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奇瑾

作品数:45 被引量:56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4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玉米
  • 10篇夏玉米
  • 9篇气候
  • 7篇湿地
  • 7篇华北平原
  • 5篇增雨
  • 5篇气候变化
  • 5篇热通量
  • 4篇水热通量
  • 3篇时空变化特征
  • 3篇适宜性
  • 3篇通量
  • 3篇通量计算
  • 3篇气候适宜性
  • 3篇群落
  • 3篇热害
  • 3篇人工影响天气
  • 3篇最大熵
  • 3篇最大熵模型
  • 3篇芦苇群落

机构

  • 23篇中国气象科学...
  • 19篇中国农业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植...
  • 1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3篇中国气象局沈...
  • 8篇四川省人工影...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辽宁省气象服...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湖南省气象科...
  • 1篇北京市人工影...
  • 1篇北京辰安信息...

作者

  • 45篇何奇瑾
  • 25篇周广胜
  • 7篇胡琦
  • 7篇潘学标
  • 6篇王维佳
  • 6篇周莉
  • 5篇李荣平
  • 5篇刘东升
  • 4篇黄彬香
  • 4篇王云龙
  • 3篇隋兴华
  • 3篇刘建西
  • 3篇迟道才
  • 3篇于文颖
  • 3篇张世林
  • 3篇刘晓璐
  • 3篇胡莉婷
  • 2篇张果
  • 2篇孙林生
  • 2篇明惠青

传媒

  • 6篇生态学报
  • 5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61-2014年华北平原二十四节气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通过推算历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时间,利用华北地区63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每个节气期间平均气温、最高/低气温、≥0℃积温的线性变化趋势;基于春分、秋分日计算分析研究区各站点无霜期的终/始日与春分/秋分日差值和无霜期≥0℃积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最高为大、小暑节气,最低为小、大寒节气。无霜期由北向南递增,终霜日平均发生在春分节气,沿纬度方向由南向北推迟,初霜日平均发生在霜降节气,沿纬度方向由南向北提前。1961-2014年华北地区二十四节气内热量资源(气温、≥0℃积温)均呈现上升趋势,冬春季的节气升温幅度大于夏秋季。雨水节气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增幅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大,分别为0.63、0.74和0.53℃·10a^(-1)。最低气温增幅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对气候增暖的贡献较大。近54a来研究区无霜期内≥0℃积温平均增加442.8℃·d。气候变暖同时延长了华北地区的无霜期,研究区无霜期气候倾向率平均为3.9d·10a^(-1),该变化由初/终霜日的变化共同作用引起,且春季终霜日提前(气候倾向率为2.1d·10a^(-1))比秋季初霜日推迟(气候倾向率为1.9d·10a^(-1))更明显。
董蓓胡琦潘学标何奇瑾姜会飞乔宇王潇潇魏培赵海涵张熙庭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气温积温无霜期
我国春玉米潜在种植分布区的气候适宜性被引量:46
2012年
根据中国气象局216个春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与1971—2000年10 km×10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资料,基于全国区域和年尺度筛选出了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指标,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春玉米潜在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关系模型,研究了影响我国春玉米潜在种植分布区的主导气候因子及其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影响我国春玉米潜在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10℃积温、≥10℃的天数、最热月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年降水、湿润指数和气温年较差;结合春玉米存在概率,将我国春玉米潜在种植分布区划分成4个等级:气候不适宜区、次适宜区、适宜区和最适宜区,给出了各气候适宜区的气候特征。选取作物在待预测地区的存在概率这一综合反映各主导气候因子影响的指标来划分作物潜在种植分布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进行气候区划,从而可为制定玉米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何奇瑾周广胜
关键词:春玉米气候适宜性
飞机作业区域降水转化率特征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79个气象台站30年的地面水汽压资料,计算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结合各站地面降水资料,计算了四川省飞机作业区域的降水转化率,分析了降水转化率的特征及其与雨日的关系。结果表明,飞机作业各区域降水转化率都不高,降水转化率最小的区全年平均7.34%,最大的区全年平均12.29%,实际降水量占空中水汽总含量比例都很小,空中水资源开发前景广阔。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分布明显不均匀,各气象台站间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明显,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降水转化率和雨日相关系数为0.571 58。降水转化率和大到暴雨日呈线性增长关系,相关系数为0.825 02。
王维佳周嵬何奇瑾刘东升刘建西
关键词:飞机增雨降水转化率大气可降水量雨日
东北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日蒸散发模型的适用性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为准确估算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内的蒸散发量,本研究基于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2007—2008年涡度相关系统的春玉米蒸散发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等量化指标,结合线性加权和法,综合评价了6种日尺度蒸散发模型(组合法:FAO 56-Penman-Monteith;温度法:Hargreaves-Samani、Blaney-Criddle;辐射法:Makkink、Jensen-Haise、Priestley-Taylor)在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内蒸散发平均日动态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生长季内日蒸散发量峰值出现在花粒期初;2)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反映了其稀疏程度导致的覆盖度差异对蒸散发的影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PriestleyTaylor模型外,基于辐射法模型的模拟效果整体优于组合法和温度法模型;3)苗期的修正Blaney-Cridele模型、花粒期的修正Makkink模型以及穗期的原始Jensen-Haise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为东北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日蒸散发量的准确估算提供参考。
吴东何奇瑾潘志华周广胜董智强韩国琳张婧婷赵慧黄蕾潘宇鹰王佳琳樊栋樑
关键词:春玉米蒸散发生育阶段
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生殖生长期对气候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响应被引量:1
2023年
作物生殖生长期长度与作物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为深入探究作物生殖生长期长度(re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lengths,RGLs)对气候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响应,基于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生殖生长期和气象数据,量化不同RGLs (孕穗期—抽穗期(booting to heading,BDHD)、抽穗期—乳熟期(heading to milking,HDMS)、乳熟期—成熟期(milking to maturity,MSMD)和孕穗期—成熟期(booting to maturity,BDMD))对平均温度(mean temperature,TEM)、累积降水量(cumulative precipitation,PRE)和累积日照时数(cumulative sunshine duration,SSD)的敏感性,并分离气候变化和技术进步对不同RGLs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BDMD呈延长趋势(0.24d a^(–1)),其中,HDMS延长趋势最明显(0.16 d a^(–1))。气候因子中高温和寡照不利于单季稻不同RGLs延长,其中,TEM对BDHD、HDMS和MSMD变化趋势的平均相对贡献分别为–50.0%、–50.7%和–21.9%,SSD对BDHD、HDMS和MSMD变化趋势的平均相对贡献分别为–47.2%、–48.7%和–67.6%。技术进步弥补了气候变化对不同RGLs变化趋势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可能是当前单季稻稳产高产和趋利避害的主要手段,未来可以采用较长生殖生长期和耐热性品种来适应持续的气候变化。
刘二华周广胜武炳义宋艳玲何奇瑾何奇瑾周梦子
关键词:单季稻气候变化生殖生长期技术进步
盘锦芦苇湿地空气动力学参数动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6
2008年
应用盘锦芦苇生态系统观测场的涡动相关通量和小气候梯度系统的观测资料,采用涡动相关与小气候梯度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了研究区芦苇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估算芦苇湿地的空气动力学参数;芦苇湿地零平面位移(d)和粗糙度(z0)的季节变化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曲线变化.z0和d均在9月达到最大,分别为0.24和1.85m;12月达最小,分别为0.03和0.02m.芦苇湿地z0和d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株高(h)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d随h的增加而线性增加,z0与h呈二次曲线关系.d/h和z0/h均与LAI呈幂函数关系,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78.
何奇瑾周广胜周莉王云龙
关键词:湿地粗糙度叶面积指数
盘锦芦苇湿地空气动力学参数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应用盘锦芦苇生态系统观测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系统和小气候梯度系统的观测资料,估算了芦苇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参数,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芦苇湿地零平面位移d和粗糙度Z0的季节变化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曲线变化规律。Z0和d均在9月达到最大,分别为0.24 m和1.85 m;12月达到最小,分别为0.03 m和0.02 m。芦苇湿地的Z0和d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叶面积指数(LAI)、株高(h)及风速的影响。d随h的增加而单调增加,Z0随着h的变化遵循二次曲线,d/h、Z0/h与LAI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78。研究亦表明,大气稳定度和风向也对d和Z0有一定的影响。
何奇瑾周广胜周莉王云龙
关键词:盘锦湿地粗糙度叶面积指数影响因素
盘锦芦苇湿地水热通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0
2006年
利用2005年7月盘锦芦苇湿地生长旺季的小气候梯度系统30 min观测资料和开放式涡动相关系统10Hz原始观测资料,比较并分析了廓线法、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与涡动相关法计算的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结果表明:廓线法与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的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与涡动相关法得到的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是涡动相关法存在能量不平衡。分析盘锦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日变化发现,能量平衡各分量基本上以正午为中心,呈倒“U”型分布。用波文比法计算得到的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日感热通量最大值为164.25 W.m-2,日潜热通量最大值为294.18 W.m-2。降雨之后,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都有所增加,尤其是潜热通量增加显著,且峰值出现时间提前。
何奇瑾周广胜周莉王云龙
关键词:芦苇微气象水热通量涡动相关法
地表反照率动态参数化对陆-气通量模拟的影响:以东北玉米农田为例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考虑了生物因子(叶面积指数)和环境因子(太阳高度角、表层土壤湿度)影响的地表反照率α动态参数化方案对BATS1e模型进行改进,基于2008年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通量、气象及生物因子的连续观测资料,研究α动态参数化对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通量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α动态参数化方案后,模型实现了地表反照率α的日、季动态模拟,模型效率系数提高0.65,误差明显减小,使陆-气通量交换热力作用的模拟准确性有所提高,其中,净入射短波辐射模拟改进最为明显,全年改进量为81772kJ/m2,占年总辐射的1.7%;表层土壤温度的年均改进量为0.62K,多数月份的改进量在1K以上。另外,模型改进实现了叶面积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等决定下垫面性质各参数的动态变化,使各种通量交换过程更接近于实际,感热和潜热模拟的模型效率系数分别提高0.516和0.1,模拟值对实测值的解释能力在生长季分别提高6%和9%,大于非生长季。
蔡福周广胜明惠青李荣平张果何奇瑾段居琦
关键词:地表反照率玉米农田
基于光谱混合分解的果园扩张特征与种植适宜性研究
2023年
以果园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其在获得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果园扩张及其演变特征研究,是助力果园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苹果主产区栖霞市、莱阳市以及海阳市为研究区,基于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方法提取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1998—2019年研究区果园种植面积变化情况,并结合扩张强度、扩张速率以及景观格局指数探析了当地果园扩张演变特征及其规律,进而通过种植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3个研究区果园种植适宜性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研究区果园呈持续扩张趋势,且明显分为快速扩张(1998—2010年)和平稳扩张(2010—2019年)两个阶段,其果园分别扩张409.25、684.71 km^(2);此外,约68.11%的果园扩张发生在北部栖霞市,这使当地形成以果园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1998—2019年间,果园扩张主要来源为林地和耕地,其贡献率分别约为23.55%和55.52%;其中,一熟作物为主要耕地来源,其果园扩张贡献率高达42.51%,而裸地贡献率最低。2010年以后,研究区果园扩张由“填充式”转为“零散式”扩张,果园结构聚集度下降,破碎度增大;此外,果园扩张主要优先发生在高海拔以及山地,优先扩张区具有充足的气候资源与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利于苹果树生长发育。果园扩张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受海拔、坡度以及农村劳动力等因素的限制,逐渐向地形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扩张,可能造成果园收支不平衡现象和较大的潜在水土环境风险,当地政府应予以重视,并进一步加以控制。栖霞市的果园种植区整体种植适宜性较高,果园生长发育外部环境良好,尤其是气候条件;受土壤条件影响,莱阳市与海阳市果树种植区外部投入量相对较大。
肖潇刘明何奇瑾胡起源高翔伦飞
关键词:时空演变特征景观格局指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