
  • 1篇种系
  • 1篇卫生所
  • 1篇卫生院
  • 1篇母系
  • 1篇母系遗传
  • 1篇客家
  • 1篇客家人

机构

  • 5篇汕头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高玉霞
  • 5篇苏敏
  • 4篇田东萍
  • 2篇黄海花
  • 2篇李晓昀
  • 2篇李辉
  • 1篇张舸
  • 1篇李劲松
  • 1篇田鹏飞
  • 1篇沈秀娜
  • 1篇姜洋

传媒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输液诱发肝癌伴全心炎患者循环高负荷死亡1例
2007年
李劲松高玉霞苏敏
关键词:诱发肝癌输液村卫生所P100镇卫生院
长期低硒、低碘对子代发育期大鼠甲状腺形态结构及PC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长期低硒、低碘饲料喂养对子代发育期大鼠甲状腺组织形态结构以及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人工低硒、低碘饲料喂养繁殖的SD大鼠模型的仔3代胎鼠(F3E)、4日龄(F3P4)、21日龄(F3P21)、成年(F3A)4个时间点的甲状腺石蜡标本,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滤泡计数。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低硒(Se-)组,低碘(I-)组和低硒、低碘(Se-I-)组,各组分别喂以不同硒、碘水平的人工配制饲料,繁衍至仔4代。取甲状腺,制做石蜡切片。结果:各发育期时间点I-组与Se-I-组甲状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滤泡增生,排列紧密。这种增生现象从胎鼠期间即有出现。在成年大鼠Se-组甲状腺滤泡有坏死和纤维化。PCNA在Se-I-组与I-组均强阳性表达,强阳性表达百分比依次为成年Se-I-组50%,I-组28.6%。21 d Se-I-组21.4%,I-组16.7%。结论:低碘和低硒、低碘均可致仔代发育期大鼠甲状腺滤泡明显增生。这种增生现象在胚胎期即表现。低硒能引起部分仔代大鼠甲状腺滤泡的坏死与纤维化。
姜洋田东萍苏敏高玉霞田鹏飞
关键词:缺硒缺碘甲状腺
长期低硒、低碘对发育期大鼠肝脏和全血GSH-Px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研究长期低硒、低碘对子代发育期大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人工低硒低碘饲料喂养繁殖的SD大鼠动物模型的仔三代4日龄(F3P4)和21日龄(F3P21)、仔四代4日龄(F4P4)和21日龄(F4P21)共4个时间点的发育期仔鼠为研究对象,采用DTNB直接法对其全血和肝脏GSH-Px活性进行了测定。本模型分4组:①对照组(Control)、②低硒组(Se^-组)、③低碘组(I^-组)、④低硒低碘组(Se^-+I^-组),分别持续喂以不同硒碘水平的人工饲料,饲养繁殖至仔四代。[结果]各时间点内,肝脏和全血GSH-Px活性Se^-组、Se^-+I^-组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I^-组(P<0.01,肝脏GSH-Px降至相应对照组水平的约1%,全血降至约20%);Se^-组与Se^-+I^-组及I^-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e^-组、Se^-+I^-组同日龄同组内F3代与F4代比较,肝脏GSH-Px活性均表现为F4代显著低于F3 代(P<0.05);全血GSH-Px活性则仅表现出21日龄时F4代显著低于F3代(P<0.05)。[结论]长期低硒、低硒联合低碘会极大降低大鼠发育期机体的GSH-Px活性,其损害在母体内就已发生,子代较亲代损害更重。单纯低碘对其影响并不明显。本实验中的人工低硒低碘饲料喂养繁殖的SD大鼠动物模型在生长发育期的建立和维护也是成功的。
张舸田东萍苏敏高玉霞沈秀娜
关键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发育期
mtDNA的HVS-Ⅰ区种系变异在潮汕地区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2010年
背景与目的:对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多态性的研究证实,华南沿海食管癌高发区(潮汕地区)和华北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的高危人群间具有相近的母系遗传背景,mtDNA D单倍群可能是一种筛选食管癌易感人群的候选遗传背景标志。本研究旨在mtDNA高变Ⅰ区(hypervariable segment-Ⅰ,HVS-Ⅰ)找出可能增加潮汕地区人群,尤其是D单倍群个体,食管癌发病风险的种系变异。方法:收集潮汕地区和太行山地区高危人群以及潮汕地区食管癌患者静脉血样本(分别为89、48和30份),抽提基因组DNA,HVS-Ⅰ区直接测序分析。结果:3组人群D单倍群HVS-Ⅰ区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潮汕地区患者的单倍型多样性最低,而核苷酸多样性和碱基配对差异性最高。卡方检验表明HVS-Ⅰ区的16092和16249位点种系变异频率,潮汕地区食管癌患者明显高于潮汕和太行山地区的高危人群(P<0.05),且在患者中仅见于D单倍群。此外,潮汕地区食管癌患者中带有16092、16129、16172、16223、16278和16311位点种系变异的D单倍群个体频率高于潮汕高危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的发生不是一个随机事件,D单倍群的部分HVS-Ⅰ区单倍型个体是食管癌危险个体。HVS-Ⅰ区多个位点变异相互协同作用,可能增加了D单倍群个体的食管癌发病风险。
李晓昀苏敏李辉黄海花田东萍高玉霞
关键词:食管癌
潮汕人与广府、客家人母系遗传背景差异的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广东汉族3大民系即潮汕、广府和客家人都是内陆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本研究利用反映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mtDNA)证据分析3大民系的遗传背景差异。方法收集89份潮汕人血样和48份内陆中原河南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血样,构建每个个体的mtDNA单倍群;广府和客家人的单倍群数据来自文献。将这3大民系人群的单倍群分布情况与河南太行山人群和南方原住民族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河南太行山人主要由北方汉族主要单倍群构成,广府和客家人则以南方原住民族主要单倍群为主,潮汕人表现为北方汉族主要单倍群稍高于南方原住民族主要单倍群。基于单倍群频率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河南太行山和潮汕人聚在一起,客家和广府人则与南方原住民族群体聚在一起。结论 3大民系中,只有潮汕人的中原汉族血统更纯正,与河南太行山人群的关系最近,这可能也是其为南方沿海食管癌高危人群的原因之一;而客家和广府人则与南方原住民族在母系血统上有更多的交融。
李晓昀苏敏黄海花李辉田东萍高玉霞
关键词:客家MTD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