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晓妮

作品数:15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诗歌
  • 3篇大学生
  • 3篇大学生职业
  • 3篇新诗
  • 2篇审美
  • 2篇生命
  • 2篇生命体
  • 2篇生命体验
  • 2篇生涯
  • 2篇生涯规划
  • 2篇就业
  • 2篇辅导
  • 2篇艾青诗
  • 2篇艾青诗歌
  • 1篇大学生就业
  • 1篇大学生职业发...
  • 1篇大学生职业发...
  • 1篇大学生职业指...
  • 1篇大众化
  • 1篇大众化研究

机构

  • 10篇重庆工商大学
  • 5篇四川大学
  • 5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5篇丁晓妮
  • 1篇李晓勤

传媒

  • 2篇宁波教育学院...
  • 2篇临沂大学学报
  • 1篇黔南民族师范...
  • 1篇四川教育学院...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太原大学教育...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励耘学刊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歌”语词使用与20世纪20年代新诗的探索
2015年
本文的中心议题,是探讨“诗歌”一词使用背后的意义以及与之有关的新诗发展方向,围绕“诗歌”在新诗产生之初至20世纪20年代的被使用来展开。首先列述“诗歌”一词被使用的情况,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探析使用原因的分歧与共同点。“诗歌”被使用背后的主张是:创作新诗应该即兴而发;以民歌为参考向民歌学习;新诗应入乐歌唱;新诗的即兴而发,可以直陈诗情,获得不同于古典诗歌的新的审美模式;向民歌学习的“民众化”在20世纪20年代没有成功;诗与音乐各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诗不必人乐歌唱。最后讨论,新诗音律的实践:胡适倡导“自然的音节”,郭沫若的“内在律”,新月派创新诗格律的努力。
丁晓妮
关键词:新诗格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被引量:5
2013年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要遵循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和课程建设内部规律,结合高校现有条件和大学生学习特点,其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群、丰富教学形式、打造梯队式师资队伍、搭建全程化网络服务平台、完善课程考核和评价机制。
丁晓妮李晓勤李江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改革
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被引量:2
2006年
本论文探讨了鲁迅的“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主张,这一主张看似反时代潮流而行,其实背后大有深义。在鲁迅看来,倡导破除迷信者完全没有自我,没有信仰,其政令只为顺从朝廷,或服从多数人的权威,对民众没有丝毫的同情心,故而首当去之。“破迷信”是统治阶级治心传统的变相再现。从长远看,宗教信仰和民众的“白心”、“神思”可以激发创造力,以促进科学发展;从短期看,“迷信”是民众的精神寄托和安慰,鲁迅对之表示的同情是极富现代意味的。鲁迅对担当了启蒙责任的精英分子的素质表示质疑;鲁迅反对以外在的观点强加于人的“观念启蒙”,他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尚同的思维模式,认为启蒙是唤起民众的主观创造性,表明了鲁迅坚决的个人主义立场。
丁晓妮
关键词:宗教启蒙
谈现代诗的模糊性阅读
2007年
读诗最重要的是感受。文章谈模糊性阅读意在提倡一种纯心灵的阅读方式,特别是初次阅读,不以理智介入思考分析,纯以心灵感受诗的内在情感、情绪、气氛,和与诗人人生经历紧密相连的生命体验。对于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中西方诗歌,模糊性阅读所获得的心灵感受是深层解析的基础,和最终要回归的本原。只有通过模糊性阅读,才能真正把握诗质。
丁晓妮
关键词:生命体验
“动”的精神与艾青诗歌的审美开拓
2018年
"动"的精神是艾青诗歌的重要特质,来自于诗人燃烧的生命体验。大量动词、动感画面、情绪转换、动感意象构成"动"的精神之表征。自由诗体、省略标点和押韵、大量排比句等形式结合无间,创造出全新的"动感"审美。"动"的审美体验,完全区别于古典诗歌的静态审美,也以其抒情主体的独立个性,与古典豪放派诗歌有着内在区别。"动"的精神,根源于社会格局变动、异域和都市生活体验,更在于发现生命本体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人与世界的全新关系和全新发现。"动"的精神,构成了现代新诗在诗学和美学意义上的开拓。
丁晓妮
关键词:生命体验抒情主体
1930年代前期的歌谣与诗人的“大众化”研究
2017年
1930年代的诗歌大众化运动,始终围绕着"歌谣"这一关键词展开。诗人们借鉴歌谣的形式,创造贴近大众的诗歌。革命宣传干部重视收集民间歌谣,把革命思想写入歌谣,起到发动群众的效果。歌谣实践促进了新诗现实主义题材的发展。在学习歌谣、仿制歌谣的实践中,诗人通过否定诗人身份和以往艺术追求来完成自我定位的转变,并成为下一个十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先导。
丁晓妮
关键词:歌谣大众化诗歌
《兰亭序》之“妍”与晋代审美倾向
2007年
"妍"作为艺术术语和审美范畴的出现和使用自晋代始,其内涵是外在的形式的秀丽、精美、和婉,与媸相对,又有纯美完美之意。晋代是书法史上的高峰。王羲之传世作品《兰亭序》无论整体还是细节都体现了"妍"的风格。兰亭之妍与王羲之的师承有关,更重要的是受惠于地域特征,文风转变和社会风气。《兰亭序》纯美完美的艺术成就,则与晋代对艺术的自觉追求有关。
丁晓妮
关键词:《兰亭序》审美趋向艺术自觉
学术的突破与历史的观念——评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
2016年
关于“民国文学”的讨论和研究实践,自陈福康教授、张福贵教授提出以来,近年伴随着李怡、张中良等诸位教授的大力推动而渐趋成形,参与者众,研究成果蔚然可观。李怡的《作为方法的“民国”》(以下简称《作为》)一书,可说是对这一研究理路的全面阐释。
丁晓妮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福贵张道藩
波德莱尔《巴黎风貌》组诗的感官美学与现代性反思
2016年
诗集《恶之花》中的组诗《巴黎风貌》,最能代表诗人波德莱尔对都市世界的观感与体验,敏锐地捕捉了现代文明的缺陷与都市病,通过兼及巴黎都市从整体宏观到具体标志微观的空间书写,从丑陋的事物中开掘新的审美意象,对乌托邦的美好世界、人的现实沉沦及都市病予以诗意呈现,展示出色彩浓丽的都市画面,既在参与都市生活的诗意书写中获得了审美超越,又开启了诗歌的"空间书写",是波德莱尔现代性观念的诠释,创造了一种新的与现代性相联系的"瞬间体验"审美范式,达成了对都市现实和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审美超越。
丁晓妮
关键词:波德莱尔
论艾青诗歌中个人意志与群体情感的融合
2019年
在1930年代诗坛,艾青非常罕见地既保持了强烈个人意志,又成功地抒发出群体情感。原因在于:首先,艾青的书写对象与时代高度吻合,通过对书写对象的"本体关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丰富呈现,使得诗歌避免流于口号化和抽象化,获得了坚实的现实品质;其次是对自我和世界的发现,"高峰体验"使作品更为博大、宽广,突破现实功利层面,获得超越时代的普遍适应性;再次,童年创伤所形成的受难情结,使诗人与受难的国家国民产生深刻共情,因此能够成功地抒发群体情感。
丁晓妮
关键词:个人意志共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