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薇

作品数:28 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细胞
  • 15篇肝炎
  • 15篇病毒
  • 10篇血吸虫
  • 10篇血吸虫病
  • 10篇吸虫
  • 10篇吸虫病
  • 10篇丙型
  • 10篇丙型肝炎
  • 10篇虫病
  • 9篇干扰素
  • 8篇单个核细胞
  • 8篇外周
  • 8篇外周血
  • 8篇外周血单个核
  • 8篇核细胞
  • 8篇肝炎病毒
  • 7篇外周血单个核...
  • 7篇丙型肝炎病毒
  • 6篇慢性

机构

  • 27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刘薇
  • 23篇曾令兰
  • 16篇罗端德
  • 13篇贺永文
  • 10篇李淑莉
  • 7篇郭劲松
  • 4篇何生松
  • 4篇李祖进
  • 4篇熊莉娟
  • 3篇熊开均
  • 3篇杨小铭
  • 3篇高勇
  • 2篇王心禾
  • 1篇刘劲松
  • 1篇蔡淑清
  • 1篇叶进
  • 1篇易建华
  • 1篇杨渝珍

传媒

  • 4篇中西医结合肝...
  • 3篇中国病毒学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同济医科大学...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国血吸虫病...
  • 2篇World ...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肝脏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第六次全国干...

年份

  • 1篇2001
  • 10篇2000
  • 3篇1999
  • 3篇1998
  • 3篇1997
  • 5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对肝炎患者正、负链丙型肝炎病毒RNA的影响被引量:13
1996年
为评价干扰素联合病毒唑的抗病毒效果,用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观察其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正、负链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对联合抗病毒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多数患者ALT降至正常,血清正链阳性率由92.31%降至38.46%(P<0.005),周围血单核细胞(PBMC)中负链阳性率由76.92%降至38.46%(P<0.05),但对PBMC中正链HCVRNA影响不大。治疗停止后,半数以上患者病情复发,病情复发者均为PBMC中正链及负链HCVRNA持续阳性者。提示单纯检测血清正链HCVRNA作为疗效考核及病情转归的判断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检测血清及PBMC中正、负链HCVRN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干扰素联合病毒唑的抗病毒效果与单用干扰素接近。
贺永文刘薇曾令兰熊开均罗端德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干扰素
干扰素与病毒唑联用对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的影响被引量:2
1995年
干扰素与病毒唑联用对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的影响贺永文S.Ferencik刘薇,曾令兰,熊开均,罗端德近年来,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使约50%~70%患者的丙氨酸转移酶(ALT)降为正常,丙肝病毒RNA(HCVRNA)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但...
贺永文刘薇曾令兰熊开均罗端德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慢性血吸虫感染患者自发性抑制性T细胞功能和T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3
1990年
检测了14例慢性血吸虫病(下称慢血)和25例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外周血自发性抑制性T细胞(STs)功能,对所有慢血患者和15例晚血患者同时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慢血和晚血患者STs功能均显著增高,CD^+_3(全T细胞)百分比和CD^+_4(辅助性T细胞)/CD^+_8(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比值明显降低,CD^+_8细胞百分比升高,CD^+_8细胞百分比和CD^+_4/CD^+_8比值分别与STs功能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对STs功能和T细胞亚群在慢性血吸虫感染免疫调控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李祖进王心禾罗端德杨业翔刘薇曾令兰李淑莉吴新星李友志王厚成
关键词:血吸虫病T细胞功能T细胞亚群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脏器Th2相关淋巴因子的动态定位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了解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小鼠不同脏器Th2相关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法,并用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动态研究感染后IL4,IL5,IL10的变化。结果在感染小鼠肝脏IL4,IL5,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并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升高;在脾脏IL4,IL5,IL10亦升高,但其幅度明显较肝脏为低;在结肠IL4,IL5,IL10随感染时间延长呈缓慢升高趋势。结论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小鼠,肝脏是Th2相关因子免疫应答的主要器官;脾脏是调节免疫的器官;
曾令兰罗端德刘薇郭劲松
关键词:血吸虫病TH2淋巴因子日本血吸虫
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正常人骨髓细胞膜脂和酶生物活性的研究
1996年
采用疏水性荧光探针DPH(1,6,-苯基-1,3;5-已三烯)标记感染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正常人骨髓细胞的细胞膜,根据荧光偏振值的变化推导出膜脂流动性,同时通过细胞组化染色定量方法,测定细胞内酸性磷酸酶(ACP)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动态观察1、6、24、72h培养后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发现感染后细胞膜脂的流动性明显降低,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通过组化染色和显微分光光度计单细胞扫描定量认为:感染细胞在培养开始的72h内ACP、SDH升高,120h后明显下降,和正常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这与病毒侵犯和细胞机能的受损程度有关。
曾令兰罗端德蔡淑清刘薇杨渝珍郭劲松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骨髓细胞膜脂
肝病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1997年
为了解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用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法测定肝炎病毒标志,分析HCV感染情况。结果:有受血史者中,急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为60.53%,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的10.53%(P<0.01)。无受血史者中,急性肝炎以甲、乙型肝炎为主(41.67%、30.56%),高于丙型肝炎的4.17%(P<0.01)。有受血史者的急、慢性丙型肝炎发生率及无症状HCV感染率分别为60.53%,20.34%及29.17%,高于无受血史者的4.2%,8.74%和3.33(P<0.01~0.05)。无论有无受血史,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及无症状感染者均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为主,HBV感染高于HCV感染(P<0.01)。结论:输注血制品是造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本地区重症肝炎、慢性肝炎。
贺永文刘薇
关键词:丙型肝炎聚合酶链反应输血流行病学
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对慢性丙肝患者正负链HCV RNA的影响
1996年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对正、负链丙型肝炎病毒 RNA(HCV RNA)的影响.方法 23例患者,依据 HCV RNA 及抗-HCV 阳性,肝功能反复不正常,病程持续1年以上,其他肝炎病毒标志阴性,被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CHC).其中,13例接受联合抗病毒治疗,即α-干扰素300万 U,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疗3个月;和病毒唑1g,于干扰素治疗的第1个月,同时静脉滴注,1次/d,治疗1个月.10例单用干扰素治疗3个月(用法同上).作为对照.其血清及周围血单核细胞(PBMCs)中正、负链 HCV RNA 用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结果联合抗病毒组中,9例(69.23%)异常的 ALT 降至正常,5例于治疗停止后第24周复发,4例为完全应答者;而单用干扰素组,分别为6例(60%)、4例(66.67%)和2例(33.33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抗病毒组的血清正链阳性率由92.31%降至38.46%(P<0.05),PBMCs 的负链阳性率由76.92%降至38.46%(P<0.05);而单用干扰素组,分别为100%降至50%(P<0.05)和90%降至40%(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复发见于治疗前后 PBMCs 中正链 HCVRNA 持续阳性的患者.结论病毒唑似不能增加干扰素的疗效.血清 HCV RNA 的阴转并不意味着 HCV 的完全清除,因而用它判断疗效及病情转归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同时检测血清及 PBMCs 中正、负链 HCV RN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贺永文刘薇曾令兰熊开均罗端德
关键词:干扰素Α抗病毒药
丙型肝炎或庚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外病毒RNA的检测
2000年
了解丙肝和庚肝重叠感染的发生率,以及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RNA及HGV-RNA的检出率是否有差异。方法:运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的方法检测72例丙肝患者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CV-RNA和HGV-RNA的情况。结果:在患者的血浆,单个核细胞中分别检出HGV-RNA阳性者11例和15例,两者同时呈阳性者10例。丙肝和庚肝重叠感染者在血浆中、在外用血单个核细胞中、和在血浆+外用血单个核细胞中、检出HCV-RNA和HGV-RNA的例数分别为9、11、6例,占总例数的12.4%、15.3%和8.3%。同步检测HCV-RNA和HGV-RNA感染率均是细胞高于血浆。结论:丙肝和庚肝重叠感染发生率与欧美、日本等国报道相似,同步检测对于避免临床漏诊和研究发病机理有重要意义。
李淑莉曾令兰罗端德刘薇郭劲松杨小铭
关键词:丙型肝炎庚型肝炎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被引量:16
1998年
目的探索细胞因子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110只昆明鼠(其中90只为感染日本血吸虫鼠)肝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细胞外基质的量及分布,和注射TNF及白细胞介素(IL)1后它们的变化。结果感染后12周小鼠肝内TNF达高峰,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纤维连接素、层连素、Ⅰ及Ⅲ型胶原分别于感染后16及20周达高峰,由细线状增宽变厚,呈条索状沉积在肉芽肿内及其周围。注射TNF后,感染鼠肝内Ⅰ型胶原明显增加(P=001);注射IL1使Ⅰ及Ⅲ型胶原略多于同期未注射组;联合注射TNF和IL1,肝内TNF及Ⅰ型胶原显著高于同期非注射组(P<005,P=001)。结论TNF可刺激昆明鼠肝内胶原增加,IL1具有协同TNF的作用。
贺永文刘薇
关键词:肝硬变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
HC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情况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运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 (NISH)法和链酶亲和素 生物素 (SABC)法分别检测 2 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的HCV RNA和非结构 (Nonstructural,NS)蛋白NS5抗原 ,同时用SABC法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8例 (4 0 0 % )患者的PBMC中HCV RNA呈阳性 ,其中 6例 (30 0 % )患者的PBMC中NS5抗原同时呈阳性。HCV RNA和NS5抗原均呈散在颗粒状或弥漫分布 ,主要位于胞浆中 ,NS5抗原还出现于胞膜上。HCV RNA和NS5阳性细胞的比例均很低 ,分别为 0 1%~ 2 0 %和 0 1%~ 3 0 %。HCV RN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CD4+T细胞的比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CD8+T细胞比例高于正常组 ,CD4+/CD8+比值下降 ;而HCV RNA阳性组的CD4+T细胞比例则又低于阴性组 ,CD8+T细胞比例高于阴性组 ,CD4+/CD8+比值出现倒置 (P值均小于 0 0 1)。结论 :HCV可以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PBMC并在其中复制 ;HCV感染PBMC后引起CD4+T细胞比例减少 ,CD8+T细胞比例增加 ,导致CD4+/CD8+比值下降甚至倒置 。
高勇贺永文曾令兰刘薇杨小铭罗端德
关键词:丙型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CVT细胞亚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