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珏

作品数:103 被引量:968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7篇医药卫生
  • 4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病毒
  • 18篇流行病
  • 18篇流行病学
  • 13篇冠状
  • 13篇冠状病毒
  • 12篇疫情
  • 1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0篇妊娠
  • 8篇妇女
  • 8篇传染
  • 7篇传染病
  • 6篇疫苗
  • 6篇妊娠期
  • 6篇保健
  • 6篇SARS-C...
  • 6篇META分析
  • 6篇一带一路
  • 5篇流行病学特征
  • 5篇艾滋病
  • 5篇变异株

机构

  • 99篇北京大学
  • 15篇清华大学
  • 11篇北京大学第三...
  • 9篇北京市通州区...
  • 8篇中华预防医学...
  • 7篇中国疾病预防...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中国健康教育...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北京市西城区...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国家卫生计生...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99篇刘珏
  • 56篇刘民
  • 9篇陶立元
  • 8篇王海俊
  • 8篇刘霞
  • 3篇周蕾
  • 3篇陈京
  • 3篇罗树生
  • 2篇曾琳
  • 2篇燕东海
  • 2篇杜忠东
  • 2篇张世琨
  • 2篇王亚东
  • 2篇赵一鸣
  • 2篇张曼
  • 2篇崔长弘
  • 2篇张宜平
  • 2篇王巧梅
  • 2篇李钦
  • 2篇徐相蓉

传媒

  • 15篇中华流行病学...
  • 1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0篇中国全科医学
  • 9篇中国公共卫生
  • 8篇中华医学杂志
  • 5篇中国生育健康...
  • 4篇中国预防医学...
  • 4篇中国艾滋病性...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中华全科医师...
  • 2篇国际病毒学杂...
  • 2篇中国妇幼健康...
  • 2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英国医学杂志...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年份

  • 5篇2024
  • 15篇2023
  • 23篇2022
  • 19篇2021
  • 7篇2020
  • 1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新冠疫苗研发与接种策略进展
2023年
WHO于2023年5月5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疫情相对稳定,但是各国仍不能放松对COVID⁃19的警惕。接种新冠疫苗仍是有效的预防手段。本文主要围绕当前全球新冠疫苗研发进展、不同国家疫苗接种策略调整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WHO推荐对新冠疫苗接种策略的最新指导意见,分析探讨全球新冠疫苗研发及各国疫苗接种策略对我国的启示,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性疫苗接种建议。
吴俣刘珏刘民梁万年
关键词:疫苗接种策略世界卫生组织
松散型医联体赋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组织竞合、政策激励与动态能力提升被引量:21
2021年
我国医联体建设主要有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模式。目前普遍认为紧密型医联体比松散型医联体能更好实现政策目标,那么松散型医联体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并赋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本文采用归纳式案例研究方法,应用组织竞合、政策激励和动态能力等理论分析浏阳市集里医院松散型医联体形成动因、运行机制和实施成效。研究发现,松散型医联体建设在实现医疗资源整合、医疗机构协作及赋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等目标方面可以取得良好成效,主要原因在于松散型医联体通过建立竞合动力机制、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内部提质增效机制、动态能力提升机制,从而避免虹吸、形成协同、提高效率并获得竞争优势。本文提出"松散型医联体赋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理论模型",丰富了医联体建设模式选择和运行机制的理论探讨,对松散型医联体建设赋能基层医疗体系的实践探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孙树学蒋晓庆李维昊刘珏
关键词:动态能力
检测阴性设计:基本原理、方法、衍生设计、优劣势及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检测阴性设计是一种简便、快速且有效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疫苗上市后效果评价,有助于国内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卫生机构评估疫苗上市后效果及其他干预措施效果,其应用前景广阔。随着实时检测阴性设计、整群随机检测阴性设计等新型衍生设计类型的出现,该研究设计被逐步应用于疾病危险因素探索、干预措施效果评估等。然而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报道较为缺乏。本研究介绍了检测阴性设计的定义、基本原理、方法、设计实施要点,以及实时检测阴性设计、整群随机检测阴性设计等最新衍生设计类型、优势、局限性,在疫苗上市后效果评价以及其他干预措施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巫婷刘珏
关键词:疫苗研究方法
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构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科学评估提供有用工具.方法采用Delphi法两轮专家函询,确定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系数,通过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共20名专家参与了本次研究,形成的指标体系包含目标层、准入层和指标层3个等级.准入层由病原体及疾病特性、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预防控制能力和对社会和国家经济贸易的影响5个指标组成,指标层包含25个指标和102个具体指标内涵评分项.第1轮专家函询应答率为83.3%,第2轮应答率为100%;专家判断依据、熟悉程度和权威系数均≥0.7;第2轮咨询专家对指标重要性和可行性评分协调系数高于第1轮,两轮协调系数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适用于对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的客观、定量、综合评估,可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防控工作提供实用工具和科学参考.
刘珏梁万年刘民吴俣韩辉周蕾王亚东
关键词:传染病指标体系
北京市通州区单胎孕妇2013-2017年早产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2013-2017年单胎妊娠孕妇的早产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早产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通过医院电子信息系统获得2013-2017年单胎孕妇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孕产史及本次妊娠情况,分析早产发生率以及不同因素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3-2017年通州区单胎孕妇的早产发生率为4.1%(1 418/34 726)。其中,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分别占68.8%(975/1 418)和31.2%(443/1 418)。产妇年龄≥35岁(OR=1.314,95%CI:1.113~1.551)、经产妇(OR=1.399,95%CI:1.223~1.600)、男胎(OR=1.237,95%CI:1.100~1.390)、前置胎盘(OR=10.162,95%CI:7.100~14.546)、胎盘早剥(OR=9.201,95%CI:6.596~12.837)、胎膜早破(OR=3.328,95%CI:2.953~3.750)、妊娠期糖尿病(OR=1.232,95%CI:1.082~1.4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3.283,95%CI:2.755~3.911)是早产的危险因素。其中,产妇失业或待业(OR=1.159,95%CI:1.003~1.339)、丈夫年龄≥35岁(OR=1.243,95%CI:1.036~1.490)、初次妊娠(OR=1.407,95%CI:1.157~1.710)、经产妇(OR=1.295,95%CI:1.049~1.598)、男胎(OR=1.273,95%CI:1.109~1.462)是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年龄≥35岁,经产妇,男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早产发生率。
马海会金楚瑶王海俊刘峥林力孜刘珏
关键词:早产高龄产妇妊娠合并症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与BA.5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Omicron仍是全球优势株,约占全球基因序列的99%。全球多个地区正在经历第7波疫情,主要由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引起,目前对于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给各国家和/或地区的疫情防控带来很大挑战。本文就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的发现与流行现状、潜伏期、传播力、临床症状、病死率、疫苗对其保护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科学防控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所致疫情提供参考。
吴俣刘珏刘民梁万年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疾病传播传染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为更好地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提升职业认同、稳定专业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9—10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抽取北京市(2所)、湖北省(1所)和四川省(1所)共4所医学院校457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了标准化电子问卷调查。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402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总平均分为(3.39±0.52)分,其中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承诺、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期望平均得分分别为(2.89±0.52)、(3.17±0.65)、(3.75±0.65)、(3.50±0.76)、(3.58±0.49)和(3.44±0.71)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较低(β=0.062,P<0.001)、独生子女(β=0.118,P=0.034)、家中有医务工作者(β=0.148,P=0.002)和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后较以前更希望毕业后能从事医学相关工作(β=0.524,P<0.001)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结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且受在读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有无医务工作者、社会突发事件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
于晨刘霞刘霞陶立元刘珏张景怡郑兰斌胡俊
关键词:本科生
2007—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学生水痘流行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对2007—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学生水痘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水痘发病的流行规律,为北京市西城区乃至全市水痘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北京市西城区所有中小学学生水痘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北京市西城区共报告中学、小学学生水痘病例1 875例,年均水痘发病率波动在2.89‰-4.72‰之间,各年发病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6和9—11月份,分别占42.08%(789/1 875)和32.40%(570/1 875)。男性1 043例,女性832例,男女性别比为1.25∶1。6-12岁者1 305例,发病率为5.94‰;13-18岁者570例,发病率为1.96‰;2个年龄组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388,P〈0.01)。轻度出疹病例占82.61%(1 549/1 875)。结论 2007—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生水痘季节性分布规律明显,呈"双峰分布",控制水痘疫情的重点是低年龄组学生(6-12岁)。有必要及时评估水痘疫苗接种落实情况及免疫效果,以进一步改进接种策略。
崔长弘刘珏
关键词:水痘流行病学免疫史
失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被引量:62
2013年
失眠是由于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它不仅是最常见的临床主诉之一,也是精神疾患、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常见合并症状和促发因素。失眠降低个人生活质量并损害其社会功能,增加社会交通事故发生率,消耗大量医疗资源。
刘珏刘民
关键词:流行病学失眠心脑血管疾病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生理需要
多巴胺用药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了解多巴胺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多巴胺、安全性、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副反应和副作用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ClinicalTrials.gov等多个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应用meta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加权合并。结果共68篇文献纳入分析,包括78个使用多巴胺的研究组。多巴胺临床使用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95%CI:9.2%~25.1%),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为组织损伤或坏死(19.5%,95%CI:12.6%~26.4%),其次是心律失常(15.7%,95%CI:7.4%~24.0%)。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95%CI:3.6%~11.0%)。成人、小儿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和15.1%,成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心律失常(15.7%,95%CI:7.4%~24.0%),小儿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组织损伤或坏死(25.3%,95%CI:13.0%~37.6%)。高剂量组(>10μg·kg^-1·min^-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16.0%(95%CI:4.8%~27.3%)。不同剂型中,多巴胺粉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9%(95%CI:0.6%~5.1%)低于多巴胺水针(16.9%,95%CI:7.8%~26.0%)。结论多巴胺注射液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类型多,临床使用中应密切监测。
景文展马秋月刘珏徐洲阳万时雨刘民
关键词:多巴胺META分析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