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美霞

作品数:51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医药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细胞
  • 11篇梗死
  • 10篇血管
  • 8篇大脑
  • 7篇基因
  • 7篇继发
  • 6篇血栓
  • 6篇凝血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5篇修复酶
  • 5篇血管紧张
  • 5篇血管紧张素
  • 5篇药物
  • 5篇组织因子表达
  • 4篇蛋白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4篇血压
  • 4篇血症

机构

  • 23篇郑州大学
  • 23篇中南大学
  • 10篇中山大学附属...
  • 6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湖南医科大学
  • 2篇河南省医学科...
  • 2篇海南省食品药...
  • 1篇河南省中医药...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医学高等...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肿瘤病...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50篇何美霞
  • 19篇贺石林
  • 15篇何晓凡
  • 14篇文志斌
  • 13篇华海婴
  • 9篇曾进胜
  • 9篇熊石龙
  • 7篇张明明
  • 6篇朱建立
  • 5篇刘发益
  • 5篇李俊成
  • 4篇赵阳
  • 4篇张莉蓉
  • 4篇张丽果
  • 3篇张卉
  • 3篇汲振余
  • 3篇汉建忠
  • 3篇陈方平
  • 3篇解勤之
  • 2篇巴云鹏

传媒

  • 6篇血栓与止血学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中国药理通讯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山东医药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医研究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湖南省生理科...
  • 1篇湖南省生理科...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9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远隔部位DNA修复酶的变化及Ebselen的作用
目的:实验研究发现高血压大鼠大脑皮层运动感觉区梗死后,与大脑皮层存在纤维联系的丘脑和质发生继发性损害。本实验进一步观察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质DNA修复酶DNA glycosylase 1(OGG1)和apur...
何美霞曾进胜
文献传递
姜黄素对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人外周血MNC的分离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细胞促凝活性的检测采用一期凝固法。结果 LPS可以剂量依赖性地诱导MNC组织因子的表达(20.1±5.1mU/10~6 cells vs 7.3±2.3 mU/10~6cells,P<0.01),CUR可以显著抑制LPS诱导的细胞冻融液组织因子活性(14.6±3.6 mu/10~6 cells vs 24.5±6.4 mU/10~6cells,P<0.01)。且CUR提前60 min加入MNC,其抑制作用最强。AngⅡ(10^(-7)M)可加强LPS诱导MNC细胞冻融液TF活性(50.7±12.3 mU/10~6ceHs,vs 24.1±7.2 mU/10~6cells,P<0.01),CUR对该作用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姜黄素可显著抑制LPS以及Ang Ⅱ+LPS诱导的MNC组织因子的表达。
何美霞曾进胜连亚军华海婴朱建立贺石林
关键词:姜黄素单个核细胞
国产抗凝血酶Ⅲ对实验性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观察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观察国产抗凝血酶Ⅲ(AT-Ⅲ)对家兔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AT-Ⅲ不同剂量组,以下腔静脉结扎法制备血栓模型,6小时后测形成的血栓长度、湿重和干重。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下腔静脉内形成的血栓长度为10.20±1.69 mm,湿重为41.43±5.09 mg.干重为10.20±1.69mm;小剂量AT-Ⅲ对静脉血栓形成并无明显作用;但随着AT-Ⅲ剂量的增大,静脉内形成的血栓长度逐渐缩短,血栓湿重与干重逐渐减轻,量-效关系明显(r值分别为-0.957、-0.978和-0.992,P<0.01)。结论:大剂量AT-Ⅲ具有较好的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何晓凡熊石龙刘发益文志斌汉建忠何美霞曹燕娜李俊成贺石林刘文芳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动物实验大剂量
大脑皮层梗死后大继发鼠丘脑、中脑、脊髓和臂丛损害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大鼠同侧丘脑、中脑及对侧颈髓、臂丛神经是否发生继发性损害。方法32只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RHRSP)行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iddle cerebralartery cortex occlusion,MCAO)术,另外32只暴露而不凝闭大脑中动脉,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1、2、3、4周各组各时间点取8只大鼠处死取脑和脊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梗死灶同侧丘脑腹后核、中脑黑质及对侧脊髓颈膨大前角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以及特殊染色检测对侧臂丛神经。结果与同期假手术组相比,MCAO术后各周梗死灶同侧丘脑腹后核、中脑黑质和对侧脊髓前角MAP2表达降低,GFAP表达增高(P<0.05);而对侧臂丛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同侧丘脑腹后核、中脑黑质及对侧脊髓前角神经元细胞在大脑皮层梗死后存在继发性损害,这可能是梗死后期神经功能恢复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熊丽余剑曾进胜赵湛何扬东何美霞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闭塞继发性损害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凝血理论的修正及其意义被引量:16
2000年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 ,包括内在途径、外在途径与共同通路。经典凝血理论认为内在途径是生理性止血中凝血过程的主要途径 ,外在途径是次要的或辅助性的。现代凝血理论认为体内凝血过程的启动是通过组织因子途径 (外在途径 )实现的。但由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的存在 ,外在途径只能形成微量凝血酶 ,然后是放大阶段 ,微量凝血酶通过“截短的”内在途径生成足量凝血酶 ,以完成正常凝血过程。现代凝血理论对于心脑血管病变、血友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血栓形成以及恶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何美霞贺石林
关键词:血液凝固出血血栓形成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促栓作用被引量:4
2003年
纤溶系统、凝血系统及血小板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特别是血管紧张素Ⅱ可影响纤溶系统、凝血系统及血小板。这对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何美霞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纤溶系统血小板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
局灶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损害的临床意义和发生机制研究
目的尸体解剖、动物实验和神经影像学研究均表明,局灶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神经细胞数目也逐渐减少,相关的神经纤维可发生继发性破坏。这种继发性损害的发生机制以及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并未阐明。我们从神经影像学和动物实验方面进行了...
曾进胜梁志坚王芳熊丽何美霞邢世会凌莉黄如训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梗死早期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高血压大鼠脑梗死早期血管的新生及相关调节机制,寻找脑梗死的治疗的新途径;方法:用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型肾血管高血压大鼠模型(RHRSP),术后3个月待血压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光化学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实...
刘春岭林健雯施晓耕廖松洁王芳何美霞黄如训
文献传递
急性脑梗死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改变的观察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 (ACI)与组织因子途径变化以及与该途径有关的其他凝血因子的关系。方法 :71例经 CT确诊为 ACI患者和 5 0名正常人被纳入研究范围。血浆中组织因子 (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 ;抗原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血浆中 F 促凝活性 (F ∶C)和F 促凝活性 (F ∶C)测定用一期凝固法 ;凝血酶原 (F )的活性测定采用 Ecarin法 ;纤维蛋白原 (Fbg)的活性测定采用凝血酶法 ;抗凝血酶 (AT )的测定用肝素辅因子法。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CI患者血浆中TF活性显著增加 (P<0 .0 5 ) ,TF抗原含量显著增加 (P<0 .0 5 ) ,TFPI的活性降低 (P<0 .0 5 ) ,TFPI抗原含量明显降低 (P<0 .0 5 ) ;血浆 F ∶ C显著增加 (P<0 .0 1) ,血浆 F ∶ C明显下降 (P<0 .0 5 ) ,F 活性显著增加(P<0 .0 1) ,Fbg的活性显著增加 (P<0 .0 1) ;AT 活性显著降低 (P<0 .0 1)。结论 :ACI的发生与组织因子途径的启动有关 ,在
文志斌熊石龙何晓凡何美霞贺石林解勤之蹇在伏陈方平肖波杨期东
关键词: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
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调控机制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对人单核细胞组织因子 (TF)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及Percoll。细胞促凝活性 (PCA)的检测采用一期凝固法。细胞TF抗原测定采用ELISA法 ;TFmRNA检测采用RT PCR的方法 ;IκBα水平分析采用Westernblot方法 ;NF κB的变化分析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结果 AngⅡ (10 - 9~ 10 - 7mol L)可剂量依赖性诱导单核细胞PCA、TF抗原及mRNA的增加 ,并有明显的时效关系。洛沙坦 (losartan)浓度在 10 - 6 ~10 - 5mol L可不同程度地阻断AngⅡ的作用。Staurosporine(2 .5× 10 - 7mol L)以及金雀异黄素 (4× 10 - 5mol L)可显著抑制AngⅡ (10 - 7mol L)诱导的单核细胞PCA、TF抗原增加及TFmRNA的表达 ;AngⅡ(10 - 7mol L)作用 15min可引起单核细胞IκBα水平下降 (P <0 .0 5 ) ,6 0min时IκBα水平降至最低水平 ,180min时恢复至正常水平 ;凝胶电泳迁移率显示AngⅡ (10 - 7mol L)诱导单核细胞NF κB的作用在 15min起效 ,6 0min时核内NF κB的水平最高 ,180min恢复正常 ;洛沙坦 (10 - 5mol L)或PDTC(10 - 4mol L)均可抑制NF κB的活化。结论 AngⅡ可诱导单核细胞TF的表达 ,该作用是通过AngⅡ 1型受体实现的。胞内PKC发挥较强的作用。NF κB的?
何美霞何晓凡解勤之陈方平贺石林
关键词:单核细胞组织因子核转录因子-ΚB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