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爱平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动机
  • 2篇诗歌
  • 2篇诗话
  • 1篇大学生
  • 1篇学习动机
  • 1篇用语
  • 1篇诗歌创作
  • 1篇诗歌创作理论
  • 1篇诗歌朗诵
  • 1篇诗学
  • 1篇诗学意义
  • 1篇体格
  • 1篇气格
  • 1篇情味
  • 1篇文化
  • 1篇文化渗透
  • 1篇留学
  • 1篇留学生
  • 1篇来华留学
  • 1篇来华留学生

机构

  • 5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黄爱平
  • 1篇孙逊

传媒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杜甫研究学刊
  • 1篇海外华文教育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宋诗话中“格”的复杂意蕴及其诗学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格"作为重要诗学范畴,其地位的确立是在宋代,在此之前,其内涵一般在"格法"层面,宋诗话大大丰富其内涵并启发了后代诗学概念。本文主要讨论"格"在超出形质之上这个层面的内涵,分为两层:一、"格"以单音词出现时,宋诗话常将其与立意、用语等因素一并讨论,格与意相互生成,密不可分,格与意都必须通过语言来传达、建构,格在与语言、立意的相互关系中,它体现在构思中对语言的使用、对结构的安排,但是格不是语言、结构本身,同时也不是诗歌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当"格"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来品评诗歌,它常指诗歌所能传达出一种精神之美,即能摹物之神、达事件之本质、表现人的精神境界,但格又不是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对象神采、事件本质本身。所以格与诗歌的构成要素语言、结构、命意等等密不可分,但是它不等于这些实体要素,而是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形成的气貌、神采。二、当"格"以复合词形式出现时,宋诗话主要使用了"风格/格调"、"气格/格力"、"体格/骨格"三组词,这些词与单音词"格"在意义上有联系,但是在具体使用时各有侧重,并成为明清诗学重要的诗学概念。
黄爱平
关键词:用语格调气格格力体格
论宋诗话中的“味”
2012年
"味"成为中国古代诗学重要的范畴,其渊源悠长,宋诗话在其内涵的丰富上功不可没。本文按以类相从的方法,将宋诗话中的"味"分为两大类:一、以"味"来总评时代或诗人诗风;二、以"味"品评具体诗歌,从理味、情味、境味、物味四个方面来探讨其内涵。此外,本文还探讨"味"与含蓄、平淡、语言等因素的关系,以便更清楚地理解"味"的美学特质:即味是诗歌通过简洁、准确、传神的语言所表达的一种含蓄的沉潜的美,它与平淡、粗俗没有关系,与纯粹的辞藻之美并无太大关联,它体现在语言之外。对读者来说,味是需要反复沉酣体味才能得到的一种美感。
黄爱平孙逊
关键词:情味
来华留学生诗歌朗诵活动中的文化渗透研究
本文以中国南方某高校留学生诗歌朗诵活动中参赛选手的参赛感及对几名参赛同学的三次深度访谈的转写录音为基本数据,对诗歌朗诵活动中的文化渗透进行研究。本文的文化渗透是指留学生通过参与诗歌朗诵活动,对中国文化由未知到感知,由感知...
黄爱平
关键词:诗歌朗诵文化渗透成就动机技术化
文献传递
“集大成”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建构——宋诗话的杜诗接受被引量:1
2023年
“集大成”的杜诗是勾连传统与当代、并指向未来的开放体系。“集大成”是宋诗在唐诗之后可以继续开辟胜景,并在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论前提。杜诗对传统的继承不仅反映诗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是诗歌继续向前发展的不二法门:杜甫在前人“写”的基础上进行“再写”,不仅通过继承延续了诗歌史,同时也建立起诗人的独立身份。但是“集大成”并未突出诗人的主体能动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诗人的主体能动性,这既是宋代注重学问的风气使然,也是诗话作者有意将诗歌创作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果;诗歌创作是在学问之下的运作,天才表现为对传统的融会能力。宋诗话对杜诗“集大成”的接受,既成就了宋诗,也反映了宋诗的某些局限。
黄爱平
关键词:集大成
美国孔子学院大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以美国某孔子学院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在访谈和课内外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美国孔子学院大学生汉语学习以兴趣性内在动机为主,具有美国特点,利于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不同学生学习汉语的目标、重点不一致,需要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汉语学习的困难主要来自汉字与读音,美国学生认为汉字的形音义是三个各自独立的体系,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汉语教学需要设置汉语概论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汉字是一个有机系统的认知观念;汉语学习使学生对汉语及中国的认知从浅层、片面走向深入、全面,从情感上对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及人民有亲切感,这不仅与汉语本身的魅力有关,也与汉语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等因素有关。
黄爱平
关键词:学习动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