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上皮
  • 2篇上皮损伤
  • 2篇皮损
  • 2篇皮损伤
  • 2篇胃炎
  • 2篇慢性
  • 2篇病理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特征
  • 1篇性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病变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3篇黄志青
  • 3篇苏红
  • 3篇曾志勇
  • 2篇幸连春
  • 2篇钟英强
  • 2篇黄开红
  • 2篇陈其奎
  • 2篇王凌云
  • 1篇夏忠胜
  • 1篇袁世珍

传媒

  • 2篇新医学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组织病理学分析——附120例报告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分析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的组织学特征。方法:用电子胃镜对确诊的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CSG患者的炎症活动性、慢性炎症、血管病变、上皮损伤、腺体萎缩、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等组织形态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SG病人的黏膜具有急性炎症、慢性炎症、血管病变、上皮损伤,分别高达97.5%(117/ 120)、98.3%(118/120)、95.8%(115/120)、70%(84/120),腺体萎缩、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的发生率约为35%-39.2%,组织学改变均以1级占多数。结论: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病变及上皮损伤是幽门螺杆菌阳性CSG的组织学基础,其慢性黏膜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均以1级为主。
苏红陈其奎钟英强夏忠胜黄开红王凌云幸连春曾志勇黄志青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学上皮损伤腺体萎缩不典型增生肠化生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被引量:4
2006年
为观察慢性糜烂性胃炎(CEG)黏膜病理形态学特征,分析120例CEG患者,发现黏膜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以急、慢性炎症性病变(均为98.33%)、固有层小血管病变(95.83%)及上皮损伤(70.00%)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1-2级的黏膜腺体病变(腺体萎缩、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因此,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固有层小血管病变及上皮损伤是CEG的主要病理形态特征,伴有轻度黏膜腺体病变。
苏红陈其奎钟英强王凌云幸连春曾志勇黄志青
关键词:慢性糜烂性胃炎病理形态学特征炎症性病变血管病变上皮损伤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及其配体CD28定量测定的探讨——附37例报告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80(clusterofdifferentiation80,CD80)及其配体CD28,探讨其在乙肝病毒持续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素双标记抗体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37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实验组)和40名健康成人(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及其配体CD28的表达水平,并作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及其配体CD28的水平(CD3+CD80+分别为0.13±0.02与0.15±0.03,CD8+CD80+分别为0.09±0.01与0.13±0.02,CD3+CD28+分别为50.0±1.7与51.8±1.3,CD4+CD28+分别为25.6±1.9与24.7±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T细胞活化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及其配体CD28结合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可能不是引起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持续感染的主要途径。
苏红黄开红袁世珍曾志勇黄志青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周血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CD80CD28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