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洪妍

作品数:17 被引量:69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9篇天文地球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6篇植硅体
  • 7篇芦苇
  • 3篇植物
  • 3篇生长期
  • 3篇古气候
  • 3篇表土
  • 2篇时空分异
  • 2篇全新世
  • 1篇氮沉降
  • 1篇新植
  • 1篇羊草
  • 1篇有效硅
  • 1篇玉米
  • 1篇玉米穗
  • 1篇沼泽
  • 1篇沼泽地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生境
  • 1篇施氮

机构

  • 17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大庆师范学院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7篇刘洪妍
  • 14篇刘利丹
  • 14篇介冬梅
  • 11篇李楠楠
  • 5篇高卓
  • 4篇郭梅娥
  • 2篇阳金秀
  • 2篇乔志和
  • 2篇王刘奎
  • 2篇郭继勋
  • 2篇陈雪松
  • 2篇王婷
  • 2篇葛勇
  • 1篇李荣麟
  • 1篇石连旋
  • 1篇王培明
  • 1篇高玉山
  • 1篇张鸿鹏
  • 1篇赵黎
  • 1篇王晓蕊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6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吉林省松原市不同品种玉米穗、叶植硅体形态组合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玉米(Zea mays L.)作为禾本科一年生的植物,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通过选取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地区21个玉米品种进行植硅体分析,试图探讨玉米不同部位(穗、叶)主要植硅体类型的变化规律。分别在穗中、叶中、整个植株中提取并鉴定植硅体10 311粒、10 466粒、8 530粒。结果表明,21个玉米品种中,植硅体形态基本相同,相比于其它植物玉米十字型植硅体含量十分丰富,常见的还有哑铃型、帽型、棒型等;不同部位植硅体总浓度差异较大,存在有穗中>叶中>整株中的规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及十字型植硅体的大小有显著差别。穗中十字型含量较多,叶中十字型和帽型含量较多;镜下测量结果显示,叶中十字型植硅体比穗中十字型植硅体大。此外,不同品种中十字型植硅体宽度差异较大,其可能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逆性有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鉴别玉米与其它禾本科植物提供依据,也为玉米种间差异及抗逆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亦可为探究玉米起源、环境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楷婧张鸿鹏赵黎朱清乔介冬梅刘洪妍刘利丹李楠楠高桂在高玉山王晓蕊
关键词:玉米十字型
孤山屯沼泽地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化的植硅体记录被引量:3
2013年
东北地区泥炭以其特有的沉积学特征吸引了诸多全新世古气候研究的开展.通过选取长白山西麓孤山屯沼泽地晚更新世以来的泥炭沉积进行植硅体分析,划分出了5个植硅体组合带:Ⅰ棒型-尖型组合带,Ⅱ棒型-方型-尖型组合带,Ⅲ哑铃型-方型-鞍型组合带,Ⅳ齿型-哑铃型组合带,Ⅴ齿型-哑铃型-帽型组合带,分别代表5个不同的气候演化时期.结合植硅体温暖指数变化特征恢复了该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特征,揭示了晚冰期气候的振荡性与复杂性特征,较准确地识别出了相关气候阶段及气候波动事件.通过与哈尼泥炭纤维素δ18 O曲线及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记录的浮冰碎屑事件对比,证明了植硅体记录气候的6次冷事件与全球其他区域较为一致,为全面、客观地恢复全新世东北地区的古气候、古植被提供了参考资料.
李楠楠介冬梅王刘奎刘洪妍刘利丹陈雪松阳金秀
关键词:泥炭植硅体古气候
利用新植硅体指数重建长白山区古气候
本文对采自草原、森林区林下和森林区非林下三种生境的52个草本群落样品及52个对应表土样品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提出了短细胞植硅体/长细胞植硅体(S/L)和帽型/尖型(Ro/La)两个植硅体指数;统计了基于植硅体指数对草原、...
李德晖介冬梅刘洪妍高桂在史吉晨冷程程
关键词:古气候全新世
文献传递
长白山区湿地表土植硅体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7
2012年
湿地在全球环境变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湿地表土中的植硅体分析是恢复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途径。文中选取长白山区的桦南到哈尼一线的6处湿地表土,并采用PCA和CA分析植硅体组合的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温度因子是造成长白山不同湿地表土植硅体组合差异的第1环境因子,且植硅体的种类和含量与采样点上覆植被、湿度与海拔等环境条件都存在相关性。结合方差分析和植硅体大小变化趋势分析曲线可以看出,不同表土中符合方差分析条件的植硅体类型的大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总体来看,长白山区6处湿地中,植硅体类型基本相同,但温暖指数和植硅体的大小差异较显著,说明植硅体大小及其组合对温度都有较敏感的响应。
郭梅娥介冬梅葛勇王婷李荣麟王刘奎王培明刘洪妍刘利丹李楠楠
关键词:湿地方差分析
东北地区芦苇植硅体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13年
深入研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不同生长期植硅体的形态变化规律,对提高古植被重建精度、探讨植硅体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东北地区12个样点的芦苇叶片进行研究,选取长势相近、叶片大小一致的芦苇叶片,用湿式灰化法提取植硅体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研究发现,芦苇植硅体主要有5种类型,在不同生长期内和不同温湿度组合下,其植硅体类型组合基本无变化,说明同种植物的植硅体类型组合具有稳定性,据此可以有效地恢复古植被;同时芦苇鞍型植硅体百分含量的峰值出现在7月份,随后稍有减少,而芦苇扇型植硅体百分含量和浓度的峰值出现在8或9月份,谷值在7月份。由此推测芦苇鞍型植硅体的形成可能更多地受控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芦苇扇型植硅体的形成可能与机动细胞的支撑作用关系密切。实验结果还表明芦苇植硅体浓度并不是随着时间逐渐积累的,其在8月份达到峰值,9月份达到谷值,因此推测植物植硅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与植物在不同生长期其自身对硅的需求规律相一致。鞍型植硅体浓度的峰值也出现在8月份,谷值也在9月份,其浓度变化与芦苇植硅体总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似。
刘利丹介冬梅刘洪妍郭梅娥李楠楠
关键词:生长期芦苇植硅体
增温、施氮、CO2浓度升高对羊草(C3)、芦苇(C4)植硅体组合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研究未来全球变暖和氮沉降下C3、C4植物植硅体的变化规律,对松嫩草原优势群落演替方向的预判、古植被及古气候的重建和全球环境变化的预测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松嫩草原的优势物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C3)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C4),对其进行模拟增温、施氮、CO2浓度升高处理,研究叶片部位植硅体的组合规律及形态变化特征,试图寻找在改变某一单一环境要素条件下,C3、C4植物所含各类型植硅体百分含量及形态的变化规律,以探究C3、C4植物植硅体对不同环境因素响应的异同.结果显示:CO2浓度升高、增温对羊草植硅体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对芦苇植硅体发育起抑制作用;氮素过高对羊草和芦苇植硅体的发育都不利,但增温能减轻施氮对羊草植硅体的负面效应.棒型、板型、方型、块状、蜂窝状植硅体对模拟增温、施氮、CO2浓度升高反应敏感,可作为指示环境变化的新指标.
介冬梅冯滢瑛郭继勋刘洪妍刘利丹李楠楠
关键词:植硅体氮沉降CO2浓度升高
东北地区芦苇植硅体浓度的时空分异规律被引量:5
2016年
芦苇是生态域极广的一种禾本科芦竹亚科植物,且其植硅体含量丰富,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东北地区不同温度带及生长期的不同阶段芦苇植硅体浓度的变化规律,揭示芦苇植硅体的环境指示意义,从而为定量恢复古环境和探讨植硅体形成机理提供相关参考。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2个样点芦苇样品中共包含6种主要植硅体类型,其中鞍型的含量最高,是芦苇植硅体的优势类型。同时在不同温度带及生长期芦苇植硅体浓度具有明显差异。在东北地区,从温带到暖温带,芦苇植硅体和鞍型浓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多,但在不同湿度区,其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总的来看,东北地区芦苇植硅体和鞍型浓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切,可指示环境温度的变化,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湿度的影响。在6—10月,芦苇植硅体和鞍型浓度均在其生长初期较多,而在9、10月相对较少,并推测植物植硅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与植物生长本身对硅的需求规律相一致。该结果有助于理解植硅体的形成机理,从而促进植硅体分析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刘利丹介冬梅刘洪妍高卓高桂在
关键词:植硅体芦苇生长期温度
东北地区表土植硅体对地上植物群落代表性研究
表土植硅体对地上现生植物群落代表程度的评估及校正是利用植硅体指标准确重建古植被的基础与前提。针对植硅体形态与母源植物并非一一对应关系而导致表土植硅体代表性难以深入研究的现状,本研究通过对比表土植硅体来源(植物植硅体产量)...
高桂在介冬梅刘洪妍李德晖史吉晨冷程程
文献传递
东北地区土壤有效硅的时空分异及其对芦苇植硅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在东北地区按温湿差异选取12个芦苇样点,对其芦苇植硅体、芦苇中有效硅和土壤有效硅进行研究,分析土壤有效硅对植硅体形成的影响,对于植硅体形成机理和古环境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硅含量和植硅体浓度在样点间存在明显差异.在芦苇的不同生长期,土壤有效硅含量差异不明显,芦苇中有效硅含量差异明显.7、8月时,植株吸收的有效硅主要用于植硅体的形成,植硅体浓度较高,且易受到土壤与芦苇有效硅含量比值的影响.9、10月植硅体浓度较低,可能由于成熟期芦苇叶片中硅含量较少而形成较少植硅体.土壤和芦苇有效硅含量的比值约为4时,硅吸收方式可能从主动逐渐转变为被动.此外,芦苇中多数形态的植硅体浓度和土壤与芦苇有效硅含量的比值呈负相关,说明土壤有效硅含量的变化对芦苇植硅体的形成有着一定影响.
高卓介冬梅刘利丹刘洪妍卢美娇高桂在刘慧涛高玉山
关键词:植硅体有效硅芦苇土壤
不同增温方式下芦苇植硅体数量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由于未来全球变暖的情况仍可能持续,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对研究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简称OTC)和红外线辐射器(Infrared Radiator,简称IR)对位于松嫩草原西南部吉林省长岭县腰井子村种马场境内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群落进行模拟温度升高处理,研究增温对芦苇植硅体数量的影响.OTC增温方式设置两种不同的规格,分别用OTC-Ⅰ和OTC-Ⅱ表示,即本文利用OTC-Ⅰ、OTC-Ⅱ和IR这3种不同的增温方式来模拟温度升高,每种增温方式均设置了3个不同温度梯度的增温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以期更详细的研究芦苇中植硅体数量与温度因子之间的动态关系.实验发现,3种不同增温方式对芦苇鞍型植硅体和芦苇硅化气孔的影响一致,即增温后芦苇鞍型植硅体的数量增加、芦苇硅化气孔的数量有所减少;在3种不同增温方式的影响下,芦苇尖型植硅体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差异,在OTC(OTC-Ⅰ、OTC-Ⅱ)增温方式下,增温后芦苇尖型植硅体的数量减少,但在IR增温方式下,增温后芦苇尖型植硅体的数量增加.通过对比不同增温方式下芦苇植硅体数量变化特征的异同,有利于得出比较全面和令人信服的结论,同时为今后广大学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增温装置提供参考.
刘洪妍介冬梅刘利丹高卓高桂在石连旋郭继勋乔志和
关键词:芦苇植硅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