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艳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毒性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细胞
  • 2篇细胞
  • 2篇化学品
  • 2篇肌细胞
  • 2篇发育毒性
  • 1篇毒性预测
  • 1篇多菌灵
  • 1篇需氧菌
  • 1篇学习算法
  • 1篇血吸虫
  • 1篇血吸虫虫卵
  • 1篇医学微生物
  • 1篇医学微生物学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 1篇有机污染
  • 1篇有机污染物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冯艳
  • 6篇王艳
  • 4篇程薇
  • 2篇徐大刚
  • 2篇郭晓奎
  • 1篇陈清
  • 1篇王兆军
  • 1篇王颖
  • 1篇殷勇
  • 1篇王艳
  • 1篇吴健桦
  • 1篇吴琛耘
  • 1篇周韧
  • 1篇姚馨萦
  • 1篇张星
  • 1篇孟戈
  • 1篇吴晓萌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毒理学杂志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被引量:14
2008年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近几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重视师资人才培养,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于2005年《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本文就这几年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中的实践经验以及心得体会进行了总结。
冯艳徐大刚郭晓奎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医学微生物学
家庭室内PM_(2.5)中POPs污染状况及其与儿童哮喘的关系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探讨家庭室内PM_(2.5)中POPs的污染状况及其与儿童哮喘的关系.于2014年12月—2015年3月对上海市29个哮喘患儿童及31个健康儿童的家庭室内PM_(2.5)进行采样.采用GC-MS测定了样本中13种PBDEs、17种PAHs及27种PCBs的质量浓度,用GC-μECD测定了9种OCPs的质量浓度,并用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家庭室内PM_(2.5)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状况的结果表明,所有样本∑PBDEs的浓度平均值为32.2 pg·m^(-3),其中,BDE-209占比最大(61.7%);∑PAHs浓度平均值为52.3 ng·m^(-3),7种致癌多环芳烃占比51.8%;∑OCPs浓度平均值为1016.4 pg·m^(-3),HCHs占比最大(43.7%),其次为DDTs,占比29.1%;∑PCBs浓度平均值为72.7 pg·m^(-3),以PCB-82、PCB-99、PCB-8及PCB-49为主.分析污染状况与哮喘的关系发现,病例组样本的∑PBDEs浓度和∑PAHs浓度高于对照组,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样本的∑OCPs浓度和∑PCBs浓度低于对照组,仅∑OCPs浓度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家庭室内PM_(2.5)中POPs污染普遍存在,且哮喘儿童患者家庭室内PM_(2.5)中部分PBDEs、PAHs、OCPs浓度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聂志情孟戈吴晓萌冯艳殷勇王艳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儿童哮喘
一种化学品发育毒性预测方法、预测模型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学品发育毒性预测方法、预测模型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涉及化学品毒性检测技术领域。该预测方法是以心肌细胞中α‑Actinin和SOX17蛋白为指标,判断待测化学品的发育毒性。本发明首次引入α‑Actinin...
程薇王艳冯艳
文献传递
日本血吸虫虫卵SjE16、SjPPIase和SjRobl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真核表达日本血吸虫虫卵蛋白,并评价其在血吸虫病免疫学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虫卵RNA,逆转录后获得cDNA。PCR扩增日本血吸虫虫卵特异性或高表达基因SJCHGC01695(SjE16)、SJCHGC00856(SjIMA8)、SJCHGC06249(SjTOR)、SJCHGC06324(SjP40)、SJEFTD02(SjSLP)、SJCHGC06679(SjP-PIase)和SJCHGC06529(SjRobl),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PIC9K。重组质粒电转至毕赤酵母GS115菌株后,甲醇诱导目的蛋白表达。镍-次氮基三乙酸(Ni-NTA)亲和层析纯化获取重组蛋白后,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对其进行分析鉴定。以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重组蛋白SjE16、SjPPIase和SjRobl单用,3个重组蛋白两两伍用,及全部伍用作为包被抗原,ELISA法检测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急性血吸虫病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反应性。结果PCR扩增获得7个日本血吸虫虫卵高表达基因,经酵母重组表达和Ni-NTA亲和层析纯化后成功获得3个重组蛋白SjE16、SjPPIase和SjRobl。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显示,所获得的重组蛋白为目的蛋白。ELISA检测结果显示,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和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均可检测出被SjE16、SjPPIase和SjRobl识别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在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中上述3种抗原IgM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80%,IgG检出率分别为40%、80%和70%。伍用组中,SjE16和SjRobl伍用抗原,检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IgM抗体的敏感性为100%,高于其单独为抗原的敏感性。结论获得的3个日本血吸虫虫卵蛋白(SjE16、SjPPIase和SjRobl)均具有血吸虫病诊断的潜能,其中SjE16和SjRobl伍用抗原可提高急性血吸虫病诊断敏感性。
陈清吴琛耘冯艳吴健桦姚馨萦徐大刚王兆军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真核表达免疫学诊断
全氟辛酸特异性单域重链抗体的制备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制备一种针对全氟辛酸(PFOA)小分子的特异性抗体,以用于PFOA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采用碳二亚胺法将PFO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将此完全抗原作为包被抗原,用重链抗体噬菌体文库进行筛选获得阳性克隆,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重链抗体片段并与含有人抗体Fc段的质粒连接,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进行抗体蛋白表达和纯化,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验证。[结果]成功合成完全抗原PFOA-BSA,偶联比为8。采用重链抗体库进行4轮筛选,获得7株阳性克隆,经进一步的原核表达系统进行蛋白表达和纯化,得到5种与预期大小相符的、含有人抗体Fc段的抗体蛋白。经间接竞争ELISA方法初步检测验证,获得1个可与PFOA特异结合的单域重链抗体。[结论]最终获得针对PFOA的特异性抗体,有望用于建立快速检测不同介质中PFOA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张星王颖程亚庭冯艳王艳
关键词:全氟辛酸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食品污染物神经毒性预测模型建立被引量:2
2022年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分类预测模型,研究常见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理化结构与其神经毒性间关联。通过查阅文献建立化合物数据库,纳入包含影响神经分化成熟、影响神经元迁移/空间定向等各类神经毒性机制化合物57种,无神经毒性化合物50种。运用R、SPSS软件,使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RF)、类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等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分子描述符并构建分类模型,预测化合物神经毒性。结果显示随机森林算法模型综合表现最佳,十折交叉验证准确率70.24%,训练集、测试集预测准确率分别达95.51%和83.33%,曲线下面积分别达0.99和0.85,是个较为理想的算法。本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分类模型可通过化合物的分子描述符准确预测化合物的神经毒性。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中,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表现最优。分子描述符重要性结果显示,化合物神经毒性主要与其质量加权Burden矩阵最大特征值有关。
周悦李潇岚程薇冯艳王艳
关键词:食品污染物神经毒性毒性预测
一种化学品发育毒性预测方法、预测模型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学品发育毒性预测方法、预测模型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涉及化学品毒性检测技术领域。该预测方法是以心肌细胞中α‑Actinin和SOX17蛋白为指标,判断待测化学品的发育毒性。本发明首次引入α‑Actinin...
程薇王艳冯艳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被引量:1
2008年
冯艳郭晓奎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胃肠道疾病黏膜上皮需氧菌病死率
应用胚胎干细胞试验对多菌灵胚胎毒性的初步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胚胎干细胞(ESC)和胚胎干细胞试验(EST),初步评价多菌灵的胚胎毒性,并探讨可能的毒性机制。方法应用Alarma Blue法检测多菌灵对ESC和3T3成纤维细胞活性的影响;未分化的ESC体外经悬滴、悬浮培养后用10-4mol/L抗坏血酸诱导分化为具搏动能力的心肌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多菌灵(0、1、2.5、5、10和20 nmol/L),在分化终点即第10天时获取分化细胞的RNA,并检测细胞多能性基因Oct4和心肌特异性基因α-MHC的相对表达量,计算多菌灵对ESC分化的半数抑制剂量。根据EST的评价标准,对多菌灵的胚胎毒性进行评价。结果多菌灵对3T3细胞和ESC细胞的存活率随着多菌灵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ESC对多菌灵毒性更敏感;1 nmol/L多菌灵使Oct4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2.5、5、10和20 nmol/L多菌灵使Oct4的表达量显著降低;随着多菌灵浓度的增加,α-MHC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关系。多菌灵经EST评价为强胚胎毒性化合物。结论多菌灵具强胚胎毒性,其对ESC细胞活性及多能性基因影响显著可能是其作用的机制之一。
周韧程薇冯艳王艳
关键词:胚胎毒性多菌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