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子琅

作品数:7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亚热带海洋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台湾海峡
  • 1篇堤防
  • 1篇盐度
  • 1篇渔场
  • 1篇上升流
  • 1篇射流
  • 1篇实测资料分析
  • 1篇水温
  • 1篇泥沙
  • 1篇外斜
  • 1篇温度
  • 1篇涡旋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污染物质
  • 1篇西南部
  • 1篇流动(力学)
  • 1篇闽南渔场
  • 1篇金泉
  • 1篇混合层

机构

  • 7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7篇傅子琅
  • 4篇胡建宇
  • 2篇陈金泉
  • 1篇孙即霖
  • 1篇吴德星
  • 1篇陈荣裕
  • 1篇何发祥
  • 1篇王凡
  • 1篇毛庆文

传媒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台湾海峡
  • 2篇热带海洋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3
  • 2篇1989
  • 1篇1985
  • 1篇198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关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的研究被引量:49
1982年
我们分析了闽南渔场水温、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得出:自6月至翌年3月,闽南渔场存在着上升流。6月至9月上升流最强盛的位置在厦门——汕头海岸与台湾浅滩之间的海域(即图1加斜线的区域);10月至翌年3月则移至台湾浅滩西南外斜一带(即图8加斜线的区域)。这两支上升流的来源有所不同,前者来自南海下层水,后者可能来自黑潮下层水。我们还分析了闽南渔场底层常流,表层风生海流的规律。并从底层海流的爬升作用以及风生海流引起的海水涌升运动等动力学方面的因素出发,对闽南渔场上升流形成的可能机制及位置变动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最后,我们计算了上升流的速度,其量级为10-5米/秒。
陈金泉傅子琅李法西
关键词:上升流外斜流动(力学)闽南渔场
罗源湾的潮流和余流及水温的分布特征被引量:9
1989年
根据 1987年冬季(1月)和夏季(8月)罗源湾的两个航次的海流和水温等的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了罗源湾冬、夏季表层、中层(5 m)和底层的潮流和余流;描述了该湾湾口和湾顶等海域转流时刻的特点;阐明了该湾夏季和冬季余流各个层次上的异同点;论述了冬、夏季水温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傅子琅胡建宇
关键词:水温实测资料分析
罗源湾潮流及海水半更换期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0
1989年
本文建立了罗源湾二维潮波的数值模型,计算并分析了罗源湾潮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数值计算所得到的潮流场与实测潮流场基本符合,基于这一潮波的数值模型,本文还建立了该湾物质迁移扩散的数值模型,计算出罗源湾海水的半更换期为10天。
胡建宇傅子琅
台湾海峡海流结构及海水通量被引量:7
1995年
主要根据台湾海峡的实测海流资料,以夏、冬为代表季节,分析了台湾海峡2—3个纬向断面的海流结构,计算出各断面的海水通量。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各层的海流一般偏N向流动,N向的海水净通量为3.32×106m3·s-1;冬季,高温高盐的黑潮水和南海水由南向北经南部断面进入台湾海峡,其海水通量分别为1.69×106m3·s-1和0.59×106m3·s-1;而东海水由北向南通过北部断面进入台湾海峡,其海水通量为1.02×106m3·s-1,其中,有0.40×106m3·s-1的海水沿着福建和广东近岸流进南海,其余0.62×106m3·s-1的海水在台湾海峡北部混合后随同黑潮水和南海水流入东海。总之,流经台湾海峡的N向海水净通量为1.74×106m3·s-1。
傅子琅胡建宇
关键词:台湾海峡
厦门湾潮、余流及其对泥沙、污染物质迁移的影响被引量:28
1985年
随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发展,如何合理迅速地开发利用厦门湾,已成为厦门市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其中,港口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等无不与潮、余流情况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潮、余流的调查研究是关系到厦门湾开发利用的基本问题之一。
陈金泉傅子琅何发祥柯雪惠刘敏士尤清美
关键词:污染物质海堤惯性流海塘堤防泥沙
1988年6月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区温、盐垂直分布的区域特征被引量:6
1998年
分析了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区1988年6月存在的几种主要类型的温度。盐度垂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的一些重要特征,并讨论了各种类型温度、盐度垂直分布的主要成因。
胡建宇傅子琅
关键词:温度盐度台湾海峡西南部
TOGA-COARE IOP部分观测资料初步分析
1993年
初步分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在TOGA—COARE IOP连续三个航次中部分CTD和ADCP原始观测资料指出:90-210m间大于35的盐度极值除存在准日周期变化外,在量值上还存在约73d的周期变化。但受资料长度的限制,目前尚无法确定上述周期是否属于稳定周期。在上述深度范围内亦存在较低盐度和温度水体侵入现象,其强度存在10—15d的周期变化。等温线和等密度线常出现振幅达10m以上,周期约3d的振荡,而且有时表现出次中尺度涡(submesoscale eddy)及涡旋链特征。比较风、SST、混合层深度间的关系时发现,风强度和大风维持时间对SST和混合层深度的影响很大,如西风暴发过程可使平均SST降低0.5℃左右,使平均混合层深度加深8m以上。分析西风暴发过程及西风暴发后洋流铅垂变化和洋流随时间变化发现,西风暴发过程导致79m以浅深度上的东向射流,且19m深处流动随时间顺时针改向,79m深处流动随时间逆时针方向改向。
吴德星孙即霖王凡傅子琅陈荣裕毛庆文苗伟锋
关键词:IOP
全文增补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