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党小景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性状
  • 4篇水稻
  • 4篇粳稻
  • 3篇分子标记
  • 2篇数量性状
  • 2篇配合力
  • 2篇位点
  • 2篇QTL
  • 2篇SSR
  • 2篇产量性状
  • 1篇稻区
  • 1篇稻种
  • 1篇性状基因
  • 1篇性状配合力
  • 1篇有效穗
  • 1篇杂交
  • 1篇杂交粳稻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优势
  • 1篇置换系

机构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国家粳稻工程...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重庆市农业科...

作者

  • 8篇党小景
  • 8篇洪德林
  • 5篇刘强明
  • 3篇刘二宝
  • 2篇江建华
  • 2篇刘晓丽
  • 2篇卢超
  • 2篇赵凯铭
  • 2篇曾思远
  • 2篇谢辉
  • 1篇牛付安
  • 1篇王卉
  • 1篇张红
  • 1篇黄殿成
  • 1篇张晚霞
  • 1篇卢伟
  • 1篇梁银凤
  • 1篇佘东
  • 1篇罗慧

传媒

  • 3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杂交水稻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解控制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株高、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8个性状及其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8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41.9%。77.6%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15.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6.9%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共检测到90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在RIL群体中检测到44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7%~8.0%,平均3.7%。在XSBCF1群体中检测到27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2.7%~78.5%,平均29.2%;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0%~71.8%,平均40.1%。在CBBCF1群体中检测到19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2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7%~64.4%,平均30.1%;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9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7%~64.1%,平均40.0%。在CBBCF1群体中,利用BCF1表型值和中亲优势值都检测到的E-QTL有2对。上述结果表明上位性效应是粳稻秀堡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
江建华刘强明卢超张红刘晓丽党小景牛付安Manamik Caleb BRERIA赵凯铭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杂种优势
利用有效穗优异配合力分子标记改良粳稻恢复系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亲本性状配合力改良是提高水稻杂种优势水平的重要环节。利用粳稻恢复系武育粳3号R的单株有效穗数优异配合力标记RM208-180条带,以武育粳3号R为供体亲本,宁恢8号为受体亲本,通过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杂交、回交和自交,获得了RM208位点为180 bp纯合条带的宁恢8号遗传背景的改良恢复系4个。改良恢复系8010-4-10、8010-4-14和8012-2-9分别与BT型雄性不育系863A配组,3个杂交组合单株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宁恢8号,分别提高65.5%,56.9%和86.2%。3个组合的生育期和株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单株有效穗数、单株日产量和单株产量显著增加,表明在不育系相同的条件下,改良的恢复系在目标性状的配合力上得到了明显改良。
谢辉黄殿成黄殿成刘二宝党小景曾思远
关键词:水稻粳稻恢复系有效穗标记辅助选择
水稻4个产量性状的SSR关联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发掘影响水稻产量性状的有利等位变异及其载体材料用于品种产量潜力改良,2011和2012年调查了不同地理来源的540个亚洲栽培稻品种的4个产量性状,鉴定了这540个品种262对SSR标记的基因型,利用STRUCTURE 2.2软件分析了群体结构,运用TASSEL 2.1软件中的一般线性模型检测了与4个性状显著关联的SSR标记位点。结果表明:540个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中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和单株籽粒产量的变异系数值2年平均分别为36.73%、29.90%、10.08%和35.21%。自然群体被划分为7个亚群。各亚群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连锁不平衡。2年均检测到的与4个性状显著关联的SSR标记位点有30个。其中与单株有效穗数显著关联的有9个,携有RM3533-105等位变异的‘晚芦栗’对增加单株有效穗数效应最大;与每穗实粒数显著关联的有11个,携有RM5746-120等位变异的‘越108’对增加每穗实粒数效应最大;与千粒质量显著关联的有6个,携有RM17-145等位变异的‘宁粳恢338’对增加千粒质量效应最大;与单株籽粒产量显著关联的有4个,携有RM206-245等位变异的‘老来红’对增加单株籽粒产量效应最大。结论:不同地理来源的水稻品种含有控制不同性状的最优等位变异,可用于不同目标性状的改良。
TRAN Thi Thu Giang党小景刘强明HOANG Kim ToanEDZESI Wisdom Mawuli洪德林
关键词:水稻产量相关性状SSR分子标记
连续偏振光谱的稻种发芽率检测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针对目前传统稻种发芽率检测方法周期长、精度低的问题,提出新颖的基于连续偏振光谱技术实现稻种发芽率快速、无损检测的方法。以不同老化天数稻种为检测目标,10 min为检测时间点,使用起偏器将光纤准直光源调制成线偏振光垂直入射稻种浸出液,而后以5°为间隔旋转检偏器,并通过光纤光谱仪检测透射的光谱,对检测的偏振光谱通过归一化预处理后,根据不同发芽率稻种检测时偏振角及波长的贡献给出特征偏振角和特征波长,特征偏振角为0°,5°和25°,特征波长为576,620和788 nm,将获取的连续偏振光谱以特征偏振角和特征波长处的透射率为输入,构建稻种发芽率检测模型。分别比较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径向基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三种建模方法建立稻种发芽率检测模型。分别用老化天数为0,2,4,6 d的稻种,在不同的偏振角共测量1 520组实验数据,其中912组数据作为校正集,608组数据作为预测集,建模结果表明三种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其中RBFNN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其相关系数r为0.976,均方误差RMSE为0.785,平均相对误差MRE为0.85%。表明利用连续偏振光谱技术通过多维度光谱信息能够有效实现稻种发芽率的快速、准确检测。
程宇琼卢伟洪德林党小景罗慧
关键词:稻种发芽率无损检测
水稻籽粒性状的SSR关联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用262个SSR标记对来自不同生态区的540份水稻品种的基因组变异进行扫描,分析该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位点,并采用TASSEL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方法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该自然群体由7个亚群体组成;每个亚群内,无论是共线SSR标记位点之间还是非共线SSR标记位点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2)三年均检测到的与粒长显著相关的标记位点有45个,贡献率最高的是RM5849(52.86%),M3766-140是增加表型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载体品种是农香25。与粒宽显著相关的位点有7个,贡献率最高的是RM17(63.61%),增加表型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是RM17-145和RM573-235,载体品种分别是宁粳恢338和早十日黄稻。与粒厚显著相关的位点有11个,贡献率最高的是RM276(25.44%),增加表型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是RM508-215和RM7288-205,载体品种都是红芒沙粳。与千粒重显著相关的位点有6个,贡献率最高的是RM17(32.17%),增加表型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是RM17-145,载体品种是宁粳恢338。预测了利用这些载体材料改良籽粒性状的潜在杂交亲本组合。
陈氏秋江党小景刘强明赵凯铭王卉洪德林
关键词:水稻籽粒性状SSR分子标记
江淮稻区杂交粳稻骨干亲本产量性状配合力的SSR标记位点鉴定被引量:3
2016年
鉴定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配合力的标记位点有助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良亲本配合力、提高杂交粳稻竞争优势水平。利用9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按照北卡罗林那设计Ⅱ(North Carolina DesignⅡ)配制90个F_1组合,在南京和盱眙两个环境下种植,测定了各亲本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和SSR分子标记基因型;结合二者数据鉴定了6个产量性状配合力的标记位点。结果表明,在2个环境下综合评价配合力较优的不育系是BT-18A和武羌A,恢复系是C418。与亲本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日产量性状配合力显著相关的SSR标记位点,南京环境下分别检测到8、13、11、6、6和2个;盱眙环境下分别检测到12、21、8、15、10和7个;2个环境下都检测到的分别有4、11、5、3、5和1个。标记位点杂合基因型显示正向优势的,南京环境下占74%(34/46);盱眙环境下占53%(39/73)。2个环境下都检测到的标记位点中,有3个各自与3个产量性状配合力共相关;另有3个各自与2个产量性状配合力共相关;其余的只与单个产量性状配合力显著相关。数据库检索发现两环境下都检测到的标记位点中,有10个其附近存在控制相应性状的基因/QTL。讨论了利用鉴定出的标记位点改良粳稻恢复系产量性状配合力的策略。
谢辉党小景刘二宝曾思远洪德林
关键词:杂交粳稻骨干亲本产量性状配合力
利用Ⅱ-32B/A7444组合CSSL群体定位水稻7个穗部性状QTL被引量:6
2017年
为发掘水稻穗部性状有利等位变异,构建了以籼稻保持系II-32B为遗传背景的A7444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利用QTL Ici Mapping 4.1软件对该群体7个穗部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结果 2年共检测到26个QTL。2年均检测到的13个QTL中,控制一次枝梗数的4个QTL位于第1、第6、第8和第9染色体,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16%、13.10%、29.74%和11.21%,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1.40、1.01、1.11和0.77。控制二次枝梗数的2个QTL位于第6和第8染色体,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0.97%和21.39%,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5.45和6.36。控制每穗总粒数的3个QTL位于第2、第6和第8染色体,平均贡献率分别为8.65%、12.52%和31.22%,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18.61、22.23和31.87。控制每穗实粒数的1个QTL位于第8染色体,平均贡献率为28.06%,平均加性效应30.85。控制千粒重的2个QTL位于第2染色体,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4.65%和17.51%,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2.88和-2.51。控制粒宽的1个QTL位于第10染色体,平均贡献率为21.96%,平均加性效应为0.11。第2、第6和第8染色体分别存在同时控制二次枝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QTL的区段。qSBN6和qSBN8所在区间与Hd1和DTH8的相同,但分别存在16处和1处碱基差异,推测为Hd1和DTH8的不同等位基因。qSBN2为新检测到的控制二次枝梗数位点。研究结果为实施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提供了有用信息。
佘东刘强明李大露梁银凤刘二宝党小景洪德林
关键词:水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穗部性状数量性状位点
多环境下粳稻株高动态QTL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为阐明粳稻株高动态发育遗传基础,在南京和泗洪3个环境下种植粳稻品种秀水79和C堡及其杂交衍生的254个重组自交家系,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对3个环境下不同时期株高变异的各效应值进行估计,进而利用非条件和条件QTL定位的方法对控制株高性状的静态位点和动态位点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3个环境中RIL群体各期株高均呈正态分布并出现双向超亲分离。株高受环境的影响随发育进程而不断减小。成熟期检测到5个QTL,其中qPH8.3仅在该时期检测到。采用非条件定位的方法共检测到15个非条件加性QTL。不同时期检测到的同一加性位点,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同一亲本,加性效应的大小随着发育进程而增大。条件定位的方法共检测到16个条件加性QTL和16个互作位点对,6个加性QTL在不同的两个时间段检测到,其余位点(位点对)均在单个时期检测到。从播种至移栽后42d、移栽后56d至70d以及移栽后98d至112d这3个时间段,株高性状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移栽后42d至56d以及移栽后70d至84d这两个时间段受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共同控制;而移栽后84d至98d则以上位性遗传效应为主。G×E互作遗传效应在整个调查时期均很小。多环境条件下两种定位方法的结合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株高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遗传基础。
江建华张晚霞刘晓丽刘强明卢超党小景赵其兵洪德林
关键词:株高数量性状基因座粳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