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昆龙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大迎角
  • 4篇迎角
  • 4篇风洞
  • 3篇战斗机
  • 2篇电热
  • 2篇天平
  • 2篇气动
  • 2篇转捩
  • 2篇减阻
  • 2篇分离涡
  • 2篇风洞试验
  • 2篇高速风洞
  • 2篇边界层
  • 2篇边界层转捩
  • 2篇除冰
  • 1篇等效风荷载
  • 1篇电热除冰
  • 1篇顶点
  • 1篇对称体
  • 1篇旋成体

机构

  • 11篇中国空气动力...
  • 6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作者

  • 13篇于昆龙
  • 3篇肖春华
  • 3篇黄勇
  • 2篇祝明红
  • 2篇金玲
  • 2篇张陈安
  • 2篇叶正寅
  • 2篇畅利侠
  • 2篇钱丰学
  • 2篇林学东
  • 2篇何彬华
  • 1篇桂业伟
  • 1篇姜裕标
  • 1篇马护生
  • 1篇王卫华
  • 1篇李明
  • 1篇黄汉杰
  • 1篇王万波
  • 1篇唐乔乔
  • 1篇张鑫

传媒

  • 3篇实验流体力学
  • 2篇航空动力学报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空气动力学学...
  • 1篇航空学报
  • 1篇航空计算技术
  • 1篇航空工程进展
  • 1篇第二届近代实...
  • 1篇全国空气动力...
  • 1篇第十届全国流...

年份

  • 4篇2018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四管自立式钢烟囱的风荷载被引量:5
2011年
为了解烟囱风荷载的分布特性,将风洞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对高240 m新型四管自立式钢烟囱的风荷载进行研究.采用大尺度刚性物理模型,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的8 m×6 m风洞工业试验段边界层流场中,完成大尺度刚性模型表面压力测量风洞试验.试验获得了结构风压及体型系数分布基本规律,依据我国规范的惯性风荷载法及国外的阵风荷载因子法,计算了等效风荷载及风振系数.结果表明,结构各柱体剖面压力系数沿高度分布规律近似,但柱体间相互干扰效应明显,在风向角为60°时,整体体型系数最大,最大值为0.663,顺风向等效风荷载与平均风荷载相当.
于昆龙王卫华黄汉杰范振中
关键词:钢烟囱风压分布等效风荷载风振系数
基于柱状粗糙元的边界层人工转捩试验研究被引量:19
2006年
为提高风洞试验模型边界层转捩模拟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取代沿用多年的基于金刚砂粗糙带的转捩模拟方法,本文针对GBM-04A战斗机标模,确定了柱式转捩带的技术参数、制作方法和粗糙元配方,采用全模型测力和表面升华法对边界层转捩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GBM-04A标模而言,粗糙元的最佳高度为h=0.09~0.11mm,在此范围选择粗糙元高度,不仅可以在模型上得到满意的人工转捩效果,而且不产生附加阻力;柱式转捩带具有传统金刚砂粗糙带不可比拟的显著优点,适合在高速风洞试验中推广应用。
黄勇钱丰学于昆龙何彬华畅利侠林学东
关键词:风洞试验高速风洞边界层转捩
旋成体大迎角侧向力的控制方法计算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提出了运用充气气囊控制旋成体大迎角非对称分离涡的思路,并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模拟了不同形状充气气囊作用下的流场,得到了充气气囊形状对旋成体侧向力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充气气囊完全可以形成期望的流动干扰,为飞行器大迎角侧向力的控制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于昆龙叶正寅张陈安
关键词:分离涡大迎角
一维和二维电热除冰相变传热特性的参数影响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基于飞机电热除冰过程冰层融化的特征,开展了一维和二维电热除冰相变传热特性数值计算研究和参数影响分析,重点考虑了加热模式、冷却时间、加热功率和加热单元间隔等参数对冰层相变传热的影响。采用了基于焓-多孔介质方法的热焓模型,将计算区域看作是包括多层材料和冰、水及其混合区的多孔介质,采用了结构化网格拓扑结构对计算区域进行划分,采用了有限体积方法对控制方程组进行离散,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获得混合区的物性参数,耦合能量方程和液态水体积分数公式,迭代求解了计算域的温度分布,获得了不同材料间界面温度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冰-保护层界面的温度变化。基于二维电热除冰模型的冰-保护层界面温度不均匀特征,提出了耦合考虑冰-保护层界面热点和冷点温度的冰脱落温度判断准则。研究表明:高功率的周期性加热模式要优于低功率的连续性加热模式,采用合理的冷却时间和加热功率,可获得更低的能量消耗和更好的除冰效果。合理设置加热单元间隔可以提高周期性的除冰效率,但也会形成冷点和热点,造成冰-保护层界面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冰-保护层界面的冷点类似于锚点,即使此刻热点的冰已经融化,整个冰层也无法脱落和剥离。因此,冰脱落的判断要耦合考虑界面热点和冷点的温度特征。
肖春华于昆龙桂业伟唐乔乔
关键词:电热除冰相变传热
脉冲吹气对无缝襟翼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只有采用足够小的能量输入,获取更大的空气动力收益后,主动流动控制才有可能在真实飞机上获得更广泛的应用。脉冲吹气比定常吹气所需能量更少,控制效果更好,在改善翼型气动性能上得到广泛的研究。数值模拟了脉冲频率、占空比、动量系数等参数对无缝襟翼翼型升阻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脉冲频率接近于涡脱落频率时增升效果最好,当脉冲频率小于涡脱落频率时,阻力增加,当脉冲频率为涡脱落频率2倍时,阻力减小最多;动量系数较小时,占空比越小,冲击效应越强,增升效果越好;动量系数小于临界动量系数时,脉冲吹气增升效果优于定常吹气,当动量系数大于临界动量系数时,脉冲吹气控制效果低于定常吹气。研究脉冲吹气参数对翼型性能的影响规律,对采用周期性激励增升减阻、舵面增效的飞行器设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王万波姜裕标黄勇于昆龙张鑫
关键词:减阻
FL-24风洞埋入式进气道试验技术被引量:8
2008年
采用中压引射和经过校准的文氏流量计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埋入式进气道的捕获流量和流量测量精度,成功地在FL-24风洞中建立了埋入式进气道试验技术。风洞试验表明:整个试验系统设计合理,流量测量精度达到了0.5%以内。
樊建超华杰于昆龙胡洪学
关键词:进气道总压恢复
结冰环境下结冰/除冰过程的气动参数测量实验技术被引量:4
2018年
采用结冰风洞实验方法,在0.3m×0.2m结冰风洞第二实验段对圆柱模型的结冰/除冰过程进行了气动参数测量实验。建立了电加热圆柱模型和适合低温高湿环境的五分量外式微量天平,获得了结冰气象环境下圆柱模型结冰/除冰过程的气动力/力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喷雾对载荷和动压的影响可以忽略,单位时间内模型受到喷雾的最大水平力、最大动压增量分别为0.6%和0.2%。基于结冰风洞低温高湿环境的测力实验技术可以捕捉结冰/除冰过程的气动力/力矩变化。结冰过程中,圆柱模型阻力系数随时间不断增大,呈现出近似线性增长趋势,而升力系数、俯仰力矩系数、偏航力矩系数、滚转力矩系数的变化可忽略不计。除冰过程中,前缘冰壳滑动改变了姿态,会造成阻力系数、偏航力矩系数、滚转力矩系数等迅速变化,其对气动性能的影响难以预测。
肖春华于昆龙陈辅政李明
关键词:结冰风洞除冰电热圆柱气动参数天平
轴对称体入水超空泡形态的高速摄像测量研究
针对高速运动体入水超空泡的形成问题,采用高速摄像测量方法,对尖头、圆头、平头三种典型头部外形的轴对称体入水超空泡形态、减阻特性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研究轴对称体入水超空泡的实验装置。然后,采用高速摄像测量方法对...
肖春华于昆龙姜裕标陈辅政李征初胡站伟
关键词:轴对称体入水超空泡减阻
文献传递
柱状粗糙元及升华法在高速边界层转捩试验中的应用
为提高风洞试验模型边界层转捩模拟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取代沿用多年的基于金刚砂粗糙带的转捩模拟方法,本文针对GBM-04A战斗机标模,确定了柱式转捩带的技术参数、制作方法和粗糙元配方,采用全模型测力和表面升华法...
黄勇钱丰学于昆龙何彬华畅利侠林学东
关键词:风洞试验高速风洞边界层转捩
文献传递
BCL-30000全自动无砝码自补偿天平校准系统及不确定度分析
该文介绍了BCL-30000全自动无砝码自补偿平校准系统构成、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论述了校准系统的主要技术难点和所采取的关键技术措施,分析和评定了校准系统各元不确定度,对校准系统性能的考核测试做了说明,对天珠校准结果和风...
马护生于昆龙
关键词:天平校准系统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