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梅毒
  • 4篇神经梅毒
  • 3篇麻痹性
  • 3篇麻痹性痴呆
  • 3篇痴呆
  • 2篇症状
  • 2篇脊髓痨
  • 1篇低钠
  • 1篇低钠血症
  • 1篇电图
  • 1篇心绞痛
  • 1篇型心
  • 1篇型心绞痛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痉挛
  • 1篇血压
  • 1篇血症
  • 1篇抑郁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作者

  • 9篇黄宇明
  • 6篇许东梅
  • 6篇高俊华
  • 5篇伍文清
  • 3篇吴雅丽
  • 3篇张磊
  • 3篇秦开宇
  • 3篇薛成莲
  • 3篇姜美娟
  • 2篇李务荣
  • 2篇许冬梅
  • 1篇丁成赟
  • 1篇王芳
  • 1篇崔志章

传媒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并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报道
2014年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是一种特殊的偏头痛,考虑与椎基底动脉痉挛有关,主要表现为脑干功能障碍,如眩晕、复视或构音障碍等。约25%的患者发作时表现为单纯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神经系统症状一般持续20~30分钟,随后即出现爆发性的枕部头痛,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国外曾有报道偏头痛发作时可有心绞痛出现,国内尚未见相关的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并变异性心绞痛发作的患者报道如下。
薛成莲黄宇明许东梅高俊华秦开宇姜美娟
关键词:偏头痛心绞痛血管痉挛
脊髓痨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脊髓痨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5例双侧病理征阳性脊髓痨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5例脊髓痨患者均有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以双下肢麻木或无力起病,体征均有双下肢音叉振动觉减退或消失,闭目难立征阳性,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阳性,头颅和腰椎MRI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所有患者均有双侧病理征阳性,只有1例存在双下肢腱反射减弱,余4例表现为双下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结论脊髓痨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呈多样性,疑似病例应尽早完善血清及脑脊液中梅毒相关抗体检测。
吴雅丽伍文清黄宇明许冬梅
关键词:脊髓痨神经梅毒
梅毒晚期麻痹性痴呆患者的脑电图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梅毒晚期麻痹性痴呆患者的脑电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麻痹性痴呆患者11例和同期健康对照组11例做为研究对象。在Matlab 7.0平台上对脑电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分别计算各导联(Fp1、Fp2、F3、F4、C3、C4、P3、P4、O1、O2、F7、F8、T3、T4、T5、T6)各频带(δ、θ、α、β、γ频带)的相对功率比、α/θ值及左右半球间的相应导联(Fp1-Fp2、F3-F4、C3-C4、P3-P4、O1-O2、F7-F8、T3-T4、T5-T6)各频带(δ、θ、α、β、γ频带)的最大相干值及其对应频率。结果在相对功率比的比较中,麻痹性痴呆患者较对照组慢波频带(δ、θ频带)升高(P分别<0.05、<0.01和<0.001),快波频带(α、β、γ频带)降低(P分别<0.05、<0.01和<0.001);在双额、双枕、右额、右颞及左顶区麻痹性痴呆组α/θ值降低(P分别<0.05和<0.01);额顶区γ频带、顶区β频带、枕区α频带和颞区θ频带的最大相干值及顶区α频带,枕区β频带,颞区θ、γ、δ频带的对应频率较对照组降低(P分别<0.05和<0.01)。结论麻痹性痴呆患者的脑电慢波频带呈升高趋势,快波频带呈降低趋势,左右半球间相应导联频带的最大相干值及对应频率减低,可为诊断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
黄宇明姜美娟许东梅高俊华张磊秦开宇丁成赟
关键词:麻痹性痴呆脑电图频谱分析
树胶肿型神经梅毒七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探讨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断的7例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及预后.结果 7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2例.以头痛起病5例,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6例,脑脊液蛋白增高6例.7例患者共有病灶10处,其中脑叶病灶7处,3处分别位于小脑、胼胝体及脚间池.5例患者头颅MRI显示病灶呈结节样强化,2例呈环形不规则强化.6例患者病灶周围明显水肿.普通青霉素400万U、每4小时1次静脉滴注、连续2周,序贯长效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肌肉注射、连续3周.疗程结束后复查,症状部分改善1例,完全改善5例,影像学均明显好转;1例死亡.结论 树胶肿型神经梅毒多以头痛起病,病灶多位于脑叶,以结节样增强为主,治疗后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
高俊华李务荣伍文清许东梅黄宇明王芳
关键词:神经梅毒磁共振成像
以精神症状首发的麻痹性痴呆患者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总结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的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例以精神症状起病的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42~66岁。所有患者均经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测定(TPPA)、梅毒荧光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及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并结合临床症状确诊。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的特点。结果入组20例病人均符合神经梅毒诊断标准,均为慢性起病,首发症状为精神心理及行为异常,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梅毒荧光抗体吸附试验Ig G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阳性,脑电图无特异性表现,头颅磁共振结果多样,其中正常8例,脑室强化信号1例,树胶样肿3例,脑萎缩8例。结论麻痹性痴呆患者首发症状不典型,常被误诊。对以精神症状首发的患者,应常规行血清梅毒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对于头颅磁共振显示与其年龄不符合的脑萎缩,应加强对病史的询问,警惕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可能。
吴雅丽许东梅黄宇明高俊华马小扬伍文清
关键词:梅毒麻痹性痴呆精神症状
脊髓痨19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脊髓痨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脊髓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36~68岁。所有患者均经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TPPA)、梅毒荧光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及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并结合临床症状确诊,给予青霉素治疗。总结脊髓痨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的特点。结果 19例脊髓痨患者均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以双下肢麻木或无力、走路不稳为主要临床表现。体征有双下肢音叉振动觉减退或消失,闭目难立征阳性,双下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和梅毒荧光抗体吸附试验Ig G阳性,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经青霉素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结论脊髓痨患者主要以双下肢症状起病,确诊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青霉素治疗有效。
吴雅丽黄宇明许冬梅伍文清
关键词:脊髓痨神经梅毒
帕罗西汀致老年患者低钠血症被引量:2
2013年
1例67岁男性脑梗死患者因合并抑郁状态给予帕罗西汀20 mg,1次/d口服。5 d后患者出现乏力、情感淡漠、食欲减退。实验室检查:血钠128 mmol/L(服用帕罗西汀前为136 mmol/L)。停用帕罗西汀,改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并给予氯化钠口服。1周后血钠升至134 mmol/L,淡漠及乏力感减轻。1个月后复查,血钠142 mmol/L。
黄宇明秦开宇战寒秋戚燕云许东梅姜美娟薛成莲高俊华张磊
关键词:帕罗西汀抑郁低钠血症
46例神经梅毒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46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0.00±10.78)岁。分为4组:无症状型神经梅毒8例(8/46,17.4%),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未见异常。间质型神经梅毒9例(9/46,19.6%),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2例,急性或陈旧性梗死灶4例,颅内多发皮层异常信号2例,脑膜增强1例。脑实质型神经梅毒28例(28/46,60.9%),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9例,脑萎缩13例,脑积水1例,侧脑室旁缺血灶5例;2例脊髓痨患者头颅及腰椎磁共振检查均正常。梅毒性树胶肿1例(1/46,2.2%),头颅磁共振检查示右侧额叶及右侧小脑结节样强化灶,伴周围水肿。驱梅治疗后复查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结论神经梅毒表现多样,影像学多变,临床中需将梅毒血清学化验作为常规检查以减少误诊几率。
高俊华李务荣伍文清黄宇明许东梅张磊
关键词: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影像学
肝硬化并发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点的区别。方法比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36例肝硬化并发脑出血患者与同期我院收治的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出血部位及临床特点。结果本研究中肝硬化并发脑出血平均出血量低于高血压脑出血平均出血量(P=0.038)。两组患者脑出血部位有显著差异(P<0.001),肝硬化并发脑出血出血部位以脑叶(44.44%)为主,而高血压脑出血多位于基底节区(80.77%)。肝硬化脑出血多部位出血者占16.67%,而本组高血压脑出血中无多部位出血,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与高血压脑出血相比,肝硬化并发脑出血出血量较少,部位以脑叶多见,且亦多发。
薛成莲黄宇明崔志章
关键词:肝硬化脑出血高血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