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宁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科技厅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关节炎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诊疗分析
  • 1篇输入性
  • 1篇输入性疟疾
  • 1篇疟疾
  • 1篇青蒿
  • 1篇青蒿琥酯
  • 1篇人肝
  • 1篇人肝癌
  • 1篇人肝癌细胞
  • 1篇人肝癌细胞株
  • 1篇肿瘤
  • 1篇肿瘤免疫
  • 1篇肿瘤免疫治疗
  • 1篇细胞因子
  • 1篇细胞株
  • 1篇疗效

机构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福州市传染病...

作者

  • 5篇刘宁
  • 3篇郑祥雄
  • 2篇李频
  • 1篇李艳
  • 1篇李和军
  • 1篇江晓燕
  • 1篇陈明胜

传媒

  • 3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建立与优化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并探讨胶原给药剂量以及性别因素对造模成功率的影响,优化造模方法。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0、200、300、400μg 4个剂量水平的鸡胶原剂,免疫Wistar大鼠,连续观测大鼠一般情况、足爪容积、关节炎评分、血清抗CⅡ抗体、TNF-α浓度及大鼠关节病理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胶原蛋白剂量、性别与造模成功率的关系。结果发病大鼠其临床表现、免疫学及病理学特征显著,造模成功率随胶原蛋白剂量增加而上升(P<0.01,OR=14.414),性别对造模成功率无影响(P>0.05)。结论成功建立发病稳定的大鼠模型。在安全范围内,胶原蛋白给药剂量与造模成功率成正相关,性别对发病率无影响。
李艳刘宁李频郑祥雄
CD32在人肝癌细胞株上的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检测CD32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4、HepG2上的表达,探索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应用RT-PCR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种肝癌细胞株上CD32的表达情况,以u937为阳性对照。结果u937高表达CD32,而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4、HepG2未检测到CD32的表达。结论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4、HepG2不表达CD32,应用基因工程方法调节肿瘤细胞上不同亚型CD32的表达,或许可以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李和军刘宁李频郑祥雄
关键词:肝癌细胞肿瘤免疫治疗
输入性疟疾55例临床表现及诊疗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研究分析输入性疟疾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青蒿琥酯对其的疗效。方法连续搜集我院全年确诊的输入性疟疾患者共55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血常规及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变化情况,并观察以青蒿琥酯抗疟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其的疗效效果。结果输入性疟疾全年散发,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有发热、头痛、头晕、肌肉酸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可伴发脑型疟疾及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确诊病患中各型疟原虫均有检出。病程早期即出现的实验室异常主要有血小板(PLT)计数下降,以CRP、IL-6、PCT为代表的炎症因子含量升高,血红蛋白(Hb)下降出现则较晚。青蒿琥酯对于各型疟疾及重症疟疾均有良好疗效,以青蒿琥酯抗疟为主的综合治疗治愈率为92.7%,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有疟疾流行区居留史的发热患者,尤其伴有血小板减少、炎症因子指标升高征象的患者需高度怀疑疟疾可能,及时进行外周血涂片找疟原虫有助于尽快明确诊断。尽早采用安全低耐药的青蒿琥酯进行抗疟治疗是抢救该病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刘宁
关键词:疟疾青蒿琥酯
白细胞介素33——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白细胞介素1家族新成员被引量:4
2009年
白细胞介素33(IL-33)是最近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的一种IL-1家族的细胞因子。IL-33分布广泛,在胃、肺、脊髓、脑和皮肤中高表达,在如Crohn病的患者肠道、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等慢性炎症组织中也能检测到。IL-33具有双重作用,作为分泌性细胞因子能够参与调节Th2免疫反应,并具有前炎性因子的作用;作为核因子则能定位于细胞核内,起转录抑制作用。IL-33在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炎性疾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其的研究将为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刘宁郑祥雄
关键词:细胞因子类风湿关节炎
不同HBV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HBV基因型与干扰素-α(IFN-α)临床治疗之间的应答关系。方法确诊的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荧光定量PCR仪器分为B基因型(45例)和C基因型(45例)两组。所有患者均采用IFN-α2b进行治疗,5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至疗程达6个月时。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检测HBV DNA、HBV血清学指标及肝、肾功能,并监测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对干扰素治疗的总应答率,B基因型组为40%,C基因型组为20%,B基因型组总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组。结论 IFN-α2b抗病毒治疗对HBV B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江晓燕陈明胜刘宁
关键词: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