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伟伟

作品数:45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3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污染
  • 7篇缓冲带
  • 6篇生态修复
  • 6篇水质
  • 6篇太湖
  • 5篇底泥
  • 5篇湿地
  • 5篇水生
  • 5篇水生植物
  • 4篇水体
  • 4篇总磷
  • 4篇湖滨带
  • 4篇湖泊
  • 4篇沉积物
  • 3篇营养盐
  • 3篇植物
  • 3篇生态
  • 3篇水质评价
  • 3篇脱氮
  • 3篇污水

机构

  • 42篇中国环境科学...
  • 7篇常州大学
  • 7篇温州大学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广西大学
  • 3篇新疆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2篇上海市农业科...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燕京理工学院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沈阳化工大学
  • 1篇贵州省化工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生态环境部环...

作者

  • 45篇魏伟伟
  • 39篇李春华
  • 37篇叶春
  • 8篇郑烨
  • 4篇郑向勇
  • 2篇席海燕
  • 2篇杨彦
  • 2篇汪洋
  • 2篇王济
  • 2篇蔡绪贻
  • 2篇刘福兴
  • 2篇李定龙
  • 2篇王金良
  • 1篇王俊力
  • 1篇赵丽娜
  • 1篇刘晓收
  • 1篇杨洁
  • 1篇陆晓松
  • 1篇王文全
  • 1篇冯婧微

传媒

  • 12篇环境工程技术...
  • 5篇环境科学研究
  • 3篇环境工程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现代化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地下水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6篇2023
  • 3篇2022
  • 8篇2021
  • 10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用于手术关键区的局部净化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手术关键区的局部净化装置,具有箱体,所述的箱体内设有呈U型的刚性风道,刚性风道一端具有进风道,刚性风道另一端垂直上穿出箱体外,位于进风道侧的刚性风道内设有换热管,穿出箱体的刚性风道垂直管道内从下往上依次...
王金良魏伟伟陈振兴
文献传递
基于底泥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的星云湖疏浚深度判定被引量:9
2020年
湖泊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工程需判定合理的疏浚深度。以星云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采集8个底泥柱状样,分析底泥中As、Cr、Cu、Ni、Pb、Zn浓度的垂向变化特征,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基于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水平确定合理的环保疏浚深度。结果表明:星云湖底泥中As、Cr、Cu、Ni、Pb和Zn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4.76、35.76、46.14、46.08、115.76和109.82 mg/kg,As、Pb和Zn浓度均超过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多为清洁水平,部分采样点Pb和Zn偏中度污染,总体表现为Pb>Zn>As>Ni>Cu>Cr;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度生态风险水平,各采样点生态风险水平为1#>7#>2#>6#>4#>3#>8#>5#;利用临界累积深度法结合生态风险变化拐点法推荐星云湖除东南部外湖湾底泥环保疏浚深度为20~30 cm。
魏伟伟李春华叶春侯雪超王昊
关键词:重金属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大型水生植物混合腐解对入湖河口水质的影响及适宜生物量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为探究水生植物腐解释放的营养盐在泥-水-植物系统中迁移规律以及冬春季衰亡期大型水生植物的最适生物量,在塑料通风大棚内,开展不同梯度生物量下多种水生植物混合腐解试验.选择冬季蠡湖-陆典桥浜河口区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收割规律,设定腐解试验的生物量依次为除根部以外总生物量的0%、20%、40%、60%、80%、100%,于2018年12月25日开展试验,共150 d.结果表明:①与恒温室内条件相比,近自然条件下多种混合水生植物腐解的前2个阶段具有长时性和持续性.②水生植物腐解致使含C、N、P元素的指标在0~30 d内快速升高,70 d左右达到峰值,100 d后缓慢降低直至稳定,整个变化过程持续近120 d,但植物茎叶未彻底分解,多数沉积在底泥表面.③泥-水-植物系统中,试验初期底泥以释放营养盐为主,30 d后以吸附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茎叶生物量与水体和底泥中养分浓度均呈正相关.研究显示,与其他试验组相比,收割后水生植物生物量剩余20%时更有利于入湖河口水质的改善.
陈洪森魏伟伟叶春蔡绪贻李春华
关键词:大型水生植物腐解
关于在长江经济带布局以水质改善为目标的流域生态缓冲体系的思考被引量:7
2020年
生态缓冲带能够有效减缓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在长江经济带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对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讨论了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涉及的生态缓冲带位置选择、缓冲体系所占最低面积比率、宽度划定等一些基本的原则要求;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各汇水单元的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文水系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缓冲体系进行布局.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内林草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区域总面积的62. 46%,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部高地和中下游的丘陵地带,在人口密集、农田密集的区域分布偏少;城镇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②土壤类型空间差异显著,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及安徽省大部分区域的土壤多是黏性比较大,污染物迁移能力较低;而污染物迁移能力较强的砂质土或者土层较薄的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北部、西北部.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均有分布,且以水力侵蚀为主,建议在中度及以上侵蚀强度区域尽量减少污染源,重点布置缓冲带,增加该区域的缓冲力度.③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可以利用的中小型湿地、小型河流支浜的面积至少有1. 4×10~4km^2,再结合林草缓冲带,就可以形成一个生态缓冲体系.④在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结果基础上,叠加土壤侵蚀强度和水系分布,将污染源区、中度及以上侵蚀强度区、水体区作为缓冲对象,建立缓冲体系的重点区域,总面积约14. 26×10~4km^2,占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6. 95%.对照欧美地区的研究,6. 95%的缓冲体系面积占比是偏低的,需要在长江经济带开展深入研究来确定适宜的缓冲体系面积比,推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缓冲体系的构建.
李春华叶春高尚超魏伟伟郑烨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缓冲带
一种生物巢水体净化系统及其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巢水体净化系统及其方法,所述水体净化系统包括主体、浮体、潜水泵和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光伏阵列和光伏逆变器,所述光伏阵列、所述光伏逆变器和所述潜水泵通过导线相连接,所述主体分为配水区、填料区和扩增...
叶春魏伟伟李春华
文献传递
不同水深对挺水植物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前期确定3种适宜太湖沿岸带生态修复的挺水植物为菰(Zizania latifolia)、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和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挺水植物对水深要求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水深高度都会限制其生长,为探讨不同水深对挺水植物的影响,确定这3种挺水植物最适宜的水深高度,该研究进一步设置不同梯度水深高度--高水深(40 cm)、中水深(20 cm)和低水深(10 cm),试验历时42 d,收获时测定这3种挺水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形态指标(地上部分干质量、地下部分干质量、叶面积和根系长度)、相对生长速率(RGR)指标和生理指标〔总可溶性糖、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表明:①不同水深对挺水植物性状指标均有显著影响,较高或较低的水深都会影响挺水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形态指标、相对生长速率指标和生理指标,且挺水植物可以通过调节形态和生理指标来适应和抵抗水深胁迫带来的不利影响.②在高水深这一胁迫条件下,3种挺水植物都倾向于产生更多的总可溶性糖、SOD和MDA,显示出植物对高水深这一胁迫的生理适应性.③高水深对慈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再力花对水深的耐受性高于慈姑,而菰对高水深的适应性最强.研究显示,不同植物对水深的适应性不同,在实际的生态修复工程中应使用不同挺水植物组合配置以抵抗水深变化.
黄晓龙谢洪民魏伟伟李宽意
关键词:水生植物太湖水深沿岸带
生态模型在水体富营养化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2
2020年
生态模型在水体富营养化研究领域的应用拥有巨大潜力,为帮助初学者尽快掌握近年来生态模型在水体富营养化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CiteSpace梳理了2008—2018年生态模型在水体富营养化领域的应用进展,以期为生态模型在水环境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以WoS(Web of Science)核心库收录1523篇文献和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3779篇文献为样本数据源,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相应的数据挖掘和计量分析,提炼出生态模型在水体富营养化领域应用进展、前沿热点、演化路径和未来趋势.采用文献调研、分类梳理的方法,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EFDC系列模型、CE-QUAL-W2模型、DYRESM-CAEDYM模型、AQUATOX模型、Vollenweider(VOL)模型、PCLake模型、MIKE系列模型、WASP模型在水体富营养化领域应用现状、局限性、不确定性来源及注意事项.结果表明:2008—2018年国外研究应用热点主要涉及富营养化、营养盐循环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及富营养化水体的管理等领域;国内热点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相关领域应用.研究显示,新型试验数据的采集与获取(遥感数据、高频传感器)、大数据、数据-模型耦合及数据同化、生态建模之间耦合等应用是未来发展趋势.
胡文李春华叶春王济魏伟伟邓勇
关键词:生态模型富营养化CITESPACE
太湖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氮、磷和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评价被引量:11
2018年
采集太湖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分析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中TN质量浓度为0.41~3.07mg/g,平均值为1.42mg/g;TP质量浓度为0.195~0.771mg/g,平均值为0.438mg/g;OM质量分数为1.16%~6.07%,平均值为2.98%,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中OM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分解,与TN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而与TP同源性很低。与国内其他湿地相比,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中TN和TP处于中等水平,OM处于较高水平。但对TN和TP的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发现,超过一半的点位处在中度和重度污染水平。
魏伟伟叶春李春华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总氮总磷有机质
黑藻腐解对水-底泥-黑藻系统中磷迁移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在步入式模拟实验室内,通过控制温度、光照等措施模拟水-底泥-黑藻系统,设置对照组和30g黑藻组、60g黑藻组自然腐解,检测黑藻衰亡腐解期间黑藻生物量及水、底泥和黑藻中总磷及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从而探讨磷在该系统内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黑藻腐解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实验初期分解速率明显高于实验中后期。黑藻组DO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先下降再升高,p H值在实验期间整体变化不大,变化区间均为7.4~8.4。对照组与30 g黑藻组中ORP总体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60 g黑藻组ORP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整个研究阶段,磷含量上升幅度排序为60g黑藻组>30 g黑藻组>对照组。黑藻的腐解改变了系统中磷元素的循环,在腐解前期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腐解后期促进磷的释放,并对各形态磷的迁移转化有明显影响。
魏伟伟李春华叶春郑培儒戴婉晴黄晓艺申国辉
关键词:黑藻磷素沉水植物底泥
兴凯湖水体磷形态特征及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被引量:1
2023年
兴凯湖是亚洲东北部最大的淡水湖,水体总磷(TP)浓度超标是近年来兴凯湖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气候可能对区域水质有重要的影响。以兴凯湖中国湖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兴凯湖水体磷素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其主要组成形态,明确区域内气候因子变化对兴凯湖水体TP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1年,兴凯湖水体TP浓度整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冰封期水质状况优于非冰封期,大兴凯湖TP浓度相较于小兴凯湖更高。2)2022年5月磷形态数据表明,大、小兴凯湖水体TP主要由颗粒态磷(PP)组成(占比为60%和76%),PP是大、小兴凯湖TP超标的主要形态;小兴凯湖的PP与溶解磷浓度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大兴凯湖PP浓度总体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溶解磷浓度则呈相反趋势。3)近年来兴凯湖流域的气温及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小兴凯湖TP浓度与气温、降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气温与降水增加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营养盐进入水体,造成水质下降;大兴凯湖TP浓度与气候变化无明显相关性,但小兴凯湖与大兴凯湖的TP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兴凯湖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较小,但其水质状况与小兴凯湖有紧密的关联性。无论冰封期还是非冰封期,小兴凯湖水质均优于大兴凯湖,作为大兴凯湖的前置湖泊,小兴凯湖在净化上游流域面源污染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汪洋谢自建孙黛茜李春华李春华叶春王文全魏伟伟
关键词:总磷磷形态气候变化气候响应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