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春
- 作品数:9 被引量:9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模拟气候变暖和林内穿透雨减少对干旱年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研究土壤呼吸对气候变暖和干旱的响应,阐明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碳排放之间的反馈关系。[方法]采用红外辐射增温和林内穿透雨减少技术模拟气候变暖和干旱,通过LI-8100土壤CO2通量测定系统对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观测,分析了干旱年不同处理(对照、增温+减雨、增温、减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生长季,以上4种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1.78、1.84、2.02和2.01μmol·m^(-2)·s^(-1),5 cm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分别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68.2%87.5%和51.0%66.6%。干旱期,以上4种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低于生长季,增温处理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但增加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结论]干旱年内,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该区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干旱期增温处理引起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限制作用削弱了气候变暖与土壤碳排放之间的正反馈作用。
- 王一刘彦春刘世荣陆海波
- 关键词: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速率增温
- 土壤增温和干旱对暖温带森林和亚热带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
- 碳循环过程随全球温度增加和降水格局的改变而改变,潜在地导致碳循环对气候系统的反馈.因此,了解土壤呼吸和碳固持将有助于更好的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然而,在变暖和干旱背景下控制森林碳的吸存与释放的因素仍有很...
- 刘世荣王晖刘彦春王一
- 关键词:增温干旱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土壤呼吸
- 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增温和降雨减少的响应
- 气候变化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气候变暖及降水格局改变是气候变化的两大重要特征,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及固碳潜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库的变化规律,已成为当前土壤碳源—汇效应演...
- 刘彦春
- 关键词:温度敏感性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土壤呼吸
- 暖温带森林土壤酶活性对增温的响应及其环境解析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模拟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规律和土壤酶活性对环境因子变异的响应,以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微生物因素在调控土壤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辐射增温技术和96孔-微平板法测定了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解析环境因子在调控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异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增温处理在生长季显著提高土壤温度1.91℃,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了12.15%,微生物量碳氮显著增加了40.30%和61.29%;增温处理在非生长季显著提高土壤温度2.24℃,但对微生物量碳氮影响并不显著。增温处理对土壤专一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季节差异,生长季除N-乙酰-葡糖苷酶外增温处理降低了土壤专一酶活性;非生长季除β-葡糖苷酶和蛋白酶外增温处理增加了土壤专一酶活性。环境因子可以解释土壤专一酶活性变异的82.5%,MBN和NH4-N极显著影响土壤专一酶活性,二者共可以解释变异的59.0%。[结论]MBN和NH4-N是影响土壤专一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他环境因子:土壤水热配比、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碳氮比、溶解性有机碳和硝态氮等是影响土壤专一酶活性在处理间和季节间变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 王一刘彦春刘世荣
- 关键词: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酶活性增温环境解析
- 基于年轮分析的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被引量:30
- 2012年
- 基于树木年轮学与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3种恢复森林类型生物量、蓄积量及生产力动态变化特征,旨在尝试年轮学在森林生长过程反演中的运用,并探索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恢复类型发育至20年以后,均进入生长加速期,平均胸径间差异逐渐显著,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胸径增长最快,明显高于天然恢复的次生桦木(Betula spp.)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在恢复过程中,次生针阔混交林一直保持最高的林分平均地上生物量与林分蓄积量,其地上平均生物量一直显著高于人工云杉林(p<0.05),在20年以后显著高于次生桦木林(p<0.05)。与人工云杉林相比,次生桦木林在25年前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量,而在25年之后则低于人工云杉林。在0-20年桦木林林分蓄积量略高于云杉林,而20年以后,云杉林蓄积量则超过桦木林。不同恢复类型的生产力大小对比显示,30年之前,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桦木林>人工云杉林,30年之后,针阔混交林生产力仍然最高,而人工云杉林则超过次生桦木林。川西林区次生针阔混交林恢复模式在生物量和蓄积量积累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 张远东刘彦春刘世荣张笑鹤
- 关键词:生物量净第一性生产力林分蓄积量
- 森林植被及土壤碳储量对降水减少响应的控制模拟实验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森林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降水格局改变的背景下,干旱事件的发生频度及强度趋于增加,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及土壤碳储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别从植被碳和土壤碳储量2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林木个体生长、森林植被碳汇、地下根系生物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不同组分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对降水减少的响应规律,并探讨了不同变量对降水减少响应差异的潜在影响因子。针对目前的研究进展,简要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最新的关注热点和亟待加强的研究方向,为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干旱的响应规律提供参考。
- 刘彦春刘彦春李青林管勇
- 关键词:干旱碳循环土壤呼吸
- 川西亚高山主要森林类型恢复过程中地上生物量、生产力变化研究
-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植被类型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森林生物量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亚高山林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对维持长江上游生态平衡与区域水、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该区以往的森林生物量...
- 刘彦春
- 关键词:地上生物量
- 文献传递
- 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恢复过程中的生物量、生产力与材积变化被引量:17
- 2010年
-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样地调查方法,利用异速生长方程和一元材积表计算不同林龄桦木林的生物量、生产力与材积,结果表明,桦木林乔木层及平均单株地上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在50 a时达到最大;生产力则先增加而后逐渐减少,乔木层30 a时生产力为7.88 t.hm-.2a-1,到40 a和50 a时,分别下降到5.17 t.hm-.2a-1和1.19.thm-.2a-1;单株平均生产力在30 a时达到最大值1.13 kg.a-1,40 a时下降为0.96 kg.a-1,50 a时略有上升。林分蓄积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平均生长量在50 a达到最大值3.78 m.3hm-2,连年生长量在30 a时达到最大值6.07 m.3hm-2。平均单株材积增长速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加,50 a时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
- 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
- 关键词:生物量材积植被恢复
-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被引量:24
- 2010年
-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是该地区云冷杉暗针叶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由采伐迹地向顶极暗针叶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4个海拔梯度(A:2900—3050m;B:3150—3300m;C:3300—3450m;D:3450—3550m)40a生针阔混交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上升而不断下降,分别由A梯度的157.07t/hm2、3.43t·hm-·2a-1下降到D梯度的54.65t/hm2、1.36t·hm-·2a-1,气温的海拔间差异以及林分密度的递减是影响林分生物量、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原因;阔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由A梯度的200.55kg、4.96kg/a下降到D梯度的47.86kg、1.19kg/a;而针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则逐渐上升,由A梯度的51.57kg、1.28kg/a上升到D梯度的73.88kg、1.84kg/a,但未达显著水平,阔、针叶类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变化分异是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该地区阔叶类树种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比针叶树种更为敏感和显著。
- 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张笑鹤
- 关键词:海拔梯度亚高山自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