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湘萍

作品数:34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2篇文学
  • 5篇文化
  • 4篇台湾文学
  • 4篇文学研究
  • 3篇学史
  • 3篇作家
  • 3篇文学史
  • 3篇小说
  • 3篇冷战
  • 2篇叙事
  • 2篇意识形态
  • 2篇人文学
  • 2篇社会
  • 2篇身份
  • 2篇台湾作家
  • 2篇文化研究
  • 2篇文艺
  • 2篇华人文学
  • 2篇华文文学
  • 2篇纪录片

机构

  • 33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福建社会科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33篇黎湘萍
  • 2篇李娜
  • 1篇陶子
  • 1篇靳大成
  • 1篇孙歌
  • 1篇彭亚非
  • 1篇陈美霞
  • 1篇刘平
  • 1篇李晨
  • 1篇黄纪苏
  • 1篇杨早
  • 1篇钱竞

传媒

  • 6篇华文文学
  • 4篇文学评论
  • 3篇世界华文文学...
  • 2篇河北学刊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学术评论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南方文坛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台湾研究集刊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广西右江民族...
  • 1篇百色学院学报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励耘学刊
  • 1篇第十三届世界...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91
  • 1篇1989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新文学作家视野中的台湾文学被引量:2
2007年
20世纪20年代,以张我军为代表的台湾知识分子抱着文化朝圣的愿望最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界,并将大陆新文学运动之风引向台湾,但台湾文学却由于当时台湾的日治身份而并未被中国新文学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界所重视。这种现象持续到30年代,台湾文学依旧被当作“外国文学”引介。直到40年代中后期,台湾光复前后,《文艺春秋》的主编范泉始在刊物中集中介绍台湾文学,将台湾文学拉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之中。本文力图梳理这种微秒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李晨黎湘萍
关键词:台湾文学张我军《文艺春秋》
从“信仰”到“研究”
1996年
从“信仰”到“研究”黎湘萍近期理论批评和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自80年代以来,理论界和学界都在这上面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从异化问题和人道主义的讨论,到“方法热”、“观念热”、到所谓“语言学转向”问题的研讨,以致90年代后人文精神与后现...
黎湘萍
关键词:信仰知识谱系语境学术研究文学研究
文学知识的制度化与精英秩序的建立
2006年
现代文学如何被知识化、经典化和制度化,并由此构建起新的精英秩序,形成新的文学传统,使之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从现代文学知识的制度化过程,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制度”的“非本质主义”的特征,它恰揭示了新文学经典和精英秩序的历史性与建构性。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的角度,梳理19世纪末以来新文学知识的经典化、制度化和现代精英秩序的形成之间的关系,从而尝试把“现代性”问题置于“制度”层面进行批判性的反省。
黎湘萍
关键词:文学现代性制度化
重返心灵的故乡──重读陈映真近年作品并论其新作《归乡》被引量:6
2000年
黎湘萍
关键词:文学研究小说
“杨逵问题”:殖民地意识及其起源被引量:11
2004年
“杨逵问题”不止是一个“文学”的问题,而且是“文化”、“民族”、“社会”和“阶级”的问题。其中,“殖民地意识”是“杨逵问题”的核心部分。“殖民地意识”是近现代作家区别于古典作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特色。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最鲜明的、自觉的“殖民地意识”的,首推台湾作家。日据时代台湾作家的“殖民地意识”促使其“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发生分裂与冲突,这种分裂与冲突当然只有从殖民地的基本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入手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从文学的角度看,“殖民地意识”非常直接地影响到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理念。有自觉的“殖民地意识”和没有“殖民地意识”两者之间所产生的文学形态有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正是以赖和、杨逵为代表的“抵抗”的文学和殖民主义者“皇民文学”之间的差异。“殖民地意识”的萌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分析这个过程,有助于理解被压迫民族和阶级的意识与殖民地的特殊“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黎湘萍
关键词:文学
阅读陈映真是对“人”及其世界的探索被引量:2
2017年
陈映真先生在"沉默"了十年之后,于2016年11月22日因病往生。阅读、讨论陈映真在其写作中提出的文学、思想、社会、两岸、东亚、世界诸问题,是一个既旧又新的问题,因为这阅读、讨论既是从个人出发的,但又似乎从来都不是仅仅关于个人的问题的。陈映真的文学、思想、文化论述以及社会改革理念和政治实践,来自那个时代,也超越了那个时代。只有读过陈映真创办的《人间》,才能真正了解陈映真和他深深爱着的台湾的土地与人民。于笔者而言,阅读陈映真就是一个"探索人"的过程:探索人的信仰、人的希望、人的爱,探索"陈映真这个人",也是自我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
黎湘萍
台湾光复初期公共领域的建立与文学的位置:1945~1949被引量:1
2013年
光复以后的台湾,经历了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历史转折期(1945~1949)。短短的四年时间,几乎把台湾人自明郑以来将近四百年的历史记忆都重新唤醒。语言、文化、族群、政治等的认同,在经历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之后,面对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政治环境,成了新的问题。这个时期介于政治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公共领域——由各种公营和私营媒体构成的舆论空间——大部分是由台湾本省籍知识者和来自大陆的知识者来共同建立的,而文学者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讨论光复初期公共领域建立过程中文学的位置问题,即文学者如何参与了光复初期重构历史记忆、"解殖"、处理认同危机等重大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对战后公民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却因两个极具震撼性的事变而中断:二二八事变和国共内战。这两次事变,导致了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传统的中断和戒严法的实施,在两岸被迫纳入世界性的冷战结构之后,更使战后初期的公共领域夭折。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解严之前的台湾文学性格,似乎都与这一"公共领域"的毁灭有关。
黎湘萍
关键词:公共领域台湾光复初期
时间与叙述——观察“殖民地”文学的一种方法被引量:1
2014年
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叙述"?不是本文追问的问题,却是本文观察台湾日据时代、香港和澳门地区文学"殖民经验"的一种方法。叙述本身既是一个时间的过程(自我的时间),也是对过去时间(历史,或他者的时间)的呈现和意识。每一种叙述,都是不同时间的重迭,当叙述开始时,这两者的时间(自我的时间与他者的时间)即处于相互交集的状态。台、港、澳这三个空间的相似处,是它们都曾从原来的"时间"脉络中被切割出去,进入"他者"的"时间"之中,并从此在"他者"的"时间"中展开另外一条叙述与构建"自我"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他者"融入了"自我","自我"包含着"他者"。新质的东西混杂着旧的因素,不可变的东西蕴藏在可变的东西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殖民经验"。它被充分地表现于这些地区的文学之中,构成了"海洋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人面向海洋、对外交流的先锋。这些文学作品,记载着"海洋中国"在"时间"转换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政治与文化冲突或融合的记忆和梦想。
黎湘萍
族群、文化身份与华人文学——以台湾香港澳门文学史的撰述为例被引量:16
2004年
在清理大陆的台港、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 ,讨论与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关的理论、学术和方法问题。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是对以往一些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回顾、清理 ;其二是讨论我个人觉得可以展开的一些问题 ,譬如“华人文学”这个概念的有效性、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互动关系及其可以提供的一些资源和视野等。
黎湘萍
关键词:族群文化身份华人文学
从边缘返回中心被引量:3
1999年
黎湘萍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化文化形态中国文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