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寻阳

作品数:95 被引量:1,046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5篇农业科学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60篇土壤
  • 21篇微生物
  • 20篇有机碳
  • 15篇植被
  • 15篇峰丛
  • 15篇峰丛洼地
  • 11篇土壤微生物
  • 10篇典型土壤
  • 10篇石灰土
  • 9篇土地利用
  • 9篇土壤有机
  • 9篇土壤有机碳
  • 9篇菌根
  • 9篇菌根真菌
  • 9篇喀斯特峰丛洼...
  • 8篇有机碳矿化
  • 8篇碳矿化
  • 8篇桂西北
  • 8篇红壤
  • 7篇喀斯特地区

机构

  • 90篇中国科学院亚...
  • 58篇中国科学院
  • 25篇广西师范大学
  • 18篇中国科学院研...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湖南农业大学
  • 9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贵州大学
  • 3篇广西科技大学
  • 2篇武夷学院
  • 2篇广西科技师范...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95篇何寻阳
  • 59篇苏以荣
  • 35篇陈香碧
  • 26篇王克林
  • 17篇张伟
  • 14篇胡乐宁
  • 13篇梁月明
  • 12篇张伟
  • 11篇冯书珍
  • 11篇胡亚军
  • 10篇黎蕾
  • 9篇陈洪松
  • 7篇吴金水
  • 7篇李杨
  • 6篇邱虎森
  • 6篇葛云辉
  • 5篇魏亚伟
  • 5篇肖伟
  • 4篇刘坤平
  • 4篇张笑楠

传媒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9篇生态学报
  • 9篇环境科学
  • 7篇生态学杂志
  • 6篇农业现代化研...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土壤通报
  • 3篇中国岩溶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土壤学报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桂林工学院学...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12篇2012
  • 8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壤丘陵区水田和旱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矿化对水分的响应被引量:10
2014年
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典型水田和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向土壤中添加Hc标记稻草,培养30d后,提取-9原位土壤中结构相似的Hc可溶性有机碳(DOC);将HC.DOC加入水田和旱地土壤中,并设置45%、60%、75%、90%和105%田间持水量(WHC)5个水分梯度,在标准状态下(25℃)培养100d,监测^14C—DOC在土壤中的矿化过程.结果表明:培养100d后,两种土壤中28.7%~61.4%的标记DOC被矿化为CO2,且5个水分条件下,水田土壤DOC的矿化率均显著高干旱地,这主要是由于水田土壤DOC的结构组成比旱地土壤更简单.好气条件(56%~75%WHC)有利于两种土壤DOC的分解,淹水条件(105%WHC)则有利于DOC的积累.土壤处于好气条件(45%~90%WHC)时,DOC的生物可分解率及易分解态所占比例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100d内,水田和旱地易分解态DOC分别占其累积矿化量的80.5%~91.1%和66.3%-72.4%,说明DOC的生物可分解率主要由其易分解态组分所占比例决定.
陈香碧王嫒华胡乐宁黄媛李杨何寻阳苏以荣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水分旱地
亚热带农田土壤中影响木质素积累的关键功能微生物
目的:漆酶降解途径是木质素降解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国内外对农田土壤中含漆酶基因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尚不明朗,遴选亚热带农田土壤中木质素降解的关键功能微生物,是探讨木质素积累特性及其微生物耦合机理研究的首要科学问题.方法:通...
冯书珍陈香碧何寻阳苏以荣
关键词:农田木质素漆酶
西南喀斯特石灰土中钙的形态与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研究钙对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方法】采取野外取样分析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采集两种喀斯特典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一种对照土壤(红壤)共54个样品,检测了土壤中钙的形态与含量及有机碳含量等理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3种土壤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设置不添加外源物质(CK)、添加碳酸钙粉末(T2)和同时添加14C标记的稻草与碳酸钙粉末(T3)3个处理,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对培养过程中土壤CO2释放量和4种形态钙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及分析。【结果】土壤中4种形态的钙以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与有机碳关系更为密切。添加碳酸钙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有机结合态钙含量的增量均值在红壤、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中依次为2.14%、4.66%、10.23%。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添加钙的激发效应在红壤中最强烈,其次为棕色石灰土,最后为黑色石灰土。【结论】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因此,3种供试土壤中,黑色石灰土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李扬黎蕾王嫒华吴金水
关键词:有机碳矿化
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碳通量原位监测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碳通量特征,以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石界面为研究对象,原位测定3种土壤(红壤、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2个界面(土面、土石面)的乔木林地和灌丛的土壤碳通量,并用土壤碳通量的日变化和季变化指示土壤有机碳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雨季各土壤碳通量均高于旱季。棕色石灰土在2种植被类型条件下均没有红壤土壤碳通量稳定,受湿度影响大于红壤。黑色石灰土中,灌丛的土石面土壤碳通量与土面差异小于乔木林地,乔木林地中土面土壤碳通量显著大于土石面,土面在7月出现最高值(3.0μmol m2/s),土石面在6月出现最高值(1.5μmol m2/s);灌丛土面土壤碳通量最高值出现在7月(3.0μmol m2/s),土石面6月出现最高值(1.9μmol m2/s)。喀斯特地区土壤碳通量的变化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土面和土石面的喀斯特土壤碳通量差异受气候、季节和植被的影响较大。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
亚热带两种森林土壤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比较被引量:7
2011年
漆酶是降解森林凋落物中木质素的关键酶之一,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运用TA克隆、测序技术,研究了两种亚热带森林(原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人工马尾松林)凋落物层(O层)和土壤表层(A层,0~20cm)降解木质素的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层位,原生林土壤中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种群丰富度高于马尾松林;同一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林土壤O层中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种群丰富度略高于土壤A层,而马尾松林则O层明显低于A层;两森林土壤具有相同含漆酶基因的担子菌优势种群,且大部分优势种群与伞菌目小菇属或侧耳属有较高的氨基酸相似性;与原生林土壤A层和马尾松林土壤O层相比,原生林土壤O层和马尾松林土壤A层中含漆酶基因的担子菌种群分布相对均匀;马尾松林O层与A层之间漆酶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较原生林土壤O层与A层之间的高.表明植被和土壤层位显著影响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而植被和土壤层位引起的担子菌可利用底物和土壤pH值的差异可能直接驱动这种影响.
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胡乐宁梁月明冯书珍葛云辉肖伟
关键词:漆酶基因多样性TA克隆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土壤-叶片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8
2019年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元素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通过C、N、P化学计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土壤间元素相互关系,并能揭示土壤养分限制状况。为了解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及油茶人工林养分元素限制因素,以长江中下游油茶适宜栽培区湖南、江西和湖北三省油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在区域尺度上随机选择32个典型油茶人工林并分为4个林龄组(<9年低龄林;9—20年高产林;21—60年低产林;>60年生产退化林)。测定油茶人工林土壤与油茶叶片中的C、N、P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林龄增加,油茶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增大,而土壤全磷(TP)和速效磷(Olsen-P)无显著变化且含量均位于较低水平(P含量均值分别为0.36 g/kg和5.43 mg/kg)。土壤化学计量C∶N、C∶P和N∶P在一定的林龄(<60 a)内具有增加的趋势。(2)随林龄增加,油茶人工林叶片C含量无显著变化,N、P含量降低,叶片的C、N、P含量分别在498—506 g/kg、11.66—15.46 g/kg、0.66—0.95 g/kg之间。油茶叶片化学计量C∶N、C∶P和N∶P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此外,叶片N∶P阈值分析发现,叶片N∶P比在四个林龄段均>16。(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人工林土壤SOC和TN具有显著正相关,油茶叶片N和P具有显著正相关。同时,叶片N含量与土壤TN无相关性,而油茶叶片P含量与土壤Olsen-P显著正相关。油茶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C∶N、C∶P和N∶P与叶片C∶N、C∶P呈显著正相关,以及叶片N∶P与土壤C∶P、N∶P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以上可见,油茶人工林土壤主要受P养分限制,且随林龄增加,P限制增加。此外油茶叶片N、P吸收具有协同效应,且油茶叶片与土壤元素存在广泛的计量耦合关系。本研究综合分
邓成华吴龙龙张雨婷乔航刘兴元胡亚军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
关键词:油茶林人工林
重庆金佛山碧潭泉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特征被引量:3
2005年
采用CTDP多参数自动记录仪、现场测定和取水样室内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金佛山碧潭泉水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泉水在白天的温度、电导率和pH分别为14.65℃、350μS/cm和7.70,而在夜间分别为14.53℃、320μS/cm和7.62,有较为明显的昼夜周期变化规律.碧潭泉水化学月变化动态对降雨有一种直接响应过程,降雨的水动力效应和稀释效应同时影响着碧潭泉水的水位、温度、电导率、pH、Ca2+和HCO3-等离子浓度的变化.碧潭泉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呈现日动态变化和月动态变化.
吴孔运何寻阳罗华彪
关键词:岩溶泉物理化学特征金佛山
一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垂直漏失的阻控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垂直漏失的阻控的方法,其步骤:A、将落水洞周围宽98-102cm、深58-62cm内的土壤和岩石铲除;B、以石灰岩或砖和混凝土为原料,在洞口周围砌两层间距48-52cm的围墙,在内墙上预...
苏以荣陈香碧肖和友夏银行何寻阳
文献传递
表层岩溶带岩溶泉的水化学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以马山弄拉兰电堂为例被引量:9
2005年
利用多参数自动记录仪对马山弄拉兰电堂泉的降水量、水位、水温、pH值、电导率和Ca2+含量进行了自动监测.结果发现:泉水在夏季降雨期间pH值呈降低趋势,同时电导率和Ca2+含量也降低,该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雨水的稀释作用造成的;在冬季这种干旱环境中的水化学变化规律主要是泉水在白天温度升高时出现电导率升高,pH降低.同时通过对K+,Ca2+等离子的监测可以了解石山地区植被的生长并不是由于土壤中必需元素背景值低而受到限制,而是由于表层岩溶带具有较高的裂隙和渗透率造成大量有益元素的流失影响作物的生长.因此,通过此次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表层岩溶泉的水化学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而且还能为石山地区在生态治理以及水土保持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何寻阳李强
关键词:地球化学表层岩溶带自动化监测环境效应
外源碳酸钙和稻草对喀斯特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解喀斯特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有机碳周转中的特征,设置在干土中添加14C–稻草(每1 g干土添加500μg C)、14C–CaCO3粉末(每1 kg干土添加50 g C)和不添加任何外源物(CK)3种处理,对广西环江县2种典型类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进行为期100 d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4C–稻草和14C–CaCO3后5 d,红壤、棕色和黑色石灰土中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均达峰值,红壤中总MBC含量分别为231.7、273.0 mg/kg,分别高于对照70.2%和100.5%;棕色石灰土中总MBC含量分别为288.1、307.7 mg/kg,分别高于对照23.0%和31.3%;黑色石灰土中总MBC含量分别为683.7、787.2 mg/kg,分别高于对照4.5%和20.3%。3种土壤总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均达到最大值;黑色石灰土总MBC含量显著大于棕色石灰土和红壤,而红壤总DOC含量显著大于石灰土(P<0.05)。14C–稻草对3种土壤14C–MBC、14C–DOC含量的影响显著大于14C–CaCO3的影响(P<0.05)。添加外源碳酸钙和稻草均能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土壤较红壤稳定,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葛云辉邹冬生苏以荣何寻阳
关键词:碳酸钙稻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有机碳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