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晋斌

作品数:45 被引量:13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4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军队指令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4篇烧伤
  • 12篇氧化氮
  • 12篇一氧化氮
  • 9篇一氧化氮合酶
  • 9篇烧伤大鼠
  • 9篇合酶
  • 5篇细胞
  • 5篇肠道营养
  • 4篇早期肠道营养
  • 4篇组织化学
  • 4篇线粒体
  • 4篇线粒体呼吸
  • 4篇肠上皮
  • 4篇肠上皮细胞
  • 3篇粘膜
  • 3篇烧伤后
  • 3篇神经丛
  • 3篇神经元
  • 3篇皮肤
  • 3篇组织化学研究

机构

  • 20篇第三军医大学...
  • 9篇解放军264...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解放军第26...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职工医学...

作者

  • 44篇冯晋斌
  • 21篇汪仕良
  • 20篇彭曦
  • 14篇尤忠义
  • 8篇黎鳌
  • 6篇李明
  • 6篇朱国强
  • 6篇王裴
  • 6篇吴学斌
  • 5篇朱国强
  • 3篇赵云
  • 3篇王东海
  • 2篇王增文
  • 2篇李明
  • 2篇李明
  • 2篇吴学斌
  • 2篇杨春莲
  • 2篇牛金柱
  • 2篇胡霞
  • 2篇王东海

传媒

  • 3篇重庆医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医疗卫生装备
  • 2篇华北国防医药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2013年全...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护理研究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腹部外科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华人消化杂志
  • 1篇新消化病学杂...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北京军区医药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6篇1999
  • 4篇1998
  • 5篇1997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中厚皮取皮区创面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局部应用已被证实可以促进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1],并能促进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愈合[2].但该凝胶在清洁创面愈合中的应用未见报道,我们选取中厚皮取皮区创面,采用rhGM-CSF凝胶治疗, 评价其对清洁创面愈合的影响, 进一步观察rhGM-CSF 凝胶的治疗效果, 为临床合理应用该药提供理论依据.
朱国强冯晋斌吴学斌刘惠文李明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治疗中厚皮皮区RHGM-CSF
一氧化碳与胃肠保护被引量:1
1999年
彭曦冯晋斌汪仕良
关键词:一氧化碳
一氧化氮对烧伤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烧伤大鼠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将104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烧伤对照(B)、NO 供体(Sin-1)、NO 阻断剂(L-NAME)及正常对照(C)4组。分别于伤前及伤后3,6,12,24h 测定血小板1min 聚集率、最大聚集率、解聚率及粘附率。结果烧伤后各组大鼠血小板1min 聚集率、最大聚集率及粘附率均明显高于伤前,而解聚率则明显低于伤前(P<0.05~0.01)。与 B 组相比,Sin-1组血小板1min 聚集率、最大聚集率及粘附率显著降低.解聚率则明显升高。L-NAME 组1min 聚集率明显高于 B 组,解聚率则显著低于 B 组,两组间最大聚集率和粘附率相差不显著(P>0.05)。结论①烧伤后血小板被激活,粘附性和聚集性均升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②NO 可部分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防止血小板聚集并可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
彭曦冯晋斌汪仕良尤忠义黎鳌
关键词:一氧化氮血小板烧伤
316例踝关节三度烧伤痂与保痂疗法分析
目的 探索踝关节三度烧伤采用切痂和保痂治疗方法愈合后的致残率.方法 自1981年至2000年治疗踝关节三度烧伤316例.创面切痂与保痂、自然脱痂与药物脱痂等疗法处理,对治愈者进行随访,作一回顾性分析比较.
王东海冯晋斌胡霞白东海吴学斌程皓李明
文献传递
不同营养支持对烧伤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2003年
目的 研究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 3 0 %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成伤前对照 (C) ,静脉营养 (PN)及肠道营养 (EN)组。EN和PN组给予相同的营养液 ,每天 73 5kJ/kg ,糖、脂肪、蛋白供热比为 :5 4 5∶3 1 5∶14 ,其中糖占 15 3 %(w/v) ,卡氮比为 183∶1。分离肠上皮细胞线粒体 ,观察烧伤后线粒体呼吸控制率 (RCR)、磷氧比 (P/O)、肠道氧摄取率 (Oext)及肠粘膜血流量 (IMBF)的变化。结果 烧伤后无论PN还是EN组线粒体RCR、P/O、IMBF和Oext均显著降低。两组相比 ,EN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PN组。相关分析显示 ,IMBF同RCR、Oext和P/O呈显著正相关 (r1 =0 89,P <0 0 1;r2 =0 88,P <0 0 1;r3 =0 96,P <0 0 1)。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粘膜血流量下降 ,肠道氧摄取率降低 ,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 ,氧化磷酸化失偶联。肠道营养能改善肠道血供 ,增加氧摄取率 ,减轻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抑程度 。
彭曦冯晋斌尤忠义王裴汪仕良
关键词:肠道营养胃肠外营养线粒体呼吸控制率烧伤
严重烧伤对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3年
为研究严重烧伤对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采用 30 %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观察烧伤后线粒体Ⅲ态呼吸 (ST3)、Ⅳ态呼吸 (ST4 )、呼吸控制率 (RCR)、磷氧比 (P O)、肠道氧摄取率 (Oext)及肠粘膜血流量 (IMBF)的变化。结果表明 :烧伤后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ST3、RCR、P O及肠组织Oext和IMBF均显著降低。与伤前相比 ,最大降幅度分别为 4 2 0 6 %、4 2 15 %、30 94 %、5 9 4 6 %和 5 1 73% (P <0 0 1) ,而ST4 明显高于伤前。相关分析显示 ,IMBF同RCR、Oext和P O呈显著正相关 (r1 =0 92 ,P <0 0 1;r2 =0 96 ,P <0 0 1;r3=0 91,P <0 0 1)。本实验显示 :严重烧伤后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 ,氧化磷酸化失耦联 ,肠道氧摄取率降低 。
彭曦冯晋斌尤忠义王裴汪仕良
关键词:烧伤肠上皮细胞线粒体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胃肌间神经丛中的分布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了解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胃肌间神经丛中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还原性辅酶 黄递酶组化法和消化道铺片技术观察了胃各部肌间神经丛中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结果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大鼠胃肌间神经丛中 ,其形态基本类似 ,以圆形和卵圆形为主。在胃不同区域神经元的分布密度、胞体大小和染色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从胃底、胃体至胃窦神经元密度逐渐增加 ,各处相关显著 ( P<0 .0 1)。胃底部的神经元胞体较大 ,染色较深 ;胃窦部的神经元大小不等 ,染色深浅不一 ;胃体部的则介于二者之间 ,呈过渡态。结论
彭曦冯晋斌汪仕良
关键词:一氧化氮合酶肌间神经丛
过氧乙酸烧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冯晋斌王东海胡霞吴学斌李明
关键词:过氧乙酸烧伤
通氧气负压装置治疗大面积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被引量:1
2012年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是严重的外科感染,处理不当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该病是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我院尝试使用通氧气负压装置对8例大面积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实施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赵明明朱国强冯晋斌
关键词:负压治疗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氧气
重度烧伤患者早期T亚群及血浆TGF-β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重度烧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TGF-β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45例重度烧伤患者及45例正常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8+T细胞水平...
李明冯晋斌朱国强吴学斌刘慧文霍履政张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