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丽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粳稻
  • 4篇性状
  • 3篇水稻
  • 3篇QTL
  • 2篇置换系
  • 2篇染色体
  • 2篇染色体片段置...
  • 2篇相关性状
  • 2篇基因
  • 2篇QTL定位
  • 2篇产量相关性状
  • 1篇稻穗
  • 1篇性状基因
  • 1篇异交
  • 1篇异交性状
  • 1篇颖花
  • 1篇颖花数
  • 1篇杂交
  • 1篇杂交粳稻
  • 1篇杂种

机构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河西学院

作者

  • 8篇刘晓丽
  • 5篇洪德林
  • 4篇刘强明
  • 3篇江建华
  • 3篇赵凯铭
  • 2篇牛付安
  • 2篇党小景
  • 2篇卢超
  • 2篇张红
  • 2篇刘二宝
  • 1篇张有富
  • 1篇刘洋
  • 1篇张晚霞
  • 1篇吉家曾
  • 1篇朱长丰

传媒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杂交水稻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水稻两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 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是利用一系列的杂交、回交、自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覆盖植物基因组的一系列的近等基因系。利用遗...
刘晓丽
关键词: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文献传递
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解控制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株高、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8个性状及其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8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41.9%。77.6%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15.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6.9%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共检测到90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在RIL群体中检测到44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7%~8.0%,平均3.7%。在XSBCF1群体中检测到27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2.7%~78.5%,平均29.2%;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0%~71.8%,平均40.1%。在CBBCF1群体中检测到19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2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7%~64.4%,平均30.1%;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9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7%~64.1%,平均40.0%。在CBBCF1群体中,利用BCF1表型值和中亲优势值都检测到的E-QTL有2对。上述结果表明上位性效应是粳稻秀堡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
江建华刘强明卢超张红刘晓丽党小景牛付安Manamik Caleb BRERIA赵凯铭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杂种优势
水稻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的遗传被引量:6
2013年
水稻枝梗数影响每穗颖花数。为阐明水稻枝梗数遗传规律,以一、二次枝梗数多的水稻品种3012与一、二次枝梗数少的水稻品种万特大粒杂交获得的F1和F2世代及其亲本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一、二次枝梗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一次枝梗数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二次枝梗数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一、二次枝梗数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一次枝梗数以加性效应为主,二次枝梗数以超显性效应为主。因此,可以通过杂交和回交的育种策略来增加水稻品种枝梗数,实现产量的增加。
刘金波刘晓丽王宝祥樊继伟卢百关李健方兆伟迟铭秦德荣徐大勇
关键词:水稻
粳稻穗角、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被引量:2
2014年
为阐明水稻穗部性状的遗传,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水稻直立穗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穗角和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着粒密度性状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穗型弯曲对直立、着粒密度密对疏和每穗颖花数多对少均为部分显性。穗角和着粒密度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每穗颖花数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等重要,而着粒密度以加性效应为主。
刘金波王宝祥刘晓丽李健杨波方兆伟卢百关刘艳迟铭周振玲陈庭木秦德荣徐大勇
关键词:SATIVA每穗颖花数
粳稻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QTL定位与遗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为探明控制粳稻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穗抽出度、剑叶长、剑叶角度、穗剑高度差、倒2叶长、倒2叶角度、穗与倒2叶(穗二)高度差和倒1节间长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进行QTL定位。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45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80.3%。73.3%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4.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22.2%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2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RIL群体中检测到43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0%~7.0%,平均2.7%。在以秀水79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XSBCF1群体)中检测到16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1.2%~36.8%,平均21.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1%~76.8%,平均55.0%。在以C堡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CBBCF1群体)中检测到23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6.2%~60.0%,平均24.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7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3%~44.4%,平均31.0%。上述结果表明,粳稻异交相关性状是由多位点控制的,基因对性状本身的作用类型以加性效应为主;粳稻异交相关性状中亲优势主要遗传基础为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
张红江建华刘晓丽吉家曾牛付安张有富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异交性状
利用宁粳1号/R254的CSSL群体定位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被引量:1
2019年
为进一步提高宁粳1号的产量潜力和定位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准确性,利用粳稻恢复系R254为供体亲本、粳稻品种宁粳1号为受体亲本,构建了以宁粳1号为基因组背景的R254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NR-CSSL。利用QTL IciMapping4.1软件中CSL程序对NR-CSSL群体产量相关性状采用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的极大似然比检测方法进行了QTL检测,共检测到9个产量相关性状的39个QTL。这些QTL分布在第1~11号染色体上,其中有12个在2 a中重复地被检测到。它们是2个抽穗期QTL、2个株高QTL、2个穗长QTL、1个每穗总粒数QTL、1个每穗实粒数QTL、3个单穗重QTL和1个单位面积稻谷产量QTL。研究发现,qHD-3、qHD-5b和qSPW-3为3个新检测到的QTL。研究还获得了2个优良的置换系材料R-26和R-39。R-26含有来自R254控制每穗实粒数的qGPP-2 QTL增效片段;R-39含有来自R254控制每穗总粒数的qSPP-10、控制每穗实粒数的qGPP-2和qGPP-10以及控制单穗重的qSPW-10等QTL增效片段。R-26和R-39比宁粳1号分别增产4%和10%。研究表明,从单产差异不显著的供体亲本中发掘和置换优异等位基因改良受体亲本产量是可行的。
朱尚尚刘晓丽刘二宝赵凯铭朱长丰刘强明胡肖肖李大露洪德林
关键词:水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产量相关性状QTL
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检测被引量:6
2013年
加快杂交粳稻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杂交粳稻组合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提高取决于恢复系产量性状配合力的改良。选用152个SSR引物扩增11个粳稻雄性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的标记基因型,并按NCⅡ遗传设计配制99个F1组合,分析20个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结实率、粒长、粒宽、粒厚、千粒重和单位面积日产量等12个性状的配合力,结合亲本SSR分子标记数据和性状配合力数据检测12个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结果表明,1004S是综合评价最优的不育系;LR5、盐恢R50、LC64是较优恢复系。筛选到112个SSR标记基因型与亲本产量及其构成性状配合力显著相关,其中30个与亲本单个性状配合力相关;与亲本2个性状、3个性状、4个性状和5个性状配合力相关的标记基因型个数分别为14、6、3和3;标记基因型RM215-170/180与亲本7个性状的配合力相关。RM2439-150/170为单位面积日产量优异配合力效应最大的标记基因型,能使F1增产32.6%。
刘二宝刘洋刘晓丽刘强明赵凯铭EDZESI Wisdom Mawuli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配合力SSR标记
多环境下粳稻株高动态QTL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为阐明粳稻株高动态发育遗传基础,在南京和泗洪3个环境下种植粳稻品种秀水79和C堡及其杂交衍生的254个重组自交家系,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对3个环境下不同时期株高变异的各效应值进行估计,进而利用非条件和条件QTL定位的方法对控制株高性状的静态位点和动态位点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3个环境中RIL群体各期株高均呈正态分布并出现双向超亲分离。株高受环境的影响随发育进程而不断减小。成熟期检测到5个QTL,其中qPH8.3仅在该时期检测到。采用非条件定位的方法共检测到15个非条件加性QTL。不同时期检测到的同一加性位点,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同一亲本,加性效应的大小随着发育进程而增大。条件定位的方法共检测到16个条件加性QTL和16个互作位点对,6个加性QTL在不同的两个时间段检测到,其余位点(位点对)均在单个时期检测到。从播种至移栽后42d、移栽后56d至70d以及移栽后98d至112d这3个时间段,株高性状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移栽后42d至56d以及移栽后70d至84d这两个时间段受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共同控制;而移栽后84d至98d则以上位性遗传效应为主。G×E互作遗传效应在整个调查时期均很小。多环境条件下两种定位方法的结合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株高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遗传基础。
江建华张晚霞刘晓丽刘强明卢超党小景赵其兵洪德林
关键词:株高数量性状基因座粳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